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化”这个词,现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和人们的心理层面。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园圃中一个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的系统,它植根于东方的土地,融入了东方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自新能力,并且生生不息的文化系统。然而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风俗习惯。所以古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中国有56个民族,风俗习惯各不相同。那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一是积极性,即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大多具有古老的历史源泉,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二是多元性,即风俗习惯的多民族性、多区域性和系统性。三是相融性,即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特性。
【关键词】
文化风俗习惯
一、衣冠服饰
郭沫诺先生说过两句话:“以上是文化的表征,以上是思想的形象。”这把服饰与文化的关系说得十分透彻。事实证明,世界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衣着打扮,是这个民族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尺,也是这个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以及民族历史意识和民族时代意识的体现。因此,服饰问题具有突出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
中国的古代服饰具有强烈的大一统精神和严格的等级观念,历代王朝都对上自帝王公卿、下至庶民百姓的穿戴,做了明确、严格的等级规定,任何人的衣着打扮都要符合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君臣、宦民、男女、主仆,都可以根据服饰辨别得一清二楚。因此,中国的古代服饰不是自由与灵性的体现,二是等级和礼度的象征。一个高官,一旦被摘去乌纱帽、脱去紫红袍,他立即就成了一个平民;而一个布衣,一旦高榜得中、冠服加身,他马上就成了达官贵人。虽然历代对服饰都有所革新,具体规定也有所不同,但服饰体现的这种等级差别和硬性规定却几千年延续不变,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的最大特点。
一般来说,服饰的作用主要有三:御寒、遮羞、装饰。大抵说,衣服的起源首先是御寒;后来,人们有了羞辱观念,才懂得遮羞;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变化,才又懂得进一步装饰,加以美化。因此,服饰的三个作用,实际上反映了服饰文化早期进化的三个阶段。当然,今天的服饰,早已把三个作用融为一体了。
在我国,远在几万年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已掌握了最简单的缝纫,即以兽骨为针,把几块兽皮链接起来,做成可以御寒的粗陋衣服。在服饰发展的最初阶段,并没有什么等级差别。作为文化的表征,它只说明了人类文化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进入阶段社会以后,服饰的政治彩逐渐浓厚。随着宗法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服饰就成为区别尊卑等级的重要标志,用以“严内外,辨亲疏,明贵贱,别尊卑”,从而形成中国数千年的冠服制度。
二、婚俗与葬俗
保护环境的建议欠款起诉律师费用多少钱婚俗和葬俗是人类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上很重要的问题。以婚姻而论,其制度的变化与风俗的形成,既反映了人类自身的进步,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因而它也是衡量人类文明的一个尺度。而如何丧葬则深刻地表现了人类对死亡者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进程不一致,他们对未来世界的幻想和描绘也不尽相同。不同民族的婚姻关系和丧葬方式存在着许多殊异现象。考察婚丧嫁娶的各种不同,一直是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最感兴趣的课题。
“婚姻”这个词,通俗地说是男女二性结合为夫妻。但历史状况和实际生活远比这一解释要复杂得多。在远古时代,人类居野处,男女混杂,是一种非常混乱又自由的性关系,并没有什么婚姻观念。据说青海的土族,在解放前还流行“戴天头”的婚俗,即女子到15岁,在除夕与天结为夫妻,此后性生活即可自由,生下子女归女家。这是原始婚俗的遗风。类似的婚遗迹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民族中也先后
存在过。但从整体上说,我国约在距今20—3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就结束了原始婚阶段而进入了血缘婚阶段。
所谓“血缘婚”就是由血缘关系构成的一种婚现象。它的特点是在同血缘的氏族内,相同辈分的男女互为夫妻,即所有的祖父、祖母,所有的父亲、母亲,所有的性地妹按辈数互为夫妻,只要是同辈男女都可以自由地发生性关系,但排斥祖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的性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类逐渐认识到血缘婚姻的危害并逐渐产生明确的婚禁,即禁止一切血缘亲属间的性关系,二道血缘以外的氏族集团寻婚配对象,这就出现了氏族之间的“对偶婚”,也就是古代所说的“同姓不婚”。
对偶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固定的“一夫一妻制”。我国的“婚姻”概念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这一婚姻形态从仰韶文化中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开始出现和发展,一直持续到现在,包括了整个父权时代和刚刚开始的男女平等的时代。
丧葬也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而仪式往往很隆重,是我国“礼”的一部分,称为“葬礼”。最初的丧葬方式很简单,古书上叫“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随着氏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个氏族的死者集中葬在公共的墓地,死者的头都朝着一个方向,以表明他们是一个血缘关系。进入奴隶制的阶级社会以
仙剑3紫萱北京出京最新规定
后,丧葬方式也因死者的地位高下而有了严格的区别。奴隶主视奴隶为会说话的工具和牲畜。所以奴隶主一死,广大奴隶就要同其他工具和牲畜一样从葬。这便是历史山最野蛮、最残忍的人殉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主要流行土葬;而贵族地主,又特别重视厚葬。凡是死者生前使用的器物、喜欢吃的食物及衣物都要随葬。汉族除了土葬外,还有火葬,而且火葬的历史也很悠久。/据《墨子》、《荀子》等书的记载,我国在先秦时代就有火葬,当时实行火葬的先民,是生活在西北地区的民族,如氐族,后来融合于汉族。
三、民族祥瑞动物
世界上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祥瑞动物。这大抵是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某些动物的秉性,与人类的追求和信念想契合。因此,人们便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它们加以丰富、美化,使它们成为某种瑞象,以表达人们的某种心理满足和愿望。
但是,究其源,祥瑞动物实发端于原始社会的动物图腾。他们的最后形成,实际上是人们心理选择的结果。作为中华民族的祥瑞动物,以龙、凤、麟、龟最引人注目,其中的龙更使人感到神秘和自豪。远在周代,它们已被公认为动物中的“四灵”,受到人们的崇拜,所以《礼记.礼运》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四灵之中,除龟为实有动物之外,龙、凤、麟都是典型的由远古图腾崇拜演变而成的理想动物。它们的历史非常久远,所象征的民族意义非常深刻,很能反映中华民族追求和平、幸福、
吉祥、长寿的文化心理。
描写声音的成语然而,理想的事物总是完美无缺的,现实的食物总是优劣兼具的。龙、凤、麒麟,都是理想的,它们的形象和神性,谁也没有真正见过。人们几乎不到它们的缺点,由它们产生的故事和语言也几乎都是美好的。龟就不同了,是真实存在的,人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形象,因而优缺点都看得一目了然。
结束语
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条件下生成的民族文化,往往还包括其他许多的迷信、崇尚和禁忌,比如按照传统中国在方位上喜欢正南而不喜欢正北;在颜中喜欢黄和红而不喜欢黑和白;即使是一些极普通的数字,在中国人眼里也大有讲究。但是,由于人们对它们都已习以为常,很少探究它们的根由,因此也不曾想过它们所包含的文化意识,所体现的文化精神。事实上,这许多的民族崇尚和禁忌,既是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对自然万物观察认识的结果,也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历程和精神气质的一种表现。
参考文献:《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程裕祯2011年8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