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冬风俗爱节日
【篇一:二十四节气由来和风俗】
二十四节气由来和风俗
唐安琪烧伤事件 分享: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在古代,1年分为12个月纪,每个月纪有2个节气。从24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4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3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小满、芒种则反映有
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的儒家经典《周礼》云:“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测日影长短的工具)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确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当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为“节历”,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第二个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节历”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
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长了,太阳暖了。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时节由于气温、日照、降雨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故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农事要注意浇灌追肥,促进生长。立春一度是重大节日。我国古时候历朝历代这一天要举行迎春仪式,围绕立春举行的民俗活动有“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
  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农村中有蒸制蒿饼的习俗。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
  夏至 每年6月21日或22日,当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为夏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最长,且越往北越长。而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气温将继续升高。夏至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节气是盆地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而这天山东各地也普遍要吃凉面,俗称过水面。正应了“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俗语。在浙江绍兴地区,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无锡人这天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夏至日岭南一带的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的人非常喜欢在夏至吃狗肉和荔枝。
致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上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而徐州人入伏吃羊肉,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
  浙江台州沿海到了大暑送“大暑船”的活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届时,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而福建莆田人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篇二:二十四节气之立冬】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
作者:
我国古代将立冬后每5天再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
条及颜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对“立冬”的理解,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农事活动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接近尾声;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而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佳时期。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与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华北及黄淮地区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江南及华南地区,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
【篇三:节气节日】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独坐敬亭山古诗的意思 具体时间
春季 秋季
立春,2月2-5日交节 立秋,8月7-9日交节
雨水,2月18-20日交节 处暑,8月22-24日交节
惊蛰,3月5-7日交节 白露,9月7-9日交节
春分,3月20-22日交节 秋分,9月22-24日交节
清明,4月4-6日交节 寒露,10月8-9日交节
谷雨,4月19-21日交节 霜降,10月23-24日交节 夏季 冬季
立夏,5月5-7日交节 立冬,11月7-8日交节
小满,5月20-22日交节 小雪,11月22-23日交节 芒种,6月5-7日交节 大雪,12月6-8日交节
夏至,6月21-22日交节 冬至,12月21-23日交节 小暑,7月6-8日交节 小寒,1月5-7日交节
大暑,7月22-24日交节 大寒,1月20-21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
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特点、习俗
一、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1、迎句芒神: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江宏恩陈仙梅
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
3、鞭春牛: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4、咬春: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咬春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明星整容前后照片
二、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故春分也称升分。
1、立蛋:在每年的春春分竖蛋分那一天,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
2、吃春菜: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
3、送春牛:春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
4、粘雀子嘴: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5、春祭: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
三、立夏
1、迎夏仪式:“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
史记 刺客列传
深圳大学校草陈俊宇 2、尝新活动:在后世,立夏还有尝新等节日活动(新熟的食品)。
3、吃鸡蛋: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
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