作者: 神雷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 2017-10-17 11:46
前言: 每一个用户都希望得到一台性能强大的笔记本。然而若是没有强大的散热,再强的硬件也发挥不出性能来。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笔记本散热最好呢?这恐怕是最难回答的几个笔记本问题之一了。由于笔记本电脑的主板版型和硬件布局从来都没有统一的设计规范,因此其散热部分也就没有统一的的尺寸和型号。这样一来你会发现市面上的笔记本散热器种类多不胜数,根本没法逐一比较强弱。 因此我只能把常见的笔记本散热方式统计到一起,按照风扇数和出风方式做一个初步分类。并用每一类中最有代表性的型号,来给大家盘点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 一、热管加风扇: 热管加风扇是笔记本上最常见的散热方式,大多数笔记本都是如此,仅有某些极低功耗的超级本例外。 单风扇: 1、单扇单出风口 如果按照风扇个数来分类的话,单风扇笔记本绝对是数量最多的一类。然而在单风扇机型中,也会有不同的散热设计。 华硕N552拆机特写(图片来自网络) 比如华硕N552就采用了显卡、处理器串联的单风扇设计。在这种散热体系下,处理器和显卡就像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彼此温度相互影响,谁也不会比谁凉快。如果整体散热不强,那么二者就一起发烧吧。这种散热方式仅会出现在配置不高的笔记本上(比如影音娱乐本或低端游戏本),顶级游戏本不能使用这种散热。 散热性能:☆☆ 静音效果:☆☆☆☆ 便携指数:☆☆☆☆ 成本造价:☆☆ 蓝天W350(图片来自网络) 而像蓝天W350这种处理器和显卡独享热管的设计,就可以让处理器和显卡之间的温度不会有太强烈的干扰。然而即便如此,这类散热器的总体散热能力也不会比上一个类型好多少。因为鳍片面积相差不大,在风扇性能差不多的情况下,实际散出的热量也就差不多。使用这种散热的笔记本也不会搭配太高端的硬件,一般来说中端配置的游戏本就是它的极限了。 散热性能:☆☆ 静音效果:☆☆☆☆ 便携指数:☆☆☆☆ 成本造价:☆☆ 2、单扇双出风口 微星GT60散热特写(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高端游戏本能否使用单扇散热?当然可以,微星GT60的双出风口单扇散热器就能满足高端硬件的散热需求。这种设计将CPU与显卡的散热部分完全分开,它们各自独享热管和鳍片组,完全不会干扰到对方。所以顶级处理器和顶级显卡都能搞定,性能方面无须担心。只是它有一个弱点,就是噪音比较大。这种散热器需要非常强大的风扇,才能满足两个出风口的排气需求。它必须要保证风压和风量充足,所以风扇尺寸要够大,转速也要够快,这噪音自然也就小不了。 散热性能:☆☆☆ 静音效果:☆☆ 便携指数:☆☆☆ 成本造价:☆☆☆ 双风扇: 1、双扇双出风口 外星人M17X R4拆机特写 为了降低高端游戏本的风扇噪音,我们就需要减轻风扇的工作压力。双风扇设计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两个小风扇分别搞定CPU和GPU,不再需要“大威力”风扇去一拖二。这种散热方式是顶级游戏本最常用的,能很好地兼顾性能和噪音。至于它的缺点,就是这类散热的两个风扇彼此独立运行,厂商需要让主板分别控制二者的转速。这会让风扇控制策略变得更复杂些,相当于提高了设计难度和成本。尤其是对于显卡可拆卸的顶级游戏本来说,显卡风扇的转速往往需要主板EC和显卡vBIOS联合控制,弄起来更麻烦。 女演员吴越个人资料散热性能:☆☆☆ 静音效果:☆☆☆ 便携指数:☆☆☆ 成本造价:☆☆☆ 联想Y920拆机特写 为了减少麻烦有些厂商就做出了一种简化设计,他们把显卡和处理器用热管串起来。这样一来两个风扇共同分担二者的整体发热量,厂商就可以将风扇转速控制方案统一化。该设计相对于上面那种非简化版来说,整体散热能力相差不多。但由于热管相连后两颗芯片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温度低的芯片有时会被温度高的带热,它们很少能同时“冷静”下来。 哪种乳液保湿效果好散热性能:☆☆☆ 静音效果:☆☆☆ 便携指数:☆☆☆ 成本造价:☆☆☆ 2、双扇单出风口 这种设计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单风扇单出风口的加强版,通过增加风扇数和散热面积强化整体散热效果。然而这种强化是有限的,它并不能压住顶级配置。使用这种散热的笔记本多为中端游戏本。 散热性能:☆☆ 静音效果:☆☆☆ 便携指数:☆☆☆☆ 成本造价:☆☆ 华硕G74散热特写(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双风扇单出风口散热都不能用在高端游戏本上,玩家国度G74的的超大单出风口就能达到双出风口的散热效果。你可以把它看成是拼在一起的双出风口,压制高端处理器和显卡无难度。 散热性能:☆☆☆ 静音效果:☆☆☆ 便携指数:☆☆☆ 成本造价:☆☆☆ 多风扇: 现在我们来看看多风扇散热。如果一台笔记本的风扇个数超过两个,那么它的配置往往都会非常高。这类笔记本大多都是重量和厚度变态,而性能则更加变态的怪兽型号。它们只为性能而生,超高的配置和超强的扩展性是其重要卖点。至于便携性和噪音等方面,都是次要的。 蓝天P375SM散热特写(图片来自网络) 蓝天P375SM就是非常典型的三风扇笔记本。它有两块独立显卡,所以这三个风扇是分别为处理器和两张显卡散热的。由于三个散热模块彼此互不影响,所以这三个风扇的转速也是单独控制的。这种散热是双独显机型最基本的配置,优点是性能够强,缺点就是很重也很吵。 散热性能:☆☆☆☆ 静音效果:☆☆ 便携指数:☆☆ a女演员名单成本造价:☆☆☆☆ 蓝天P570WM3散热特写(图片来自网络) 蓝天P570WM3也是个双独显机型,但它比P375SM更变态。这是个支持LGA 2011平台的怪物,所以需要两个风扇共同为CPU散热。使用这种笔记本的人,我估计他也不会在乎噪音有多大了。因为比起噪音来说,重量才是最大的问题,能扛着它到处走的人都是战士。 散热性能:☆☆☆☆ 洗衣机质量排行榜静音效果:☆ 便携指数:☆☆ 成本造价:☆☆☆☆ 蓝天P950拆机(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也不是所有多风扇笔记本都像砖一样厚,最新的蓝天P950就是超薄游戏本。它的三风扇主要是为了扩大出风口,并增加鳍片组长度。可在厚度有限的条件下尽量提高散热面积,弥补超薄机身对散热造成的影响。因此它的性能肯定不能跟P375SM那种能压顶级显卡的散热去比,像图中所示的这套散热器就是用在MAX-Q版GTX 1060上的。 散热性能:☆☆ 静音效果:☆☆☆ 便携指数:☆☆☆☆ 成本造价:☆☆☆ 二、均热板: 当风扇加热管不能满足散热需求的时候,厂商们大概也只能使用均热板了。这是一种在高端公版台式机显卡上能见到的导热结构,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热管的高级版。 蓝天P870DM3(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热管来说,它可以将热量从温度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低的一端。所以它的导热形式是沿着热管走向的一条线,可以看成是一维的。而均热板是把热量从高温面传递到低温面上,是面与面之间的二维传导,效率会比热管高很多。然而要把这个技术用在笔记本上,厂商需要克服以下三个难题: 均热板特写(图片来自网络) 一是均热板需要一定面积才能体现出优势,如果面积太小那还不如直接用热管呢。但是面积太大的话,重量就很恐怖了。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大铜板,哪怕中间抽成真空都比热管沉。这样大的一面铜板都快赶上某些小尺寸超极本的整机重量了,非常不利于便携。 华硕GFX72也有均热板设计 二是均热板虽然可以将热量快速传至表面,但为了把表面热量集中在出风口的鳍片上,它还是需要热管来帮忙的。也就是说使用均热板的笔记本并不能完全用均热板代替热管,因此这种含均热板的散热器要比普通散热器多一个均热板的厚度。这就需要更厚的机身才能容纳它,同样不利于便携。 GFX72的均热板散热器特写 最后一点就是成本很高,它只适合用在非常昂贵的高端笔记本上。有了这三个大难题挡着,就算均热板技术再厉害,也无法大规模普及到笔记本市场上。使用这种散热的笔记本极少,市面上很难见到。 刘钇彤散热性能:☆☆☆☆ 静音效果:☆☆ 便携指数:☆☆ 成本造价:☆☆☆☆ 三、水冷: 如果说均热板会严重影响笔记本的便携性,那么下面要说的水冷基本上是没有便携性了。这种散热器最早不是由厂商推出的,而是玩家自己DIY改造出来的,实际上就是给笔记本安装一套分体式水冷。其中水泵、冷排以及大部分水管放在笔记本外面,而机身内部则是玩家自行改造的冷头。 玩家改造的水冷笔记本(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散热器的性能确实要比风冷强大,但缺点也很明显。首先是不易移动,想要把笔记本带出家门就需要拆除外置的水冷部分,拆除完毕还要把机身内的水放净才行。而当你用完笔记本带回家以后想要再装回去更麻烦,要搞定灌水、排气、防漏等步骤。另外一个缺点就是风险很大,一旦漏水就悲剧了。张姓名字 华硕GX700自带快拆式外置水冷(图片来自网络) GX700内部为水冷风冷共存设计,二者共同工作来为机体散热(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目前的水冷笔记本也不全是玩家自行改造的,华硕GX700就是厂商推出的水冷机型。它使用特制的快拆式一体水冷来辅助内部风冷散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DIY水冷的难移动和高风险问题。缺点是价格极贵而且脱离水冷后风冷散热能力不足,机体只能低负载运行。 散热性能:☆☆☆☆☆ 静音效果:☆☆☆☆ 便携指数:☆ 成本造价:☆☆☆☆☆ 四、被动散热: 配备m3-6Y30处理器的联想小新air 12超极本(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再来谈谈和大多数笔记本无关的散热类型——被动散热。这是为部分超极本设计的无风扇、无热管、无鳍片的散热器,从图上看就是一张铜片。这种散热器的优势就是超薄而且无噪音,缺点是只能用在酷睿m之类的超低功耗处理器上。 散热性能:☆ 静音效果:☆☆☆☆☆ 便携指数:☆☆☆☆☆ 成本造价:☆ 总结: 上面这些例子已经可以涵盖市面上大部分笔记本的散热种类了。这些散热器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可以说没有哪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回头想想一开始的问题:什么样的笔记本散热最好?其实最适合你爱机的散热就是最好的。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的笔记本散热属于哪种类型。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