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课堂必修下知识点总结笔记(4):《烛之武退秦师》
写在前⾯
课本知识的主导作⽤是⽆法取代的,只会“答题公式”⽽缺少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全靠所谓“套话”在⾼考中很难拿到⾼分。
⼩编给⼤家带来了⾃主复习预习笔记,帮助⼤家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巩固要点,⽅便⼤家对还没有学透的篇⽬进⾏⾃主学习与整合,查缺补漏。赶快收藏起来!
《烛之武退秦师》
《庄⼦》
知识链接
1.⾛近作者阿sir是什么意思
⽣平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姓左,名丘明(⼀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地理、⽂学、历史等⼤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所崇拜。孔⼦曾说:“巧⾔、令⾊、⾜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友其⼈,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编修国史,⽇夜操劳,历时30余年,⼀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传》定稿。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朱由俭封左丘明为“先贤”。
作品
《春秋左⽒传》。2.背景解读
秦、晋围郑发⽣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是晋⽂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年》:“向役之三⽉,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好,派⼈出使晋国,与晋修好。甚⾄在公元前632年5⽉,“晋侯
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使两国重归于好。晋⽂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合围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是晋⽂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然要寻强⼤的伙伴。秦、晋关系⼀向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强强联合也是必然。
3.相关知识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因为《左传》和《公⽺传》《⾕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作,所以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名《春秋左⽒传》。《左传》以《春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七年)。记事⽐《春秋》详细⽽具体。《春秋》和《左传》原本各⾃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起。《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些⼈物的⽣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深刻的认识和⾼度的⽂学修养,对许多⼤⼩历史事件,做了深刻⽣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著名的⽂学作品,是历代散⽂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辞令,记事有条理,叙述精准,详略得当、简洁;写⼈精简,委婉有致,⼈物栩栩如⽣。常常是⼏句话,就能使读者如见其⼈,如闻其声。
显示屏亮度调节史书体例
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左传》。三个牛读什么字
②纪传体,以本纪、列传⼈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国语》《战国策》。
④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起,⾸创者是南宋的袁枢,如《通鉴纪事本末》。
神秘卡米拉⑤典志体,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损益,如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
⑥通史,不间断地记叙史实,如《史记》《资治通鉴》。
⑦断代史,只记录某⼀时期或某⼀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与课⽂相关的历史事件
(1)秦⽴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内乱。晋国⼤夫⾥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夷齐、卓⼦,并派⼈迎接公⼦重⽿,重⽿不就,后⼜派⼈迎接献公次⼦夷吾。夷吾采纳了⼤⾂吕省等⼈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夷吾为晋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中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晋君”之事。
(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即位后,对割让⼟地之事⾮常后悔,就派⼤⾂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这就是⽂中“许君焦、瑕,朝济⽽⼣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3)重⽿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年,晋公⼦重⽿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夫叔詹劝郑⽂公要以礼待重⽿,郑⽂公却以“诸侯亡公⼦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詹劝告,对重⽿⽆礼。这就是课⽂中“以其⽆礼于晋”⼀事。
(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败。晋⽂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险可据,⼜⽆礼于重⽿,故背晋助楚,因此,郑⽂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公内⼼恐惧,⼜派⼈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公受周天⼦册命,与四⽅诸侯盟于践⼟(在衡雍之西),
晋国请罪求和。五⽉,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公受周天⼦册命,与四⽅诸侯盟于践⼟(在衡雍之西),晋⽂公为盟主,郑参与践⼟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盟于晋,这就是⽂中所
国庆节作文400⾔“且贰于楚也”。
4 .⽂化常识宫崎葵电影
【“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的封赐,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政职能,主要⽤来确定皇亲、功⾂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西周春秋爵称,可⼤致分为王、公、侯、伯、⼦、男六级。
王:在周王朝辖区内,王是指周天⼦。另有个别并⾮天⼦的王者,如吕王、丰王等,都属戎狄⾸领。春秋⾦⽂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即徐、楚、吴、越四国。
公:⾝居⾼位的天⼦重⾂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公、芮公等。
侯:西周春秋时代⾏⽤最普遍的爵称是侯。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代之的⽥齐外,⼤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
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献记载较少的⼩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
⼦:⾦⽂中的⼦明确属于爵称的,主要有北⼦和沈⼦。
【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即官员;③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的敬称;
⑤侍从。本⽂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必背知识
1 .字⾳识记
(1)单⾳字
氾(f án)南佚(yì)之狐
缒(zhuì) 敝(bì)之
阙(quē)秦秦伯说(yuè)
逢(p ánɡ)孙共(ɡōnɡ)其乏困
(2)多⾳字
伯:伯⽗(bó) ⼤伯⼦(bǎi)
薄:⽇薄西⼭(bó) 薄荷(bò) 薄脆(báo)
济:同⾈共济(jì) 济济⼀堂(jǐ)
与:参与(yù) 与⽇俱增(yǔ)
2 .字形辨认
犯(侵犯) 氾(氾⽔)
戌(戊戌变法) 戊(戊申年) 戍(戍守)
戌(戊戌变法) 戊(戊申年) 戍(戍守)
瑕(瑕疵) 暇(空暇) 遐(遐想)
敝(凋敝) 蔽(遮蔽) 弊(弊病)
3.熟语积累
(1)因⼈成事:依靠别⼈的⼒量办成事情。
(2)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代都互相通婚。泛指两家联姻。
【即时⼩练】①婚礼上⼀对新⼈结为了秦晋之好,幸福写在他们脸上。②我们要⾃⼒更⽣,决不低三下四,因⼈成事。重难探究
⼀、课⽂第1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主
(2)晋军函陵军:名词活⽤作动词,驻军
2.翻译下列句⼦,并指出句式类型。
(1)以其⽆礼于晋。
答:因为郑国曾对晋⽂公⽆礼。(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礼”)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答: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3.下⾯各项中属于秦、晋围攻郑国原因的⼀组是( B )
①晋侯、秦伯围郑②以其⽆礼于晋
③且贰于楚也④晋军函陵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①是交代秦、晋围郑这件事,不属于原因;②③是郑国被围攻的两个原因;④是晋军驻扎位置。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作⽤的⼀项是(B)
A.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下⽂烛之武能赴秦营单独拜见秦伯埋下了伏笔。
B.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表明弱⼩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国的围攻,可见当时的形势危急。
C.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表明郑国离间秦、晋有机可乘。
D.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便。
解析:B项是说的“晋侯、秦伯围郑”句的作⽤,⽽⾮“秦晋之军分驻两处”的作⽤。
⼆、课⽂第2段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辞⽈:“⾂之壮也,犹不如⼈。”
辞:推辞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
(2)今⽼矣,⽆能为也已
已:同“矣”,了
(3)许之
许:答应之:代词,这件事
6.翻译下列句⼦,并指出句式类型。
(1)佚之狐⾔于郑伯⽈。
答:佚之狐对郑伯说。(状语后置句,还原后应为“佚之狐于郑伯⾔”)
(2)是寡⼈之过也。
答:这是我的过错。(判断句,⽤“也”表判断)
7.下列各句中属于侧⾯表现烛之武⾮凡能⼒的⼀句是( A )
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之壮也,犹不如⼈;今⽼矣,⽆能为也已。
C.吾不能早⽤⼦,今急⽽求⼦,是寡⼈之过也。
D.然郑亡,⼦亦有不利焉。
解析:A项是佚之狐之⾔,是典型的侧⾯描写,符合题⼲要求。B项是烛之武推辞之⾔。C、D两项属于郑伯诚恳地道歉与分析形势。
8.下列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C )
A.本段⼀⽅⾯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个不被重⽤的⽼⾂;另⼀⽅⾯也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
B.作为国君的郑伯能接受佚之狐的规谏,可见他是⼀位敢于负责、勇于⾃责的国君。
C.⽂章写烛之武在使命⾯前,先“辞”后“受”,既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也有故意刁难郑伯之意。
D.烛之武深明⼤义,以解国难为重,本段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写他奔赴国难的义
勇精神做了必要的铺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