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用字音读上的韵律美感
万 献 初
人的名字是个体意识的文本符号,是在社会交际中供大众便利使用的代用符号,名字常被写下来,但更多时候是供人们呼叫的,因而呼叫上的流利、顺口、易叫、易记,听感上的和谐、爽亮、优美动听,是好名字的必备要素。姓名的读音力求响亮明朗,避免阴哑闇仄。《诗·大雅·棫朴》“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就是强调文字应用须追求外在的形式美。
语言外显的韵律节奏是与人内心情绪相呼应的,语言的节奏韵律与其所表现的对象、情思的节奏韵律也是相互对应的。姓名是语言表达形式的一种,姓名用字在音读上的韵律美感是与人的生理、心理韵律节奏相应和的,到这种应和的规律并适宜地表现出来,所取的名字就会富于韵律美感,就朗朗上口而优美动听。
事。因此,在探求姓名用字读音上的韵律美感形成规则之前,需要对汉语的语音知识作一些基础性的介绍,为后面的姓名音读的韵律组合分析提供术语、概念方面的准备。这些基础知识,如果取名者及使用者没太看明白也没有关系,有基本的印象即可,有利于后面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马秋武《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介绍新近产生于音系学领域的“优选论祝福端午节的短句”,指出:优选论“通过对各种可能的语言形式的对比,为特定语言选择‘最优的’或‘最和谐的’表层形式”(第10页)。又说:“构成音段的音系特征并不是无序的,而是彼此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层级关系,有些特征彼此相互关联,常常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参与音系的某些变化。音系特征以及特征组在音系变化中的表现是认识音系音段内部结构、设立音系特征以及建立音系特征架构的主要依据”( 19页)。姓名用字追求语音上的韵律美感,就是语音组合上的“优选”。
1 、汉字读音的结构及其韵律
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词的书写符号,一般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汉语音节。汉语的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组成,如普通话“都”字的音节用汉语拼音记作dū,声母d,韵母u,声调阴平用一短平小横标在u上作ū。
普通话有21个声母:b、p、m、f;d王子文未婚生子是谁的、t、n、l;zh、ch、sh、r杨梅怎么洗;z、c、s;ɡ、k、h;j、q、x,加零声母Ø为22个。声母按照发音部位分,有唇音、舌音(包括:舌尖前又称平舌;舌尖后又称翘舌;舌面前;舌面后又称舌根)、鼻音、边音等。按照发音方法分,有塞音、擦音、塞擦音、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等。声母之间在发音部位、方法上的远近亲疏差别,体现在名字读音的组合上,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听感效果。
普通话有39个韵母:ɑ、o、e、ê、i、u、ü、ï、ï、er;ɑi、ei、ɑo、ou、iɑ怎么购买货币基金、ie、uɑ、uo、üe、iɑo、iou、uɑi、uei; ɑn、iɑn、uɑn、üɑn、en、in、un、 ün;ɑnɡ、iɑnɡ、uɑnɡ、enɡ、uenɡ、inɡ、onɡ、ionɡ。韵母由韵头、韵腹、韵尾组成。韵腹,是主要元音在舌位前后、开口度大小高低、圆唇不圆唇等方面的区别,古称“洪、细”区别,如:“ɑ、o、u”等舌位、开口度或低或后,发出的音较为洪亮,可称“洪音”;而“i(ï、ï)、七夕节给朋友的祝福语ü、e”等舌位、开口度或前或高,发出的音较为尖细,可称“细音”。韵头,是介音的区别,介音是
声母与主元音(韵腹)之间的过渡中介,根据介音(韵头)可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呼:韵头或主元音是i的为齐齿呼(发细音i时开口度最小,上下齿几乎对齐咬合),韵头或主元音是u的为合口呼(发后元音u时嘴唇圆合),韵头或主元音是ü的为撮口呼(发前高圆唇音ü时嘴唇撮出),其他都为开口呼(相对于齐、合、撮而言,其他元音开口度均大些)。韵尾,附着在主元音(韵腹)之后,有i、o等元音韵尾,但主要是鼻辅音韵尾n(前鼻音韵尾)和nɡ(后鼻音韵尾)。韵母的差别比声母更为复杂,又处在音节的后部分,因而在姓名读音的变化与区别上更为复杂,“韵律”主要体现为“韵”的律动变化,因而“韵母”变化在姓名韵律美感中的地位比声母显得更为重要。
普通话有4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如u的四声为ū、ú、ǔ、ù。汉语的声调是发音时的音高,声调的调值表现为音高的升降变化不同,声调的音高不是单一的、跳跃的,而是复合的、滑动的,如普通话上声的调值记为214,念这个调时,是先从2度开始,滑落到1,再向上滑升过2、3,到达高位的4度结束。这与音乐的音高变化相似,所以赵元任先生经过语音实验,证明汉语的声调可以用音乐上的五线谱原理来标记,1930年创制了五度标调法,把一个音节的平均相对音高分成“5、4、3、2、1”五度,又依次称为“高、半高、中、半低、低”五度。随后刘复(半农)经过仪器实验测定,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调
值为: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下面左图是五度音高示意图,右图是普通话四声音高升降的调形符号示意
汉语声调的调值可用数字标调法,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调值为:阴平,由最高的5平伸到5,记为55;阳平,由3升滑到5,记为35;上声,由2滑落到1再升滑到4,记为214;
去声,由5下滑到1,记为51,如“妈、麻、马、骂”四声就记为mɑ55、mɑ35、mɑ214、mɑ51。也可以用调形标调法,把四调的升降变化曲线縮減为短线条标在韵母的主元音(韵腹)上,如“妈、麻、马、骂”四声记为mā、má、mǎ、mà。
汉语两个音节构成一个音步,如“māmā”(妈妈)是由2个音节构成的一个音步,再如“bābāmāmā”(爸爸妈妈)是由4音节构成的2个音步。为什么是2个而不是更多或更少音节构成一个音步呢?这是由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韵律所决定的。“步”字《说文解字》训“行也”,字形是由一个正“止”和一个反“止”字上下组合而成的,“止”是带趾头的脚板形的线条化,所以趾头向前的左右两只脚板各移动一次才是一步,约80公分为一步,只移动一只脚是半步,古称半步为“跬步”,如《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人的身体器官多数是成双的:双腿、双手、双耳、双眼、双唇、双鼻孔,等等。由先天生理的双数对应,映射到心理的和谐感受,成双对应的节奏单位是稳定而优美的。就是说,两个音节构成一个“音步”,是人的生理、心理节奏在汉语语音上的自然反映。
《文心雕龙·丽辞》谓:“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从生理本能上看,人的心脏跳动和呼吸就是二节拍的——“呼-吸”、“噗-通”,人的坯胎在母体中孕育,就
是感受、熟悉母亲心脏“噗通、噗通”跳动的二节拍节奏而长成的。婴儿抱在大人怀中感受的是大人走路的左右脚二拍节奏,自己学会走路就是不断实践二拍节奏。成人的原始劳作也多是二节拍的:采摘是手一曲一伸,砍斧是一挥一砍,锄挖是一起一落,锯割是一拉一推,织梭是一左一右,舂杵是一上一下,等等。所以,《周易·泰卦》谓“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传·系辞上》归结世间万物为阴阳二元结构(二节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于是天地、日月、山水、男女、高低、大小、前后、远近、明暗、强弱等都表现为二元结构。故最早的诗也是二言诗,如传说中黄帝时期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是二言(字)诗,二言对立变化,就成为《诗经》的四言诗。
一个音步内的两个音节,可以完全相同,如“māmā”(妈妈);也可以有或多或少变化,如“mǔqīn”(母亲)。但汉语的一个音步总是一个稳定的韵律单位,在词组、短语、句子中总是以音步(两音节)为单位来进行变换而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变化的。变化、运动是一切生命的存在要素,成规律的变动才可能形成韵律,称为“律动”。音乐要用8个音阶交替变换形成乐曲的旋律,只用一个不变的音阶“1”或“2”是谱不成曲调的。同样的,汉语也不能用同一个音步构成诗句、诗篇,音步内的两个音节可以相同,音步与音步则必须相异以形成有律动变化的韵律语句和篇章。所以格律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声调平仄必须
以2音节为音步单位作变化,“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也就有了“抑抑|扬扬|抑,扬扬|抑抑|扬”这种变化的韵律动态美感,与人的心理韵律同步,才会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成为老少皆宜的千古名篇。
中古汉语(六朝至宋代)有“平 | 上、去、入”四个声调,明朝释真空《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中古“平声”是无高低升降的高平伸展调形,为扬调“平”;中古“上、去、入”三调是或升或降或促的调形,为抑调“仄”。“仄”字《说文》训“侧倾也”,是人在遮盖物(厂)下低头侧身的样子,故有“偏侧、低下”之义,仄调都有下降的变化。中古的入声是带有塞音韵尾的短促调,有很短的下降形,故有“入声短促急收藏”之说。到了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广大北方方言及部分南方方言中的入声字都失去短促的塞音韵尾,分化到“平、上、去”三声中去了,即“入派三声”。这样平声字大量增多,也分化为“阴平、阳平”两个声调,即“平分阴阳”。就现代汉语普通话来看,“阴平”55由最高的5平伸到5,“阳平”35由中3滑升到高5,两个都是上扬型的声调,可称为“平调”。“上声”214由中2滑落到低1再滑升到次高的4,先为降调;去声51由最高的5下滑到最低的1,是典型的降调,两个是下抑型的声调,可称为“仄调”。
当今大众的姓名读音当然应该体现今天汉语语音的韵律美感,声母、韵母的搭配与变化当在普通话音系二十一个声母三十九个韵母范围内进行。声调搭配与变化在姓名韵律美感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主要体现为“扬”型的“平调”(阴平、阳平)与“抑”型的“仄调”(上声、去声)在音步间的和谐变换,其次因中古“入声”字较多派入今“阳平”中,今“平调”中有时又利用“阴平”与“阳平”的差异来体现变动的韵律美。
2 、姓名音读在声、韵、调上的区别度
要有韵律美感,首先必须有好的听感区别度,过多的重复会造出模糊不清、含混纠结的语音团块,会带来听感的不快与厌烦,是产生不出美感的。
《宋书·谢灵运传论》引沈约说:“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就是强调语音区别度在行文构句中的重要性。以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为例:chí tánɡ shēnɡ chūn cǎo,yuán liǔ biàn mínɡ qín。十个字中古声母、韵母无一重复。今普通话只有“池、春”声母同是ch,其它都不同,韵母全都不
动漫产业的发展前景相同。正因为语音区别度大,变化明晰,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而朗朗上口,成为一念就能记牢的千古名句。
从听感层面讲,姓名音读要有清晰的语音区别度,不能模糊、含混而易误读;要有韵律美感上的朗朗上口、流畅动听,不能艰涩哑仄、拗口难读。从汉语语音分析角度讲,就是姓名用字之间声母、韵母、声调需要和谐搭配,不但要有同异相间的变化,还需形成节奏灵动的韵律美感。
语音要有一定的区别度,才能顺利交流。从听感上说,音之间的差别越大意味着其区别度越高。比如:小鸡与蟋蟀的叫声差不多都是“叽叽叽……”的音,语音区别度小;小鸡的“叽叽叽……”与青蛙的“呱呱呱……”音差别大,语音区别度就很大。语音区别度过小就会产生听感上的模糊、混淆、晦涩,不利于言说、阅读和记忆。举个经验性的例子,我的孩子两岁半时,教他背唐诗,背李绅的古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很快就背会了1、2、4句,第3句怎么也背不会,反复教也不行。奇怪之余,分析一番。噢,原来该句“谁、盘”是阳平、“知、中、餐”是阴平,中古属同一个平声调,主要元音(韵腹)多相近,后三字又都是鼻音韵尾,总之是语音区别度很小。两岁半
的孩子还不懂语义,只凭听感的模仿和韵律的愉悦来记诵,可以想见,音差别如此小的这句诗,在他听来差不多是“ɑn ɑn ɑn ɑn ɑn……”的一片模糊与含混,叫他如何记得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