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耽美IP开发盛行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作品涌现出来,有其深刻原因,改编策略至关重要。本文尝试结合《镇魂》《陈情令》两大爆款的案例,分析我国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兴盛的原因,并总结提炼出我国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的改编对策,以期为今后我国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的良性发展提供策略性参考。一、《镇魂》《陈情令》爆红的原因分析《镇魂》于2018年6月13日在优酷播出。截至2018年9月30日,“剧版镇魂”微博超话的阅读量达到了141亿,讨论量达2365.7万,该超级话题在电视剧榜居榜首。主演朱一龙和白宇在2018年7月的艺人新媒体指数中分别居第一及第六位。其实,从该剧的内容和制作上来讲,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斟酌与完善,普遍反映“两位主演的神演技撑起一部剧”,除此之外,《镇魂》通过其粉丝体“镇魂女孩”一度爆红出圈,其中原因值得深究。另一部《陈情令》不仅在话题度上备受关注,也受到了观众和业界的好评,在第二十届中国视频榜中荣获年度IP奖;在第三届网络影视盛典上,该剧导演陈家霖荣获年度最佳导演奖;第三届银川互联网电影节上,男主角之一的肖战荣获最佳男主角;两位主角肖战和王一博也成功入围华鼎奖新锐演员名单,等等。《陈情令》成为了2019年夏天名副其实的顶流剧。《陈情令》有两大爆点,一是“逆风翻盘”,从原著粉丝刷恶评联名拒绝观看(怕其心爱的作品被糟蹋)到看完剧之后的“真香”现场,同时该剧又成功
吸引了腐女粉丝和剧粉,豆瓣评分从开播时的4.8分逆袭到播放结束后的8.2分,豆瓣评分人数64万,创造了豆瓣神话,《陈情令》可以说是逆袭成功的典范。二是“爆红出圈”,《陈情令》之所以能被称为“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史上的巅峰”就在于其打破了原创耽美文学圈(以下简称“原耽圈”)与普通大众的壁垒,其受
众不仅局限在原耽圈和腐女体之中,更是作为现象
级作品走向了大众视野,并得到了广泛认同,在一定程
度上打造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传播的桥梁。此外
《陈情令》也成功进军海外市场,打造“国风”品牌在
泰国、韩国和日本相继播出后,又于2019年10月25日起在Netflix北美、南美、欧洲上线,这也是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史上的创举。
《镇魂》和《陈情令》都是在没有启用一线明星、也没有强劲资本支撑的情况下还能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是仅通过双男主的阵容就能够力挽狂澜,还是粉丝体为爱发电、消费狂欢的结果?这两大爆款的成功经验能否被复制?笔者尝试从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
两方面对其爆红原因进行分析,并借此管窥我国耽美
改编网络影视剧兴盛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大IP下的粉丝效应
《镇魂》同名原著2012年11月28日起连载于晋江文学城,2013年3月7日正文完结,同年4月1日番外完结时的点击率高达13545328、收藏量为419785个,常年
居于晋江读书榜单前列。其原作者Priest是原耽圈著
名的四大流量之一。《陈情令》原著《魔道祖师》2015
【作者简介】  孙芊芊,女,安徽芜湖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学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研究”(编号:17ZD02)的阶段性成果。孙芊芊
我国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兴盛原因与发展对策        ——以《镇魂》《陈情令》爆红为例
网络电影研究年10月31日起于晋江文学城连载,2016年3月1日正文
完结,其原作者墨香铜臭被称为原耽圈的“顶流”,粉
丝基数庞大。在《陈情令》开播之前,《魔道祖师》就
常年居微博读书超话榜榜首,并拥有同名广播剧及动
漫,其中动画作品豆瓣评分高达9.3分。因此,在原著
及原作者的共同影响力下,《镇魂》与《陈情令》在开
播之前就有很高的关注度,具有粉丝效应。
2.原著题材及内容易吸引受众
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在发展过程中除了题材演
变越趋本土化之外,还承接与借鉴了其他超现实题材
网络剧的创作理念。这是对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创作
类型及题材上的创新,灵异、魔幻、穿越以及超自然等
“后现代”叙事元素的加入,增强了原本较为单一的
剧情效果。《镇魂》与《陈情令》两部作品一个是都市
奇幻,一个是古装玄幻,都没有明显的目标体划分,
可以最大限度地覆盖了网络影视剧受众。在情节设置
上,首先二者都是剧情为主,感情为辅,篇章与篇章
之间相互独立,例如《镇魂》原著分为五卷,分别为长
生晷、山河锥、功德笔、前因及镇魂灯。各章节彼此独
立,但又共同推动剧情发展,即使只拿出其中一章进
行影视改编也不会突兀。其次涉及人物众多,人物关
系复杂,属于像小说,更易于吸引不同属性的受众,
扩展受众面。例如《陈情令》原著涉及五大家族,各家
族虽都为名门正派,但之间权力纷争不休,而各家族
内部也明争暗斗,关系错综复杂,由人物关系推动情
节发展,引人入胜。
3.腐女体的狂欢
网络时代的腐女体和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
代人相比,更倾向于利用媒体向外界昭示自身的标签
而非含蓄地将其隐藏。[1]而且腐女体带有明显的巴
赫金的“狂欢”形式,即“没有舞台,没有演员,没有观
众,这是展示自己存在的另一种自由的形式”,且成为
“颠覆等级制,主张平等的对话精神”的具体实践。[2]
因此,随着耽美文化进入大众视野,腐女体的队伍
越来越壮大。在《盗墓笔记》作者南派三叔看来,所
有粉丝体中腐女粉丝体拥有的传播能力是无与伦
比的,这一点商家们最清楚,所以在业界有“得腐女即
得天下”的说法。[3]腐女体的强大传播能力让越来
越多的制片方意识到以“男男CP”来吸引该体的关
注,从而带动市场反响,例如《镇魂》中的“巍澜”CP,
《陈情令》中的“忘羡”CP便是如此。但腐女体并
不仅仅满足于将CP限定于剧中,更希望可以上升至
演员本身,满足其剧里剧外皆为CP的幻想。耽美作品
和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之所以会受到腐女体的欢
迎,是因为此类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腐女体的
心理。
(1)在非主流情感中寻求主流情感
影视作品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投射,人们
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就是一种“共情”的过程。腐女
体对于言情作品中固化的男女角设定及相爱模式
感到审美疲劳,她们渴望彼此独立又势均力敌的爱情
模式,不希望出现弱化某一方的情节设置。因此耽美
作品的出现与该体有天然的契合性。腐女体可以
将自己投射到作品中两个男主角的任意一方,得到共
情,满足其代偿心理。
耽美作品被部分学者视为性别平权思潮的重要
原因,即是其可以逃脱当代女性共谋于父权的设定,
通过追逐相对平等且和生育无关的情感,将当代女性
正面临的性别劣势现状以及她们强烈的自我身份认同
折射出来。
(2)女性的厌女情结
当女性的欲望以男性躯壳为媒介才能得到伸张
时,其实是女性逃避自身的女性身份以及厌女情结的
一种重要表征。“厌女”实际上是因社会对女性的不平
等对待而萌生的一种女性自我厌恶情绪,在数千年的
历史中,我国社会的厌女情结可以说从未消失。首先,
它是一种权力话语的体现,即以语言或文字等方式大
肆贬低女性人格,从而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蔑视充
分体现出来。[4]此外还包括物化女性,比方说大部分文
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她们被
刻画为男性争霸的“战利品”,成为一种欲望象征,这
使得很多女性被这种文化引导而变得厌恶自身的女性
身份,当然也排斥其他女性。
在当代也有女性存在厌女情结,而耽美作品便成
为这种情绪的释放载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厌女情结已
经不再只是对文本中处于客体地位女性角的厌恶,
同时还转嫁到对作为文本参与者自身的厌恶。在这种
情绪下,她们对女性身体、女性身份深恶痛绝,她们渴
望成为男性,甚至能和剧中的男性主人公一样得到其
曹郁前妻他男性的关爱,而这种奇妙的体验也正是很多女性对
耽美作品乐此不疲的重要原因,这实际上是女性阉割
情结所致。[5]
(3)盗猎与游猎的双重满足
米歇尔•德赛都在1984年提出了“盗猎理论”,即
粉丝对流行文化的某种积极主动的追随行为称为“盗
猎”(Poaching),粉丝如同游牧民族,在他人土地上
一路盗猎奔袭,掠夺和收割使自己获得快感和享受的文本。德赛都将粉丝对文本的狂热理论化,并认为流行文本的自主意义流通,是对抗文化霸权的某种流行反抗。[6]腐女体呈现出来的与流量明星、真人秀粉丝的不同特点之一,是其隐藏在性别背后的“区格”效应。女性更容易陷入文本的情感叙事中。相较于男性,女性拥有独特的“阅读”方式:将个人经历和元文本融合后反馈到整体世界观中。
同时,盗猎理论也成功解释了《镇魂》《陈情令》成功的重要原因——诱发受众的游猎本性。耽美改
编网络影视剧通过对“耽美”元素的运用,满足了大部分女性受众的情感需求,对腐女体而言,她们不仅是盗猎者,更是游猎者。通过表情包、同人文、插图等多种形式,她们用新的原材料,赋予了“角”新的意义。这种短时间内形成的活跃且高产的消费体,在成功连接漫画、文学、网络等媒介后,通过对元文本的衍生阅读的方式构成了某种意义上无穷尽的平行宇宙。通过对耽美文化的生产和媒介共享,腐女体掌握了某种主宰生活和角的控制力,其成功也被视为女性赋权的新形式。
(4)视线主体性的获得与社会性别的确立
有学者认为耽美作品中体现的女性为女性体书写的男性性相,体现出女性拒绝固定的社会性别特征,选择更灵活的性欲投射的深层欲望。即便是近年来热门的“大女主”影视剧作品,其叙事逻辑呈现的仍然是女性角成就一番事业的背后离不开众多男性角的帮助,归根到底无法摆脱男权的桎梏。“耽美”的创作和阅读评论的主题多为女性,而对象则是男性,这颠覆了劳拉•穆尔维“女性被观看”的观影快感经典模式,将男性放在了被观看的地位,这是对等级森严的当代社会性别统治和文化经验的某种反抗。
新消费时代,随着女性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提升,“女性被观看”的传统视角已置换为“男性被观看”的男消费潮流。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中的男性角已并非传统男权叙事模式下英俊魁伟、正义凛然的形象,而是带着精致的面容,有的多情而邪魅,有的清秀而俊朗。与此同时,剧中也会通过近远景、
慢镜头以及特写的方式在屏幕上将男性身体呈现出来,而这一系列的设定均是为满足女性受众对“男消费”的需求。
4.注重营销宣发及拓展产业链
在营销方式上,《镇魂》和《陈情令》的宣发聚焦年轻受众,宣发接地气,结合当下最流行的梗,官博亲自下场,营造“沙雕”氛围,和粉丝互动。其粉丝体“镇魂女孩”和“陈情女孩”均是围绕元文本,并以自发制作的各类同人文、表情包等通过、微博等传播渠道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同人生态系统,这些粉丝的“自来水式”宣传对于影视剧的热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就连一些都使用过这两部剧的配图角表情包,比如中央气象台、人民网等,这也一改受众心目中对主流媒体的认知,让这两部剧真正意义上得到了“逆袭”。
同时积极拓展产业链及衍生品市场。以《陈情令》为例,虽然该剧打着夏日限定的口号,但时隔一年热度依然不减,除了原著和网络剧本身的热度外,全产业链的开发及衍生品市场的拓展,让《陈情令》在C 端市场上大做文章。古风电子专辑,官方花絮视频,角娃娃、同款道具周边,付费提前观看大结局,演员的粉丝见面会和演唱会等等,花样百出,层出不穷。贴心的粉丝运营也让《陈情令》拿下了漂亮的销售数字:剧中角魏无羡、蓝忘机的官方娃娃周边仅3天就达到100万销售额、国风音乐专辑突破30万张、在腾讯通过付费可提前看大结局的设置中获得至少数千万点播收入。此外,形势
低迷的纸媒如时尚杂志也加入收割粉丝的混战中,一本由热门艺人拍摄封面的电子刊轻松卖出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本,例如《镇魂》的主演朱一龙和白宇2018年合拍的电子刊销量为64.8万本,足以令人乍舌;2019年《陈情令》的主演肖战和王一博合拍的电子刊销量竟高达110万本。粗略统计,《陈情令》仅C端市场收入就高达数千万甚至上亿。
(二)内部原因
1.主角选取恰当
《镇魂》和《陈情令》的“神仙选角”被认为是这两部剧成功的重要因素。以《镇魂》为例,首先体现在演技上,《镇魂》的两位男主人公朱一龙、白宇最初并不是所谓的“流量”明星,两人所演绎出的角人物形象和原著高度契合,例如白宇饰演的赵云澜放荡不羁但正义凛然;朱一龙则更是上演了“一人饰三角”的好戏,他可以是妖娆魅惑的夜尊,可以是霸气独断的黑袍使,还可以是温文儒雅的沈教授。此外朱一龙还通过对某些细化情节的把握和临场台词、小动作的添加来进一步推动剧情,用眼神和肢体动作完成小环境的打磨和情感的升华,为本身不伦不类的剧情注入了饱满的情绪和鲜活的表演,极具感染力。
网络电影研究
其次体现在CP感上,所谓CP感取决于主角双方是
否具有情感张力。沈巍美貌深情容易害羞,看似文弱
实际实力强劲;赵云澜痞帅健气放荡不羁,外表粗糙
内心细腻。单独来看都男友力十足,一个隐忍克制,一
个撩人不自知。在抗击地星人的极端分子拯救海星的
剧情中,“分则各自为王,合则天下无双”。沈巍和赵
云澜两人长相互斥,性格互补,但神奇的是,他们在互
斥互补的拉扯间竟然产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同框
时从头配到脚,只要对视就火花四射,这种CP感就连
言情作品中也是极为罕见的。不论是人设中的反差萌,
还是对传统CP模式的颠覆,都神一般精准地戳中了女
性受众的萌点。
2.剧本改编适度,尺度把握良好
(1)淡化耽美情节,保留耽美元素
《镇魂》和《陈情令》都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
改编的,剧中淡化了原著中明确表达的“耽美”情节,
取而代之的则是“耽美”元素。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将
原著中的两个主角的恋爱情感直接改编成兄弟情谊即
可。赛吉维克在“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中指出不同男
性之间的社交虽不涉及男性间肉体关系,但其社交模
式和男性同性恋关系存在共通的地方,可以说无论是
主仆情、同窗情还是师生情、兄弟情均可成为耽美化
解读的对象。[7]
《镇魂》原著中两位男主角分别是黑袍使者沈巍
和昆仑君赵云澜,虽然真实身份被改编得与原著不同,
但作为二人重头戏的现代身份:大学教授和雅痞警探
的设定,以及两位男主人公之间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来守护彼此的情谊等情节则被较完整地保留下来。而
这种羁绊恰恰是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的情感内核,即
不直接表现二位男主角间的恋爱关系,替换为亲密、
信任、平等的不可替代的深刻感情。《陈情令》保留了
原著中蓝忘机一直默默保护魏无羡,在其跌落悬崖
尸骨无存后,“问灵十三载等一不归人”,甚至不惜破
成都黑帽吴施蒙事件
戒,“喝你喝过的酒,受你受过的伤”的“感天动地知
己情”。因此在大部分受众眼中,“巍澜”CP也好,“忘
羡”CP也罢,他们之间的感情是通过男性社交关系所
透露出来的欲望表达,既不局限于兄弟情,又不等同
于耽美感情,却能让受众感受到隐含的耽美元素。这
种改编方式既让腐女和原著粉丝“吃到糖”,也能让
普通大众得以接受。
(2)尊重原著,还原名场面
《镇魂》和《陈情令》作为耽美改编网络影视
剧,其受众人数最多且最稳定的当属原著粉丝。制作
方在改编剧本时应站在理解原著的基础上,尽量还原
原著粉丝钦定为“高光时刻”的名场面。还原这些名
场面不仅可以起到稳固粉丝的效果,还能促进剧情发
展,体现人物之间的感情。
例如,《镇魂》原著中沈巍为救赵云澜不惜取心
头血与其共享生命,被赵云澜发现后沈巍的经典台词:
“我连魂魄都是黑的,唯独心尖上一点干干净净地放
着你,血还是红的,用它护着你,我愿意。”在《镇魂》
剧中该情节被保留,但在被赵云澜质问“为我这么做
值得吗?”时,沈巍仅用“值得”两字代替原著对话,
好在其扮演者朱一龙凭借精湛的眼神戏,搭配一系列
微表情将原著的意境完美地表达出来,较好地还原了
名场面。
非诚勿扰吴子恩牵手
《陈情令》原著中的蓝忘机本就是一个寡言少
语,显少将情绪外放的人物。蓝忘机担心魏无羡修诡
道会有损心性,受世人诟病,对兄长说道:“我想带一
人回云深不知处,带回去,藏起来。”这一幕是蓝忘
机明显表达对魏无羡的感情,且有所行动的名场面之
一。但由于这段话的情感特殊性,当时很多原著粉丝
断定该场景会被剧版删减掉,但制作方还是非常有诚
意得将其保留下来,再经由蓝忘机的扮演者王一博可
圈可点的表演后,得到了包括原著粉丝在内的受众的
一致好评。
(3)避免耽美转化为言情
耽美改言情是规避官方审查的简单做法,但这样
做会流失掉最为核心的受众——原著粉丝及腐女粉
赵薇结婚照
丝,得不偿失。典型的例子就是《重生之名流巨星》,
不仅将原著中的女配改编成女主并与男主发生感情纠
葛,又将男主与男二的感情线改编得暧昧不明,使得主
角变成“男女通吃”的渣男,得罪了原著粉丝又败坏了
路人缘。《镇魂》剧版在这方面的改编可谓优秀,红
虽然暗恋主角赵云澜,但其敢爱敢恨、泼辣毒舌的性
格以及被赵云澜拒绝后不拖泥带水的情节设置,不仅
不会让原著粉丝和腐女粉反感,还深得剧粉喜爱。《陈
情令》剧中的两个主要女性角,一个是主角魏无羡
的师,还原了原著中的人物关系,和魏无羡只有
罗成和单盈盈弟之情,并且嫁人育有一子,最后为保护魏无羡而死;
一个是魏无羡的朋友温情,为报魏无羡的恩情选择和
弟弟一起去金陵台赴死。但《陈情令》在拍摄期间被
爆出增加了魏无羡和温情的感情戏,导致原著粉丝愤
起抗议,最终呈现出来的虽然增加了温情的戏份,但
并没有刻意渲染其与魏无羡的感情关系,也并无更改
原著中赴死的结局。
二、我国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的发展对策
从2014年我国第一部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类似爱情》开播至今,近6年间有超过40部作品涌现出来,但其中很多作品由于存在大尺度的男性同性情节而被迫下架,仅有《识汝不识丁》《镇魂》《陈情令》以及《鬓边不是海棠红》等8部作品最终得以在正常渠道播出。经过《镇魂》及《陈情令》的
陈羽凡辟谣
爆红,业界开始纷纷向这块蛋糕发起攻势,目前已知的将播出、开拍及已立项的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项目共计59部。  针对上述现状,我国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所面临的困境是由耽美作品的审美特质、广电总局的审查标准以及观众的接受阈值所共同导致,因此如何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平衡是我国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拓宽目标受众体范围
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往往会以“隐含的读者”作为未来的目标受众,同样对于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的创作也需要预设潜在受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网络影视剧作品能够打开市场,从大量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因此在对耽美作品进行网络影视剧的改编前,就应有意识地拓宽目标受众体的范围。基于《陈情令》爆红出圈的案例,总结经验,我们认为目标受众体的范围应该包括原著粉丝、腐女体及普通受众。
1.原著粉丝
毋庸置疑,原著粉丝必然最先被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纳入目标受众范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网络文学用户调研数据来看,对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有观看意愿的用户已经达到79.2%。[8]据左韵娜的《我国耽美网络剧的传播特征及其发展策略研究》显示,国内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所有受众体中原著粉丝占比为38.41%。[9]首先,不管文学作品题材如何,原著粉丝在观看时都会带着移情心
理,进而有很高概率迁移成改编网络影视剧的受众;其次,原著粉丝对于将原著改编成为影视作品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心理倾向。与其他类型的小说相比,耽美小说的叙事性更强,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情感细腻的情节描述,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共鸣,有助于原著粉丝在阅读过程中将脑海中的文字信息转换成画面。此外,耽美小说由于其题材的特殊性,改编成影视作品难度较大,因此原著粉丝自发进行着对原著影视同人创作的尝试。例如在《陈情令》播出之前,其原著《魔道祖师》在Bilibili平台上就出现了动漫、影视剪辑等多种形式的超过一千部同人改编作品,最高点击量为1112万次。《镇魂》的原作者Priest的另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耽美小说《默读》,该作品在B站上剧情向和角个人向的同人改编作品不下40个版本,点击量总合超过千万次。
2.腐女体
除了原著粉丝,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要牢牢抓住的是数量更为庞大的腐女体。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的主要受众为腐女体,占比高达72.83%,[10]这愈发说明了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的受众主力军是广大的腐女体。
“使用与满足”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E•卡茨提出的,他认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就是个人媒介接触的整个过程,并对这一概念的基本模式进行了具体解读。[11]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是为了满足自身某种需求才会观看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除了前文已论述
过的腐女体的心理诉求外,鉴于文化政策和文化传统的缘故,我国很少出现耽美题材的影视作品,腐女体十分希望这些耽美题材的影视作品能够经过本土化的改编登上屏幕,所以腐女体必然会产生观看我国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的兴趣。
3.普通受众
制作方选择将耽美作品改编为网络影视剧是出于商业盈利的考虑,自然要尽可能扩大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上瘾》和《双程》等早期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作品因为对男性同性感情的直白展现以及大尺度演绎,虽然满足了部分原著粉丝及腐女体的需求,但随着网络监管力度有所增强,加上其难以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可,最后落得全网下架的结局。针对这种情形,制作方将耽美作品改编成网络影视剧时会尽可能地减少耽美情节,以迎合民众保守的文化习惯,顺应网络监管趋势,像《陈情令》这样打造“国风”、弱化耽美情节的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作品就跳出了耽美作品本身的受众体,被除腐女之外的体所欢迎。演员精湛的演技、扣人心弦的剧情以及后期精良的制作,这些用心之处使得除了腐女体之外的主流体也对这部耽美改编而成的网络影视剧作品充满了兴趣,并为此津津乐道。自此,不存在文化接受倾向的普通受众也将成为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的目标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