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知识
地震是怎么回事?
地震,是地球的某个部分在内外力作用下突发剧烈运动而引起地面震动的现象,也称地动。地震主要以弹性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外传播能量,使大地摇晃,造成严重破坏。地球上每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地震,因此,地震与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
地球内部地震的发源地叫做震源。震源通常指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也是地球内部大量释放地震能的部位。理论上常将震源看成一个点,而实际上它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一个区域,称为震源区。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叫震中。与震源的概念相类似,实际上震中也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确定震中位置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破坏最严重的极震区定为震中,‘称为宏观震中;二是用仪器测定的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微观震中或仪器震中。由于受震源区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宏观震中并不一定与微观震中重合。
表示地震基本性质的数据,称为震源参数或地震要素,包括地震的震中位置(用经纬度表示)、发震时刻(常用世界时或地方时间表示,我国用北京时间)、地震震级、震源深度(
常用千米表示)、地震能量和表示地震受力情况的震源机制等。前三要素是地震的三大要素。
地震分哪几类?哪类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主要有:①构造地震,由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而产生,破坏和影响范围很大。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②火山地震,由火山喷发引起,约占地震总数的7%。③某些特殊情况下产生的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工方法产生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由于工程、勘探和地壳结构探测等的需要,有时也要用人工方法产生地震,但不会造成灾害。
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特别是构造地震,它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大于、等于稼农枫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大于、等于6级,小于叶莉个人资料7级的称为强震;
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其中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主要技术指标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1995年日本大阪神户7.2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战时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的能量。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
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横波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震术语:
震源:地壳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李菁菁个人资料震中:从震源向上垂直对应地面的地方。
震中距:从地面上任一点到达震中的距离。
地方震:指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内的地震;
近震:是指震中距是指在100-1000千米的地震;
远震:是指震中距是指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
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震级是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是指地震在不同地点造成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多个烈度,一般讲,离震中越近的
地方破坏就越大,烈度也越高。
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金丝熊仓鼠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 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我国主要地震带:华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南北地震带,滇西地震带,西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震级最大和死亡最多的地震
迄今为止人类记录到的震级最高的地震是1960年智利8.9级地震;造成人员死亡最多的地震是1556年中国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83万。1976年发生在河北唐山的大地震,死亡24万人,至今还给我们留下惨痛的记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