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帅
尽管⼤家都知道⼗⼤元帅多出⾃四川,⼤将、上将、中将多出⾃湖南、湖北,并且江西是第⼀将军⼤省其中少将占⾼⽐例,但未必知道评军衔的细节。⼩学同学“秃尾巴彼得”的亲属参加过1955年军衔评级⼯作,本博主将他传⽂进⾏了反复编辑整理并对⽂中评级的三项标准有异议,因为“军功”是不好⽐的。秃尾巴也谈到了解放初期因经济条件所限发不出更多的⼯资出现“惜授”的现象(见⽂尾)。
早在1948年党内就开始酝酿关于军队内部的等级问题,解放后的1950年12⽉30⽇中央收到解放军总⼲部部的报告,准备把1951年的⾸要任务定为给军队评定军衔。江⼭打下来以后,众家将领的⼼思就都在论功⾏赏上⾯了。⽑泽东不是不知道,所以很快就指派彭德怀、为军衔评定⼯作的主要负责⼈,因为当时军队主持⽇常⼯作的就是彭德怀,再有是总政治部主任和总⼲部部部长,是正管。同时,是军内公认的“好婆婆”,为⼈正直公道。其他成员有总⼲部部的副部长徐⽴清和萧华、王宗槐、宋任穷、赖传珠⼏个⼈。
最初的军衔在1952年11⽉定为六等⼗⼆级。但是,这个⽅案遭到当时的苏联顾问卡苏林的反对,他借⼝苏军中没有准上将和准尉为理由,同时他还反对中国的准将制度,莫斯科也发来电报⽀持卡苏林的意见,中⽅最终妥协。时隔两年多以后于1955年终于定下标准,就是后来授衔时的定制。
⼀共六等⼗九级:
1.⼤元帅、国家元帅。
2.⼤将、上将、中将、少将。
3.⼤校、上校、中校、少校。
4.⼤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此职务专门为副排级⼲部设⽴)
5.上⼠、中⼠、下⼠。
6.上等兵、列兵。
由于⽑泽东拒绝出任⼤元帅,所以其实就是⼗⼋级。孟鹤堂结两次婚
按照中央的规定,⼤将以上可算作党和国家领导⼈,中将以上可称为⾼级将领,少将以上的军衔评定交由彭德怀等⼈处理,元帅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就是五⼤书记)提名。军衔评定的参考标准分为三项:
1.军功
去必去的景点
2.资历
3.任职
最初,元帅提名除了⼗⼤以外,还有刘少奇、周恩来、邓⼩平;⼤将有谭震林、张⿍丞、邓⼦恢、李先念。但是他们都⼀致表⽰:不要给⾃⼰评了!元帅中年纪最⼩的是林彪,时年49岁;⼤将中年纪最⼩的是许光达,时年47岁;上将年纪最⼩的是萧华,时年39岁;中将年纪最⼩的是刘西元、谢有法、张池明,都是38岁;少将年纪最⼩的是吴忠,时年34岁。
虽然在战争年代⼤家都能和⾈共济,有时尽管因为个别问题闹⼀下,但是最终也没有撕开脸⾯,⽽1955年的军衔评定过程中,有些现象的出现就很让⼈觉得不那么来劲了。⽑泽东说:“
男⼉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评级时。”的确说出了⼀些实情,功名利禄⾯前,英雄也要为之⽓短的。但是也有那么⼏个⼈表现出中国共产党⼈早期朴素的民本思想即个⼈进退不萦于怀,是值得推崇的。
(1)让衔
第⼀个提出让衔的是徐向前,他的理由主要是既然⾰命已经成功,当不当元帅⽆所谓,他给⽑泽东专门写过信,但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不评这个军内⼭头最⼤的同志为元帅,⽽徐向前的让衔有⼩部分原因也是避嫌。
下⼀个让衔的是主持评定⼯作的,他不同意⾃⼰出任元帅,因为⾃觉⽆尺⼨军功,然⽽,⽑泽
东坚持上选,他说:“同志是我军政治⼯作的典范,他是秋收起义以后上了井冈⼭的⽼同志,⼏⼗年从不为个⼈名利争短长,他协助林彪同志在解放战争中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这也是有⽬共睹的。”于是当选。
再有就是许光达,许光达是接见苏军代表团后,被周恩来通知他将被评为⼤将,他很激动--不是因为⾃⼰的当选⽽激动,⽽是他⾃觉不应该当选,他连夜给⽑泽东和中央军委写信,要求降低标准,只评上将。他还说过这样⼀段话:“要是周逸、柳直荀、段德昌这些同志不死,他们才应该是⼤将。”周恩来让贺龙做了他的⼯作,许光达仍然要求把⾃⼰的⾏政级别降低为五级。
⽑泽东在扩⼤的中央军委关于评定军衔⼯作的会议上为许光达让衔⼀事做了激动并明显带有感情⾊彩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位⽢⼼把⾃⼰的级别降低的⼈,他就是许光达同志。这是⼀⾯镜⼦!⼀⾯共产党员毫不为⼰、不谋私利的镜⼦!他将始终成为我党、我军上下的⼀⾯很好的镜⼦!五百年前,明朝有⼀个⼤将叫做徐达,他平定中原,威震天下,如今五百年后,我们⼈民军队中也有⼀位⼤将,他就是许光达,他是以他的⾼风亮节⽽名震天下的!”接着,下⾯的掌声雷动。
⽐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67年⽂⾰中,这位被⽑泽东夸奖的最年轻的⼤将因牵连在贺龙⼀案中备受凌辱,平均⼀个⽉审问⾼达79次!专案组成员都曼林、党志壁对许光达公开爆打,许光达当场被打伤多处,肋⾻⾻折、⼝⿐鲜⾎橫流!重病期间,专案组仍然坚持突击审讯,许光达说:“你们诬陷我说我
帮助贺龙上台,说当什么总参谋长,真是太⼩看我了,我现在就是国防部副部长,搞了⼀次兵变也才捞到⼀个总长,不值得啊!”1969年6⽉3⽇晚,许光达惨死于马桶之上。⾄今关于许光达的死因都没有做出正式结论,成为党内军内的⼀⼤谜案。许光达为⼈磊落,1965年他发现了雷锋式的⼈物王杰,但是总政治部主任萧华贪
天之功窃为⼰有,然⽽许光达毫不介意。可惜,此⼈不得善终。
⼤将中还有⼀个让衔的就是徐海东,徐海东⼀⽣两次让贤,第⼀次就是因为程⼦华是上⾯指定下来的,徐海东丝毫没有怨⾔,主动提出⾃⼰做副军长好了,把赶来专门做他⼯作的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感动得够呛。第⼆次,他提出⾃⼰在1940年以后
⼏乎没有再⼯作过,所以,不适合当选如此之⾼的军衔,他推荐了王震、萧克。有意思的是许光达向中央推荐的也是这两个⼈。徐海东在让衔的时候曾说:“想起徐宝珊、吴焕先同志功劳都在我之上,却过早地为⾰命牺牲了,我何以能够当得起⼤将呢?(秃尾巴彼得注:徐海东、吴焕先、徐宝珊号称四⽅⾯军的刘关张,是关系⾮常好的,也是前后三任鄂豫皖省委书记)中将⾥让衔的是徐⽴清和孙毅。徐⽴清完全有资格评为上将,⽽且,按照中共中央军委规定的条件,正兵团级现役军队⾼级⼲部⼀般都要授予上将军衔。徐⽴清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条件。彭德怀⼏次他谈话,但是他坚决要求中央把⾃⼰降低为中将,彭德怀苦笑地说:“别⼈都说我是犟脾⽓,我看你⽐我还犟!”彭德怀在军委召开
的⼀次会议上提到这件事时说:“徐⽴清我了解他,⼈很好,没有名利思想,⽽且⾔必⾏,⾏必果。”⽑泽东接着说:“不简单哪,⾦钱、地位和荣誉最可以看出⼀个⼈的思想和品格,古来如此!”在授衔仪式举⾏的前⼀天,周恩来⼜专门打电话邀请徐⽴清同志到中南海⾯谈。周说:“主席说许光达是⼀⾯明镜,共产党⼈⾃⾝的明镜,我说你徐⽴清也是⼀⾯镜,是难得的⼀位好同志嘛。”此后,周恩来把摄影师叫来,在他的书房⾥和徐⽴清合影留念。刘少奇对徐⽴清说:“你是⼀名应该授上将⽽没授上将军衔的中将。”徐⽴清死前是成都军区第⼀政委,军委主席邓⼩平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杨勇的治丧报告上批⽰:“要把徐⽴清同志的治丧同杨勇同志的治丧通盘考虑安排。”并说他要亲⾃参加徐⽴清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他对全体参加追悼会的⼈说:“⽴清是我的⽼部下、⽼战友,他是⼀个好同志。⽴清同志政治思想强,忍辱负重、不以个⼈地位⾼低为意,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徐⽴清是当时让衔唯⼀成功的⼀位。孙毅也是提出让衔的⼀位⽼红军,此公素有名将孙胡⼦之称。可是1956年中国破获了⼀起台湾特务的间谍案,案卷中居然把这位孙毅列成策反的对象,并说已经得到了很⼤的效果。据孙毅⾃⼰说,当年国庆节上天安门观礼台,⾝为公安部长的罗瑞卿⼀共朝着孙毅瞪了九回眼睛,他说直到80年代以后他才知道这件事。80年代以
后,邓⼩平号召军队的⽼⼲部以⾝作则,带动⼲部队伍年轻化,可是,这帮⼈没⼏个动弹的,只有孙毅主动要求退居⼆线,感动得总长杨得志直冲他敬礼。⼩平后来批⽰给予孙毅⼤军区正职。
(2)争功
中国白酒和让衔相反的就是争功。这也难怪,按照当时中央的有关规定:元帅是⾏政三级,享受政治局委员待遇;⼤将是⾏政四级,享受国务院副总理待遇,⼤将以上可算作党和国家领导⼈;上将是⾏政五级,享受国务院秘书长待遇;中将是⾏政六级,享受部长级待遇;少将是⾏政七级,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且中将以上可以配备警卫秘书和保健医⽣、厨师、勤务员。的确相差很多。于是就有⼀些⼈出来争⼀下了。有名的是⼆王,就是新四军的王必成、王近⼭。(秃尾巴注:王必成是《红⽇》⾥沈振新的原型)
王必成在红军时期是四⽅⾯军的⼲部,长征以前的最后职务是红三⼗军89师副师长,抗战的时候是新四军第六师副师长,和上将刘震等⼈是平级,解放战争时是第七兵团副司令。(秃尾巴注:孟良崮战役时,王必成为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即后来的三野六纵司令员)王近⼭是铁杆⼉的红四军出⾝,长征以前的最后职务是红三⼗⼀军93师师长,和陈赓平级,抗战时任太岳纵队副司令,解放战争任⼆野三兵团副司令兼12军军长和政委。王必成是谭震林的⽼部下就去谭震林说了,谭震林不但答应帮助他还真反映了,让上边⼀顿批评。王必成知道以后,还专门谭震林道歉。了谭震林谈话。谭震林丝毫不怪罪王必成,还说⾃⼰没⾯⼦。谭震林这个⼈,他的很多部下都说,谭⽼板⼈是左⼀些,但是,对部下是真够意思。历史上,因为涟⽔战役,王必成被谭震林骂得狗⾎喷头,可是到头来,谭震林发现⾃⼰错怪了王必成,还给王必成道歉,这回还主动帮着王必成呼吁军衔。
王近⼭也喊过⼏嗓⼦,被邓⼩平严肃地批评了⼀顿,不敢了。(秃尾巴注:王近⼭在任南京军区副司
令员时,因热恋⼩姨⼦被撤职,到部队农场当场长直到⽂⾰后。但邓⼩平还念及这位⽼部下,给他恢复了待遇,⼤军区副职,仍相当于中将)
说实话,那时候我党⾼级将领的素质还是很⾼的,所谓争功也就是按照正常的渠道反映⼀下,最多发发牢骚,像少将⽩志⽂,当年最红的时候,连杨尚昆都是他的部下,才评他为少将,有⼈就建议他去争⼀下,⽩志⽂说:“有什么好争的?多少⼈连命都没了,我们命⼤活下来了,评⼀个少将就应该知⾜了。你们想想邓萍同志(博主注:红三军团参谋长,后牺牲,年不⾜三⼗),知⾜吧。”
唯⼀凶⼀点的是能打仗的钟伟,
他公开说他的少将肩章是带到狗尾巴上去了!钟伟在红军的最⾼职务是师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中提拔得很快,他是四野的12纵队司令,和黄永胜平级,后来的四野49军军长和梁兴初平级,怎么也该是中将,所以他觉得评低了,就骂了⼈,⽑泽东都知道了。林彪⽓得把钟伟叫去问钟伟还是不是共产党员?可是,钟伟真是⼀个耿直的好⼈,庐⼭会议结束,批⽃所谓的军事俱乐部,钟伟为彭德怀喊冤叫屈,还公开说他⾃⼰也算是俱乐部成员,被萧华当场派⼈给押出了会议室。四野的⽼⼈们都说,这个钟伟真是敢说敢⼲。
其实关于钟伟的军衔评定过低,⽑泽东也是清楚的,所以钟伟的使⽤⼀直是按照中将甚⾄是上将的标准的,他担任北京军区参谋长就是⽑泽东点的名--⼤军区副职、正兵团级。(秃尾巴注:北京军区为
⼀级军区,正兵团级。军区参谋长是准兵团级,多数是少将)后来钟伟被⾰去军职,下放到安徽只当了农业厅副厅长,从⾏政五级(秃尾巴注:应该是⾏政七级)变为⾏政⼗级。钟伟还笑呵呵地说:“我这回和洪学智⼀个级别了,都是上将!”(秃尾巴注:洪学智因为彭德怀⼀案被下放到吉林省重⼯业厅当厅长,所以钟伟才这么说。巧合的是洪学智当年下放的地⽅如今是他⼉⼦洪虎发迹之处)
另外段苏权也是评定过低的⼀位,他也是和钟伟⼀样耿直不愿意给彭德怀落井下⽯因⽽被萧华整下了课的⽼资格。段苏权是红军时期的独⽴师政委,解放战争时期热河军区司令员、四野8纵队司令。此⼈⼀向⼝碑很好。只是在东北的时候连续得罪林彪、⾼岗等⼈以致于长年得不到重⽤。
(1)关于元帅的评定:
除了林彪,元帅⽆⼀例外地都要加上“中国⼈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的字眼,说明他们对军队的贡献实在是⽆与伦⽐,这就是刘邦所说的“功⼈”⽽⾮“功狗”可⽐!原来评定军衔的时候,陈毅的名次在贺龙之前,但⽑泽东亲笔把贺龙的名字勾到前⾯,陈毅表⽰理解(博主注:贺龙是⼆⽅⾯军的,领导了⼋⼀南昌起义,是我军重要的缔造者之⼀)。林彪排在朱德、彭德怀之后的第三位,不仅是军功的问题,更是当时他的职务⽐较靠前(中央政治局委员)。⾄于何以能够评上元帅,我在上⾯已经做了说明,这⾥再补充⼏句,(秃尾巴注:秋收起义时⽑的警卫连长,资格⽐林彪还早)是最早追随⽑泽东在井冈⼭的
嫡系⼈物,他为⼈平和、公道,善于团结各派势⼒,在⼭东根据地的时候,他和朱瑞、陈光⼀道完成了对⽼根据地的完善和巩固(当时罗是115师政委,陈光是师长),特别是他在处理湖西时的冷静客观、
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更赢得了党内外的信任。
此外,⼗⼤元帅中除了朱德、、以外,其他⼈都是各⾃拥有⼀个相当规模的“⼭头”,像徐向前、叶剑英、林彪、贺龙等⼈的⼭头都是不同时期的政治标志。(秃尾巴注:这种说法靠不住。也有⼭头,那就是⼆野。因为⼆野的⽼底⼦是红四⽅⾯军,这个⼭头不仅最⼤,还和徐向前,四⽅⾯军总指挥重叠。的⼭头是“⽼井冈”,即红⼀⽅⾯军的红⼀军团,后来的⼋路军115师。⽽罗最直接的⼭头是四野,“罗婆婆”在四野的⼈缘⽐林彪好)
(2)关于⼤将的评定:
⼗⼤将中唯⼀享受⾏政三级(元帅级)的是张云逸。
张云逸早在1910年初就在⼴州参加了孙中⼭领导的第九次武装起义;同年4⽉27⽇⼜参加了第⼗次武装起义,即著名的黄花岗起义。1917年他在孙中⼭的⼤元帅府参谋处任上校参谋,曾与蒋介⽯同事;1924年他在粤军许崇智部任少将旅长。1925年⼴州⾰命政府所属部队统⼀整编为国民⾰命军,张云逸
任国民⾰命军第四军独⽴旅参谋长,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战役;1926年,他任国民⾰命军第四军25师参谋长,随军北伐,参加了著名的汀泗桥、贺胜桥之战。1927年四.⼀⼆反⾰命后,张云逸作为国民⾰命军第四军第25师参谋长,积极⽀持和掩护25师政治部主任共产党员李硕勋和73团团长周⼠第率部参加“⼋⼀”南昌起义。1929年张云逸作为主要领导⼈之⼀发起了著名的百⾊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和右江⾰命根据地;他参加了⼆⾄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在抗⽇战争时期,他是新四军的创⽴⼈之⼀并⼀直担任主要领导⼯作;在解放战争中,他与我军其他著名将领⼀道指挥了许多战役。
⼤将中论及能⼒、军功以及在军内的威望⽆⼈可⽐粟裕,此⼈⽆论谋略还是指挥在军内都是第⼀流的,被⽑泽东倚为长城,特别是他的劲⽓内敛的军事指挥风格素为兵家所推崇。徐海东⼤将的事情已经说过,不作更多的解释了。⾄于陈赓,主要是他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奋战中原与陈粟、刘邓形成对蒋管区的三⾯夹击的战略完成深受⽑泽东的赞许。如果单独从军功和职务来说,陈赓并不在⼀些上将之上。
王树声是四⽅⾯军徐向前的助⼿,代表着⼀个庞⼤的⼭头,许光达也是⼆⽅⾯军的⼀个牌⼦,有⼈提出萧克不是红⼆⽅⾯军的副总指挥吗?但是熟知军史的都应该知道,⼆⽅⾯军是⼆、六军团共同组成的,⽽真正的底⼦是在湘鄂西的时候打下的,也就是红三军的基础上形成的(秃尾巴注:许光达当过红三军第⼋师师长)。加上许光达作为军队的五⼤军兵种之⼀的军事主官(秃
尾巴注:装甲兵司令员)没理由不评⼤将。
在评定⼤将军衔的时候,林彪从青岛写信给⽑泽东,他强调说:“必须特别突出井冈⼭建军的重要涵义,必须要让⼤家懂得只有在⽑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在⽑主席的古⽥会议精神的指引下,红军才能够从胜利⾛向胜利。”此信被⽑泽东转给中央书记处成员传阅,刚刚受过⾼、饶事件教育的刘少奇、周恩来谁敢说不同意呢?所以,林彪的确很会取巧。⼤将中,井冈⼭下来的占有五个,就是粟裕、罗瑞卿、黄克诚、萧劲光、谭政。红⼀⽅⾯军占有相当⼤的优势。这⾥⾯萧劲光、罗瑞卿、谭政在通过讨论的时候,有⼀些争议,但很快被排除了。萧劲光1930年才从苏联回国(博主注:由于萧劲光在蒋介⽯1933年第五次的围剿中寡不敌众撤出黎川城,1934年,瑞⾦最⾼临时军事裁判法庭召开公审⼤会,以“右倾逃跑主义”罪公审萧劲光,开除党籍,判处五年徒刑,⽆权上诉。后李德等⼈起草毙肖劲光之报告,⽑泽东闻之勃然⼤怒,⽈:“打击肖劲光就是打击我,是杀鸡给猴看。”萧劲光由此⽽幸免于难),此事是⽑泽东唯⼀⼀次在会议上和最⾼三⼈团的太上皇李德拍桌⼦。1967年,李作鹏策划打倒萧劲光的时候,⽑泽东把萧劲光召回北京对他说:“你不要管那么多事,谁要夺权就让他夺,你的任务是把⾝体养好,⼯作以后有你做的,有⼈要打倒你,其实是想打倒我。因为海军的批⽰都是我做的。”此话⼀出,众⼈都鸦雀⽆声了。延安时,萧劲光任陕⽢宁留守兵团司令,⽑泽东当着⼤家的⾯说:“有了劲光同志,我们都可以把脑袋放到枕头上了。”可见对其信任程度之⾼。萧劲光也是⼤将中⼏个受冲击最少的⼀位,⽽且他最后居然⼜在⼈⼤做了⼀回副委员长,晚年⽐较幸福,只是这军中的⼆萧(秃尾巴:萧劲光、萧华都是⽑的宠⾂)都患有严重的寡⼈之疾,萧劲光晚年的特别荒唐已经成为⽼⼲部的笑柄。
罗瑞卿不⽤细说了,他的忠⼼耿耿于⽑泽东也是很少见的,只是被多疑的⽑泽东认为和胡乔⽊⼀样准备投靠刘少奇,才于⽂⾰开始被狠整并被夺⾛军权,以致于连⼀条腿都断送了。谭政当知道⾃⼰将荣膺⼤将军衔的时候连连说:“我不够格啊,不够格。”其实,关于谭政的提升,⽑泽东向与会者做了解释,谭政就是作为军队的政治⼯作的代表⼈物⼊选的,⽽且,谭政在解放战争中就协助主持军队的政治⼯作,建国后⼜是总政排名第⼀的副主任,所以评为⼤将军衔。最重要的是,谭政从井冈⼭的时候就是⽑泽东的⼤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黄克诚就⽐较清楚了,⽼资格。(博主注:可参考《
黄克诚⾃述》)
如何查ip地址(3)关于上将的评定:
上将就不能不说⼀下萧华、王震。萧华和上将周桓⼀样都是1930年⼊党的,资格很浅,但他们被⽑泽东称为军中才⼦。看⼀下萧华的简历就知道,萧华13岁参加红军,18岁任少共国际师政委,此后除了个别的如115师政治部副主任、总政副主任、军委副秘书长以外,其他的都是正职,和韩先楚的⼀⽣⼏乎都是副职形成鲜明的对⽐。王震论资格应该和萧克⼀样,但是,他这个⼈真是很会察⾔观⾊,他是军队将领中最早提出军转民的⾼级将领,深受⽑泽东的赞许,多次表扬他是常⼭赵⼦龙。公平地说,王震是很左,但是王震在反右等事件中对待落难的⼈如丁玲、艾青等⼀⼤批知识分⼦态度相当好。
邓⼩平、陈毅被批⽃、批判的时候,只有王震还敢登这两家的门,这也是王震后来能够复起以致于官⾼爵显的主要原因。王震和萧克的历史恩怨因已有⽂章做过介绍就不多说了。
李聚奎和王建安是1958、1956年补授的军衔,因为当时总⼲部正在调查李聚奎在西路军的历史问题,王建安的问题是四⽅⾯军的⼏次他经⼿的事件的复核取证,所以给耽搁了。再有就是傅钟。傅钟资格⾮常⽼,他是中共1921年的党员,是我党旅欧⽀部的发起⼈之⼀,鄂豫皖的领导⼈之⼀,四⽅⾯军的头⼏号⼈物(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傅钟、周纯全、黄超、李特),四⽅⾯军的唯⼀根据地川陕边省委书记。建国以后,长期不得志,竟然做过全国⽂联副主席!
傅作义之所以没被评为上将,主要是⽑泽东说:这对宜⽣先⽣不是光荣,⽽是委屈。周恩来奉命对傅作义作出解释。傅作义的
⼥⼉曾经有⼀个回忆⽂章说到此事:由于傅作义的起义,才有了后来的湖南、绥远、新疆等地的和平解放,⽽董其武、陈明仁等原本就是傅作义的后辈,傅作义本来就是⾏政四级,按照副总理待遇来的,如果评为上将也才五级。
再有就是刘亚楼的评定,很多⼈以为他应该评上⼤将,其实不然,刘亚楼在红军长征之前是红⼀军团的⼆师师长,抗战期间去苏联学习,没有参加,解放战争中才以参谋长的⾝份渐渐受到重视。刘亚楼如果不是死的早,很有可能陷⼊林彪⼀伙,因为⽑泽东在1972年10⽉的讲话⾥提到刘亚楼说:“刘亚
楼在空军的⼯作是辜负了党中央对他的信任。”
(4)关于中将、少将的评定:
中将中⽐较⽕爆的就是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定钧、秦基伟、张震、余秋⾥等⼏个⼈,有的居然进了政治局,后来⼜被当成反⾰命集团的主犯处理,⽐较具有戏剧性。据说⽪定均原本授衔少将的,⽑泽东在报告上批⽰:“⽪有功,少改中。”
也有说⽑泽东批⽰:“定均功劳重,应有少改中。”按资历,⽪定均确实年轻,但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原突围中,起了很⼤作⽤,将⼏千⼈的队伍从蒋介⽯10⼏万⼤军的围追堵截中成建制带了出来。少将是最有意思的了,1360名少将中产⽣了三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位副主席,这是只有元帅中才有的现象(朱德、林彪、叶剑英),少将中的李德⽣、都曾经是中央副主席、刘华清做过常委,够可以的。
秃尾巴彼得说:“我觉得⽹上说法多有偏颇之处,我把我所了解的⼀些情况提供给你。
1955年的授衔标准主要是“职务”,“资历”和“军功”只是在同级别⾥决定排序先后。为了更明⽩⼀点⼉,我先把军政对应级别和军衔的关系列⼀张表:
⾏政级别军队级别相应军衔军内职务
3级正野战军级元帅野战军司令员、政委或等同
4级副野战军级⼤将野战军副司令员、副政委
5级正兵团级上将兵团司令员、政委
6级副兵团级中将兵团副司令员、副政委
7级准兵团级中将、少将兵团参谋长、政治部主任
8级正军级少将军长、政委
9级副军级少将、⼤校副军长,副政委
10级准军级⼤校军参谋长、军政治部主任
(略)越往下军衔的参差差异越⼤。营以下没有准级,因为营级就没有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了。
刘烨安娜结婚十周年⼗个元帅⾥除了朱德是全军总司令外包括彭德怀在内都是各野战军的正职领导:彭德怀,军委副主席,原第⼀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初期是西北军区司令员;林彪,军委副主席,原第四野战军司令员,解放初期是中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军委副主席,原西北军区司令员,解放初期是西南军
区司令员;,原第⼆野战军司令员,解放初期是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毅,军委副主席,原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初期是华东军区司令员;,原第四野战军第⼀政治委员,解放初期是中南军区第⼀政治委员;,军委副主席,原华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初期是华北军区司令员;徐向前,军委副主席,原华北野战军第⼀副司令员,解放初期是解放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原解放军参谋长,解放初期是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六个军区都是野战军级,后来随各⼤⾏政区的撤销⽽撤销。以后的⼀级军区(北京、沈阳、兰州、道晖芝整容前后
成都、武汉、⼴州、南京、济南)都是正兵团级,⼆级军区{新疆、西藏、福州}是副兵团级。
只有⼗个⼤将,名额是太少了,这是为什么,没⼈解释。我认为这是反映了我党我军对荣誉的⼀贯惜授。这种现象也反映在设置⼤校衔上。⼤校的设置不是出于需要,⽽是要减少将军的数量。国际上⼀般师长就是少将了,或是准将,都是⼀星将军。我军则是⼤校。我党对于荣誉惜授还反映在“死后封神”,⼈不死,很难得到殊荣。由于名额少,⼤将的评定只好牺牲不少⼈。⼤将本来是副野战军级,结果很多够条件的都没评上,例如张宗逊,原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只授予上将衔。我想惜授⼤概和保持艰苦朴素作风,限制对名利的追逐有关。也可能是国家那时太穷,将军多了发不起⼯资(应该说是增加国家负担)。
对于⼀⽀超过四百万兵员的庞⼤军队来讲,⼗个元帅和⼗个⼤将确实太少,和外军⽐,将军也少得可
怜,这势必引起军衔评定的困难和尴尬。苏联在军衔等级设置上要⼤⽅得多,仅元帅就有四级:⼤元帅,苏联元帅,军种元帅,兵种元帅。被授予元帅衔的先后共⼀百余⼈,将军就更多了。如果我国不是惜授荣誉,⽽是够标准就授予,不加数量限制,也就⽤不着费神费⼒去搞什么评定。这⼀点在评级中起的作⽤很⼤,不应忽视。
我觉得所谓“照顾⼭头”的说法太偏激。共产党不是国民党。当时⽑周朱在军内的绝对权威不容置疑。蒋介⽯在军内的权威就⼩多了,所以才靠拉⼭头维持。如果军功和资历是重要条件的话,那么有些⼈评衔过低就不好解释了。⾕景⽣是1932年参加⾰命,1955年授衔时如果是防空兵副司令员可能是正军级,只能授少将衔。
“资历”不起作⽤或少起作⽤的例⼦还有:熊伯涛,1926年⼊党,1931年参加“宁都兵暴”,长征前就是师参谋长,可是,55年评衔时,所担任的职务是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是副军级,因为他是红军时期的⼲部,按规定可以授予少将衔。赵炳伦,1928年16岁时参加“黄⿇起义”,1929年参加红军,1933年⼊党,抗战时已经是新四军五师团长,后因遗弃妻⼦被降级,1955年授衔时,任湖北荆州军分区司令员,正师级,只能授⼤校衔,1961年任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时才晋升少将,省军区是正军级单位,副司令员是副军级,因其是红军时期⼲部,按规定晋升少将。另外的例⼦还有:李震,1937年七七事变后⼊党,同年在⼋路军⾥当连指导员,但在1955年授衔时,其职务是军政治委员,正军级,所以授少将衔。史进前,1936⼊党,55年授衔时
任总政保卫部处长,正师级,授⼤校衔,1961年任保卫部副部长
,按其是红军时期⼲部(以1937年7⽉7⽇为界,之前为红军⼲部,之后为抗战⼲部),晋升为少将。
“军功”⼏乎没有可⽐性,如果以军功作为评定标准,⼯作的难度就会极其复杂甚⾄陷⼊僵局,弄不好还会搞成“两桃杀三⼠”。如果过分考虑资历,那么很多职务低的⼈就会得到较⾼军衔,部队⼜当如何指挥?例如:贺庆积在红军⾥当排长的时候,梁兴初在他的排⾥当班长,1948年辽沈战役打⿊⼭阻击战时,梁是四野⼗⼀纵司令员(纵队相当于军),⽽贺庆积是⼗⼀纵28师师长。1955年,贺庆积任辽宁省军区司令员,正军级,受少将衔。梁兴初任海南军区司令员(当时的⼆级军区,副兵团级),授中将衔。如果按资历,贺在梁上,岂不是贺应是中将,梁应是少将了?(电影《⿊⼭阻击战》⾥有⼀个情节就是描写他们两⼈职务倒易)这就是我在前⾯说的,主要是以职务评定,军功和资历只作为参考和调整。
少将的评定以七级⼋级为主,七级⾥,资历深,战功⾼的可以评中将。九级⾥,红军时期的定少将,抗战时期的定⼤校。例外的也有,那是极个别极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