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装地板十大品牌第12卷第18期
Vol.12 No.189
一、前言
在现代信息社会,红文化是中国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营养来源,电视媒体是红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一直承担着传播红文化的重任。但是现今的电视节目在红文化的传播方式上已不能适应受众需求,迫切需要改善现状。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研究电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在红文化传播方式上的创新之处,可为电视媒体在红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方面提供诸多有益经验。
二、电视节目红文化传播方式的现状红文化,狭义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和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它是指在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方式以及文化观念[1]。本文探讨的是狭义的红文化,红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所谓传播方式,概括地说,就是在传播过程中用以运载信息的形式和手段的总和[2]。尽管电视媒体一直致力于红文化的
传播,但是仍存在受众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充分、内容表现不够丰富、表现形式重复等问题,不能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影响了电视节目在红文化传播方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形式缺乏新意,受众吸引力降低当传统电视节目形式泛滥成灾的时候,电视对于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受众吸引力正在逐年降低[3]。电视媒体红文化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影视剧、红歌曲等形式,最初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欢迎,但是由于传播形式重复率过高,受众出现审美疲劳,电视节目对于受众的吸引力下降,不利于红文化的进一步普及传播。随着社会思潮、政治、经济、文化等飞速发展,电视媒体想要在今天继续占据主流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就必须创新红文化的传播形式,以新颖的形式赋予电视媒体更大的吸引力,给
予观众新鲜的体验,才能再次引发受众的观看热情,
赢得受众的注意力。
(二)情感表达空洞,受众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电视媒体传播红文化采用的一些具有时代感的素材,如伟人的生平事迹、红地区的历史回顾等,能与这些素材产生时代共鸣的往往是较为年长的体。至于有些热播的革命题材的影视剧,会在一定程度吸引到较为年轻的观众,但要引起注意的是,大多数影视剧都不完全取材于真实故事,有较多的虚构成分,且情感表达空洞,导致“从现阶段红文化的宣传与展示的角度来看,难以生动而有趣地讲述红文化中所蕴含的‘过去与现在’的革命故事,更难以
将红文化背后的丰富革命思想
传达给人们”[4]
,使观众难以产生情感上的认同,难以引发情感共鸣。
(三)传播缺乏人性化,不能适应受众需求近年来,在红文化传播方面,电视媒体十分注重改进节目场景和画面技术,电视节目画面呈现日益精良。尽管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是红文化传播类的电视节目和观众间的距离感却在逐渐扩大,其常见的节目形式有革命人物回顾、影像资料放映、英雄事迹宣传等,传递的情感不能有效地与现代人的生活连接起来,仅仅为了传播而传播,使观众难以感受到红文化节目的情感温度,因此并不能真正满足受众的需求。当今传播媒介的发展趋势是越发人性化,逐渐从传者中心论向受众中心论转变,受众是传播系统的主体,传播系统的其他要素围绕受众展开[5],电视媒体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增加内容和形式的人性化因素,才能更加契合受众的需求。
军人名言短句霸气十足三、《故事里的中国》在红文化传播方式上的创新之处
在众多电视媒体红文化传播的吸引力不断下降,观众出现审美疲劳时,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突出重围,它通过饱含新意的传播方式将红文化传递给受众,在保留红文化纯粹性的同时,提升了节目的品质,获得了受众的广泛认可。
我国红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方式创新研究
——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
仲哲哲
(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多部优秀文艺作品为蓝本,通过影视、戏剧、综艺三重艺术形式,融合呈现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中国故事,在红文化传播方式上以多样的传播形式,将经典与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保留红文化,又满足了大众年轻化、差异化的需求,对电视媒体红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起到了示范作用。
关键词:电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红文化;传播方式;创新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8-0009-03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10
党的百年新闻舆论工作研究
(一)多重表现形式满足受众差异化需求
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通过选取具有不同时代特的红文化经典故事,结合多重形式的表现方法,突破了观众年龄、社会背景、文化水平等的限制,以最具广泛性的呈现方式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因此受到了大众的普遍认可。
徐智锡1.加入现代元素,满足年轻受众体需求年轻受众体是红文化传播、教育的主阵地,但近年来电视媒体红文化传播方式对年轻人普遍缺乏吸引力。然而自2019年《故事里的中国》开播至今,这档节目打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尤其是年轻受众体,成为“爆款流量剧”。首播节目《永不消逝的电波》实时关注度就破1%,并且《故事里的中国》相较央视综合频道前期同时段节目,年轻受众的关注度明显提升,在15~24岁观众的收视率提升75%,该节目有效扩大了红文化的传播范围。
以往的电视节目在红文化传播方式上创新不足,年轻受众对于红文化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想要获得年轻受众对于红文化的认同,就要发挥创新思维并考虑受众接受特征,制作出受众愿意接受的红文化产品,从而做到有效传播[6],因此《故事里的中国》在传播过程中增添了现代化的元素,如选择口碑较好的当红演员、加入访谈综艺元素、邀请现实中与经典故事关系密切的“素人”等,这些传播方式有效满足了年轻体的心理需求。
2.创新运用“影视+话剧+综艺”的形式,综合提升节目的吸引力
《故事里的中国》一改过往电视媒体在红文化呈现方式上的单调,创新运用“影视+话剧+综
艺,激活受众新鲜感”[7]
,如此,这部融合多重表现形式的节目实现了视觉上的创新,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新鲜感。
例如第一期节目《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演绎这部上映于1958年并且大受欢迎的红经典作品时,最开始邀请当年观众辨识度高的影视演员、导演等进行访谈,唤起了那个年代观众的情感共鸣。之后对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的当红演员胡歌等人进行访谈,并以话剧形式重新演绎,满足了年轻受众的需求。同时,话剧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大众艺术形式,也能满足较高层次受众的艺术性需求。多样的节目表现形式在给予观众新鲜的观看体验的同时,也有力地增强了节目对于不同受众体的吸引力。(二)选材真实,让观众产生对红文化的认同感红文化是伴随国家的发展不断丰富的文化,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中国社会现实的土壤里生长而成的,是人民的、大众的文化。因此,电视媒体红文化传播需要选取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让观众体会到红文化的真实可感性,红文化才能真正走进观众的心里。《故事里的中国》打动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选材真实,如邀请经典
列维 施瑞博尔作品的作者、原型、后人等来到现场,通过连接现实
缩短了红经典与观众的距离,观众能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气息,进而能通过节目产生对红文化的认同感。
1.将幕后呈现给观众,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通常观众看到的电视节目都是精心剪辑之后的成品,而《故事里的中国》每一期不仅展现给观众成品,还将节目的幕后制作过程也一一呈现给观众。
第十二期节目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红高粱》,《红高粱》被导演张艺谋拍摄成了影视作品,大受欢迎。本期《故事里的中国》重新演绎《红高粱》时,将田沁鑫导演和蒋欣等演员幕后的排练、研讨角、场景布置都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样使观众能直观地看到导演和演员对红经典的理解和情感把握,还有演员们的敬业精神和对作品、观众的尊重等,让观众感受到节目的用心,并且观众在视觉上参与了节目的制作,这样更能拉近观众与节目的距离,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触动。
2.展示红经典背后的真实现实,提升了节目的感染力
《故事里的中国》对于红经典的展示,不仅仅局限于表演层面,对红经典背后的故事也进行了拓展和挖掘,使红经典中的形象变得更加饱满。在重新演绎《林海雪原》时,节目制作组的注意力不仅仅放在了演绎本身,并且还通过邀请作者本人的女儿、此前影视作品《林海雪原》的男主角——84
岁高龄的演员童祥苓,将文学作品《林海雪原》创作的背景、情感,影视作品《林海雪原》拍摄制作的过程都展示给观众。在演绎《永不消逝的电波》时,更将电影原型李白的后人、战友请到节目现场,依据现实背景延伸出的故事不仅增加了可信度,而且通过嘉宾讲述,使英雄形象立体深刻[8]。节目上邀请的与红经典的作者关系密切的亲友、现实故事原型的亲友、影视作品主角等,都使节目传递的情感更具渲染力,深深地感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观众接受红文化教育的同时,也经历了情感上的洗礼。
(三)节目人情味浓厚,人性化贯穿始终媒介具有人情味,就更能打动受众。《故事里的中国》在红文化的传播上传递出浓厚的人情味,缩短了与观众的情感距离。
1.人性化主持,奠定节目感情基调人性化的主持就是以尊重、理解、包容的态度去接近、了解人,传播的内容要贴近广大受众的生活、贴近电视节目传递的主题、代表百姓的心声。著名主持人董卿的加入便是《故事里的中国》的一大亮点。一档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广播电视节目离不开节目主持人精深、精湛、精良的话语水平[9],合格出的主持人是一档电视节目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董卿的主持无疑是成功且人性化的,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第12卷第18期
Vol.12 No.1811
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肢体动作,她对于节目嘉宾的尊重和崇敬是有目共睹的。在第三期节目《林海雪原》中,当84岁高龄的演员童祥苓站起来再次演唱《林海雪原》的经典曲目时,董卿陪同站起,并在结束时适时鼓掌叫好。董卿的主持时刻都透露着人文情怀,从细节处为节目不断注入情感。
2.穿插动人素材,推动观众情感高涨
电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在播放过程中插入的素材十分应景、丰富。如第十二期节目《红高粱》,在作者莫言回忆到他参军之后出公差路过家乡,被路边小店传出的一阵茂腔勾起了对家乡的思念时,节目就适时传出了一阵独特的茂腔,一下子将在场的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的情绪带入情境。所以,《故事里的中国》在节目发展中不断穿插的动人素材,是推动观众情绪高潮的一大利器,让观众在视觉、听觉的触动下沉浸其中。
四、《故事里的中国》对未来电视媒体红文化传播方式创新的启示
《故事里的中国》作为当前电视媒体红文化传播方式创新的一个成功典范,它的播出引起观众高度关注,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10亿,在红文化传播教育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探究它的成功之处,
到具有可复制性的参考经验,对未来电视媒体红文化传播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注重人性化,提升受众体验
人性化的媒介会站在受众的立场考虑问题,因而人性化的媒介更容易受到受众青睐。想要推出一档人性化的节目需要多方面的经营,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在演绎红经典,进行红文化传播时人情味浓厚,受众在观看节目时,不再是置身事外,而是让情绪随着节目的节奏起伏。
节目开始的访谈环节就在一步步为后面剧情的开展进行情绪铺垫;主持人董卿对节目嘉宾的尊重、崇敬都极具人情味;访谈问题人性化,不流于形式,而是问出观众想知道的、关心的问题;后续的红经典片段演绎,将舞台的幕后呈现给观众,让观众看到导演是怎么安排剧本的、演员是怎样感悟角和进入角的、舞台场景又是怎么布置的,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演员们的用心;节目尾声的情感衔接十分流畅;节目节奏的安排透露着人性化的意味,易于观众接受。
《故事里的中国》的走红不是偶然,我们可以感受到节目内容的人情味和制作方的人性化,这是未来电视媒体在红文化传播方式创新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节目用心,观众才会“走心”。(二)丰富电视节目的呈现形式,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电视的受众广泛,包括不同年龄、教育水平、职业等的体,不同受众体的需求存在差别,而电视节目带给观众最直观的就是视觉上的体验。《故事里的中国》创新舞台视觉呈现,运用三重艺术形式,
在给受众带来视觉上的新鲜感的同时,又用综艺表
达形式与年轻化的因素满足年轻体的需求,话剧作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则满足了受教育水平较高体的需求,影视演绎更是接受程度很高的一种呈现方式,这多重的呈现形式突破了观众在年龄、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差异的限制,因此收视长红。受众是电视节目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未来的电视媒体在红文化传播节目的制作上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将电视节目要传达的本意和目标受众的需求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五、结语
《故事里的中国》自第一期节目播出后,占据了全网收视率的榜首,微博相关话题的讨论阅读量达13.5亿次,从这个成绩可以看出《故事里的中国》可称为电视节目在红文化传播方面的典范。它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部分优秀文艺作品为蓝本,创新红文化内容呈现,创新传播形式,使得《故事里的中国》受到了观众高度的认可,为传播红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红文化能够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增强年轻一代对于过往优秀历史文化的认同,为树立国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因此研究《故事里的中国》在红文化传播方式上的创新,有利于指导日后电视节目的红文化传播方式发展,巩固电视媒体的地位,达到红文化传播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1] 赖宏,刘浩林.论红文化建设[J].南昌航空工
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6-69.[2] 王振业.略论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J].现代传
播,1993(4):44-52.[3] 侯倩.新时期电视编导的节目创作技巧[J].新
闻研究导刊,2016,7(3):168.[4] 陈莹.电视媒体环境下红文化传播的现状及其
优化措施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8):43-44.[5] 马池珠,徐福荫,魏拥军.基于受众中心论的电视
传播[J].中国电化教育,2007(3):5-8.[6] 曾振华.红文化的传播价值和传播策略[J].
当代传播,2008(6):97-99.[7] 张婷婷,张建宝.《故事里的中国》如何实现红
经典传播的“跨界突围”[J].传媒,2019(23):63-65.[8] 童盈.《故事里的中国》:不光讲中国故事,更传承
中国精神[J].中国广告,2020(1):63-64.[9] 郑保章,马瑞瑞.现代传播技术环境下的媒介人
招商银行信用卡额度性化解读[J].学术交流,2006(3):178-181.作者简介:仲哲哲(1996—),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力。
预算员工作总结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