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开头的句子
唐朝山水田园派诗人韦应物,走在家乡的阡陌间,看到春草萌长,细花吐蕊,耕牛犁地,农家忙于稼穑,心有所触写下了这首《观田家》,开头四句是:“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诗人将惊蛰节气雷声初始,微雨中万物生长,农家开始繁忙耕种的特征精炼地提取了出来。
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在这里,“启”是开启的意思。为了避讳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刘启的名号,“启蛰”改为“惊蛰”。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少女时代 解散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蛰”释为“藏也。”段玉裁注为:“凡虫之伏为蛰。”其他古籍文献中关于“蛰”字的解释,诸如《尔雅·释诂》的“蛰,静也。”疏注为“藏伏静处也。”又如《易·系辞》的“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左传·桓五年》的“凡祀,启蛰而郊”等。从这些释意中,我们不难看出万物“蛰伏”的状态及其于萌动中对那一声惊雷的期待。东莞 邮编
一声雷唤苍龙起
——惊蛰的雷神信俗
古人认为“龙为百虫之长”,能“兴云雨,利万物”,它在头年冬至蛰伏,来年二月二抬头升空开始行云降雨。民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先民观察到,惊蛰与农历“二月二”前后靠近,此时蛰伏在大地之下冬眠的各种昆虫们都苏醒过来。《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三坟》亦云:“龙善变化,能致雷雨.为君物化。”元代诗人吴存的诗作《水龙吟·寿族父瑞堂是日惊蛰》中将惊蛰的雷声与苍龙联系在了一起:“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在农耕社会中,雨水对农业生产最为重要,适时适量的雨水能使庄稼长得茂盛,结粒饱满。正如《诗经·小雅·信南山》所云:“既优既渥。既霜即足。生我百谷。”应龙,也就是这只被雷声唤醒的“大虫”成为了中国最初产生的雷神、雨神,“祈龙神”亦成为民间普遍的祈雨仪式。
王充《论衡·龙虚篇》曰:“盛夏之时,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室屋,俗谓天取龙。谓龙藏于树木之中,匿于屋室之间也。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屋室,则龙见于外,龙见雷取以升天。”“实者雷龙同类,感气相致。”《史记·封禅书》所谓“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这里的“
龙须”,可视为闪电的无数触须状的变异形态。由于认为龙蛇与雷电是同类,所以古人所描述的雷神大多数是“龙身而人头”。在中国的神话中,龙与雷电也是始终相交无法分割的,民间传说甚至将龙蛇与雷电视为同一。
释小龙个人资料风、云、雷、电,通常是应龙施雨的前奏。古代,由于先民对自然界缺乏了解,认为雷由雷神、雷公、雷祖主宰,所以惊蛰时必祭雷神。那么先民所崇拜的雷神到底是何模样?《山海经·海内东经第十三》中有关“雷神”的描述是:“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周礼》卷四十《挥人》篇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为:“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先民认为惊蛰日,天庭有雷神击天鼓,蛰虫始动,而人间也利用此时机蒙鼓皮,这是对民间雷神崇拜的表现。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雷神的形象也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形态各异。有的认为,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如东汉时期王充《论衡·雷虚》所记:“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有的认为,雷神是“豕首麟神”,如《酉阳杂俎·前集》中:“猪首,手足各两指,执一赤蛇啮之”。还有诸如“状如六畜,头如猕猴”“若力士之容”“大首鬼形”等等。
马天宇同性恋
到了明清时期,雷神形象渐趋统一。清代黄伯禄所著《集说诠真》里有这样一段对雷神的描写,曰:“今俗所塑之雷神,状若力士。裸胸坦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颚长而锐,足如鹰鹞,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持槌,作欲击状。自顶至旁,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称日雷公江天君。”典型的雷神脸型“脸赤如猴,下颚长而锐”,也就是现代人们常说的“雷公脸”与“雷公嘴”。
蛋包饭的做法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在《中国民间信仰》对自然物、自然力崇拜一章中,对中国南北各民族的雷神传说故事、祭祀仪式、风俗特征及其象征意涵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进一步指明了雷神的神性职责为执掌万物生长与天罚。民谚云:“春雷响,万物长”,惊蛰紧随立春、雨水节气之后,在农耕序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旧时民间惊蛰日,家家户户会贴上雷神的贴画,摆上供品,或者去庙里燃香祭拜,以祈一年风调雨顺。清代黄霆《松江竹枝词》可为证,“今年惊蛰喜闻雷,百草争荣向水隈。日落城西超果寺,纷纷女伴进香回。”
此外,雷神亦是代表正义、驱邪逐疫的神灵。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曾指出2020年武汉“雷神山”“火神山”两处医院的取名,正是借助神话传统、民俗传统,医学传统中强大的精神力量,把古老的文化传统激活,以雷神火神的文化精神,来鼓舞大家振奋斗志,抗击疫
情。无论雷神的形象如何演变,在百姓的心目中,他始终是正义、鼓舞之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震蛰虫蛇出
——惊蛰的驱虫仪式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多与气候、季节相关,如小暑、大寒、立春、夏至等,或是对农作物状态的描述,如小满、芒种,而惊蛰则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以动物昆虫习性命名的节气。从“蛰”字的字形演变来看,小篆的“蛰”底部为一只盘缠的小蛇,上半部的“执”表声,本意为束缚不动,合字则为“虫冬眠,伏而不动”,形象地说明了昆虫从寒冬到初春这一时段的蛰伏状态。
怎么去除马赛克照片“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随着惊蛰节气的到来,气温快速升长,深眠在泥土中的各类爬虫渐渐复苏,即将进入繁衍阶段。为了达成获取高产的农耕目的,当务之急是在惊蛰前后进行春翻、施肥、灭虫与造林。其中,驱虫对象既包括劳动生产中田地里的害虫,亦包括生活环境中的家宅里的蚁虫。
从卫生净化环境的角度来看,虫卵尚未孵化,或是幼虫仍在成长阶段,最适合消杀。正如《千金月令》中记:“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先民采取石灰消杀毒虫,或以燃烧艾草、樟叶等特殊气味植物来熏除蚁虫。如今福建的长汀和清流一带还留存着惊蛰日“撒灰”习俗,除了在屋内角落、厨房、牛栏、猪圈、鸡舍等易滋生爬虫处,抛撒石灰以驱虫蚊外,抛洒方位还有着不同的寓意。譬如,撒在房门前是“拦门辟灾”;撒在院中,做大小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作“嗣仓”以祝丰年;撒在井栏边叫“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