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滓洞看守黄茂才:建国后被判刑13年,三⼗年后还其清⽩
《红岩》是根据解放军进军⼤西南的⼤背景下,⾝处重庆的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的
⾰命⽃争,江雪琴、许云峰、齐晓轩等⼈在看不见的暗处与敌⼈周旋,奋⼒抵抗,
最后惨遭杀害的故事。⼩说扎根于现实,辅以卓越的写作功底,使得这本书深⼊⼈
⼼,成为了许多⼈奋⽃的旗帜。⽽⼩说的背后,则有着更为令⼈惊叹的真实故事。
1981年的秋天,成都华西医科⼤学,⼀位脚穿黄⾊胶鞋,⾝披蓝⾊中⼭装的中年⼈来到了它的
⼤门前。他⾝形憔悴,神⾊枯槁,望着这⾼⼤的建筑,他有些迷茫地顿了许久,终于下定了决
⼼,迈步向⾥⾯⾛去。
“曾教授,有⼈您。”正在读书的曾紫霞的思绪被警卫打断了,她抬头看去,办公室门⼝站着
的是⼀个皱着眉头的警卫,紧皱的眉头仿佛诉说了刚刚不愉快的经过的经过。
这时,警卫的⾝后跟过来⼀个⼈影。曾紫霞的⽬光越过保安的肩头,看到了那个中年⼈。这⼀
瞥仿佛⼀滴⽔,在她古井般的记忆中泛起了涟漪。来⼈看着⼗分眼熟,但⼀下⼦想不起来他是
谁。
曾紫霞
感受到教授的⽬光,警卫⼀回头:“你这⼈怎么回事,不是告你在外⾯等⼀下吗?怎么跟过
来了。”“师傅,这个⼈我认识,让他进来吧。”曾紫霞拦住了正要带⾛中年⼈的警卫。警卫确
认安全后,便离开了。曾紫霞这是才看清了来⼈的脸,只见他满脸皱纹,好似⽆情岁⽉刻下的
痕迹。
“你是……”曾紫霞努⼒搜索着⾃⼰的记忆。
“我叫黄茂才,解放时候我当过国民党的看守,当时给你们送过些信件。”中年⼈说。听到
这⾥,被封尘的记忆⼀下涌⼊脑海,曾紫霞眼睛⼀亮,⼀下⼦站起⾝来,握住她的⼿说:“我想
起来了,你是⼩黄啊——不对,现在该改叫你⽼黄了。在那时候,你可是帮了我们的⼤
忙,为党、为国做了很⼤贡献啊!”
他们回忆着当年的那段艰⾟的岁⽉,说着说着,黄茂才阐明了他的来意:“霞,我今天到你
这⾥⼀来是来看看你,⼆来是有事相求。”接着,他把建国以来⾃⼰的经历⼀⼀道来。
黄茂才⽼⼈
原来,建国之后,由于⼈们对于国民党残害共产党,压迫⽼百姓的⾏为恨之⼊⾻,回到家乡的
黄茂才因为没有证据,也说不清他在渣滓洞的那段历史,被当地公安机关逮捕,直到1964年才
被减刑释放。
听完黄茂才的经历,曾紫霞的眼眶湿润了:“⽼黄,这些年委屈你了,你放⼼,我会联系其他
同志,为你作证,沉冤昭雪,让⽼百姓、让国家知道这⾥⾯的故事!”
说到黄茂才的事情,就要从江⽵筠同志说起。她正是⼩说《红岩》中家喻户晓的江的原型。
江⽵筠⼩名雪琴,原名江⽵君,出⽣于四川省⾃贡市⼤⼭铺的⼀个农民家庭。在她年幼的时候,母亲就因为不能忍受丈夫的游⼿好闲,便携带她和弟弟去了重庆投奔兄弟。江⽵筠便在重庆⼀边当童⼯挣钱,⼀边努⼒读书。
1939年,皇天不负有⼼⼈,她考⼊了重庆的中国公学,并在那⾥加⼊了中国共产党。⼊党后,江⽵筠同志热⼼于⾰命,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极其深厚的兴趣。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为她的⾰命信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江⽵筠遵循党的安排,与共产党员彭咏梧扮作⼀对夫妻,做地下⼯作,⼀年过去了,她与彭咏梧正式结婚,留在重庆协助彭咏梧⼯作。
于小慧电影
也从这时候起,同志们开始亲切地叫她“江”。在这些年不断地学习、提⾼之后,1947年,她加⼊了进步书刊《挺进报》的编纂活动,学⽣运动。
江⽵筠夫妇与彭云
杨超越江⽵筠忍1948年春节前⼣,彭咏梧在领导武装起义的时候不幸牺牲,头颅被挂在城门上⽰众。江⽵筠忍着巨⼤的悲痛,继承丈夫的遗志,继续为了⾰命奔⾛在⼀线,接替了丈夫的⼯作。
她说:“只有我熟悉这项⼯作的细节,为了党伟⼤事业的延续,我应该在⽼彭倒下的地⽅继续战⽃!”
彭咏梧
乌兰图雅 套马杆这样的⼯作⼀直持续到了1948年的6⽉。随着解放战争局势的不断明朗,穷途末路的国民党当局开始了最后的抵抗:正⾯战场上,国民党军队负隅顽抗,妄图遏制这摧枯拉朽的⼒量;地下谍报战场,他们则加⼤了对正义⼈⼠与中共地下党的迫害、搜捕。中国正处于黎明前最后的⿊暗。
1948年6⽉,江⽵筠因为叛徒的出卖⽽被重庆国民党当局逮捕,被关押在渣滓洞的⼥牢中。在这⾥,她遇到了曾紫霞等共同奋⽃的同志们。
渣滓魔窟
渣滓洞是为国民党的“第⼆看守所”,政治意义在当时极为重要,内部关押的都是“穷凶极恶”的“政治犯”——⼤部分是与《挺进报》事件有关联的⼈员,共约200⼈。渣滓洞由重庆⾏辕长、军统少将徐远举管辖。
监狱的管理⼈员由三部分组成。在监狱最外部的,是由临时招募、强征来的警戒⼈员组成。他们⼤多是附近穷苦⼈家的孩⼦,威逼利诱下来到了这⾥,负责了在这⾥的警戒⼯作,主要职责就是防⽌外部可疑⼈员接触、防⽌囚犯逃跑。
因为他们出⾝的特殊性,国民党当局严禁这些⼈与囚犯接触,定下了严厉的规矩,稍有逾越,便可能
是军法处置。⽽他们思想上或多或少的对于监狱⾥囚犯的怜悯,也使他们成为了共产党地下党的重要策反对象。
渣滓洞外景
这座监狱的中层,则是交警队。⽽最难对付的,是直属于重庆⾏辕⼆处的中统特务。他们的思想受到过严格的训练与钳制,接受过系统性间谍训练,都有着尉官以上的军衔,具有着坚定的反⾰命思想。他们也是直接接触囚犯的⼀批⼈,⼿段极其残忍。
以⾄于狱中的同志们回忆说:“他们长着⼀副⼈的样⼦,⼼肠却⽐豺狼虎豹还毒辣。”
配合着管理⼈员的,是监狱严格的管理系统。由于这⾥关押犯⼈的特殊性,监狱中的犯⼈被予以禁⽌告知外部关押的地点;禁⽌家属探视;禁⽌相互串通结派等禁制,完全隔绝与外部的联系。
⽽在这⿊暗中,同志们并没有⽓馁,时刻想⽅设法要将这⼝“活棺材”上“挖个洞通⽓”。⼀位叫蔡
:像笼⼦⾥的鹰,梳理着他的⽻翼,准备迎接那飞翔的⽇梦慰的难友这样描写⾰命者的胸怀:像笼⼦⾥的鹰,梳理着他的⽻翼,准备迎接那飞翔的⽇⼦。
渣滓洞内景
江⽵筠被关押在这⾥,忍受着敌⼈⾮⼈的拷打。不论是⽼虎凳还是电刑,甚⾄是往指甲中
插⽵签,都没有让江吐出半个字。
打通监牢何云伟结婚
就在渣滓洞中的同志们每天忍辱负重,寻求突破时,⼀个⼈进⼊了他们的眼帘——他就是黄茂才。
在⼀尉官以上军衔的守卫之中,有⼀个只有准尉军衔的新⼈得到了地下党⼈的注意。慢慢打听,得知了他的情况:那⼈20出头,叫黄茂才,是四川⼈,他家⾥都是⽼实巴交的农民,他的爷爷给地主⾟勤种地种了⼀辈⼦,死后却没有得到地主的哪怕⼀丝怜悯,连葬⾝之地都没有得到。
这地主甚⾄趁⼈之危,勒令他们家⼈3天之内退租搬家。⽆奈之下,黄茂才只得⾛上了“吃粮当兵”的道路。
有可乘之机!
作文 沟通>婚的拼音
得到了这些消息,敏锐的同志们意识到:有可乘之机!
近期被调到了这⾥的黄茂才不想再过那不堪回⾸的⽇⼦,刚来的时候,⾃然是尽职尽责,没有⼀丝怠慢。他和其它军官⼀样,对牢⾥的⼈指⼿画脚,⼤声呵斥,俨然⼀副管理⼈员的模样。可随着时间的流逝,黄茂才竟然渐渐地流露出了⼀丝同情,⽐其它军统特务对待犯⼈情况稍稍
希望的光芒更加闪耀了。
好了⼀点,这让同志们看到:希望的光芒更加闪耀了。
有⼀次,黄茂才买到了⼀批⽑线,流露出了想让⼥牢⾥的囚犯帮他打⼀件⽑⾐的想法。机不可失,这是⼀次极佳的接触他的机会。江⽵筠她们当即接下了这份委托。
在打⽑⾐的过程中,江⽵筠常常借此与黄茂才聊天攀谈,问⼀些家长⾥短的事情。不说还不知道,⼀问,黄茂才居然也是⾃贡⼈。同乡之情使得他们很快打开了话匣⼦。
经过⼀段时间的接触,她们发现黄茂才对这些“政治犯”并不是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对于国民党也没有死⼼塌地的追随,这可能与他的出⾝有关。
⽽黄茂才也渐渐发现,牢⾥的⼈并不是上级所宣传的那样,是杀⼈放⽕,穷凶极恶的“匪帮”。相反,他们是⼀批有着理想的⼈,其中不乏有学识、有⽂化的知识分⼦。他们为了更多⼈的解放,不惜赴汤蹈⽕,甚⾄献出⾃⼰宝贵的⽣命的姿态,也赢得了黄茂才的敬意。
⽽这些“政治犯”经常抱怨的事情,在这个物价飞涨,民不聊⽣的时代,黄茂才也觉得没什么不妥。随着聊天时间的加长,内容也就渐渐地从⽣活聊到了政治上,聊到了民⽣的疾苦上。对于百姓的深切关怀,也慢慢影响到了黄茂才。他常常以监督牢房的名义,去听她们讲那些动⼈的故事。
⼤学⽣曾紫霞
有⼀次,曾紫霞问他:“如果有⼀天我们有求于你,你会怎么办?”黄茂才不假思索地回
答:“我视你们为朋友,你们有难的话,我当然不会坐视不管的。”⼀句话,让同志们⼼中瞬间有了底。
终于,在⽑⾐完成的那⼀天,江⽵筠塞给了黄茂才⼀张纸条,上⾯写着额:“你还年轻,但你应该晓得,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穷⼈,他们还在挨饿受冻,受⼈压迫,我们所有⼈要团结在⼀起,与之⽃争。”
纸条递出去之后的⼏天,牢⾥也没有出现⼤动作,难友们都明⽩:他没有把纸条交到上⾯去邀
他没有把纸条交到上⾯去邀功,“打通棺材”⼤有希望。
弃暗投明
在经过纸条事件后,黄茂才依然像没事⼈⼀样,照例看管监狱。
有⼀次,在他清点被⼦的时候,李慧明和他笑嘻嘻地说:“⼩黄,你本来是个⼲净⼈,但现在⾛到了坏⼈⾥⾯来了,不过,你是坏⼈之中的好⼈,可以转变过来。”黄茂才听到后,咧嘴笑了笑,并没有⽣⽓。
打此之后,⼈们发现,只要是黄茂才当班,牢⾥的看管便松了不少。不只是他有意⽆意地延长放风时间,各个牢房偷递纸条、偷偷“打电话”,他都睁⼀只眼闭⼀只眼,就当没有看见。平⽇⾥也不像当初对他们⼤声呵斥了。
转眼到了1949年的春节,这对于黄茂才是不平凡的⼀天。这个春节,牢犯们向监狱当局提出了春节⼤放风的申请。由于所长李磊等⼈已经回乡休假了,黄茂才便应允了他们。
囚犯们在放风的⼤坝上举办了春节联欢会。黄茂才默默望着不远处载歌载舞的⾝影,悄然之间,他的⾝份已经发⽣了转变。对于他的转变,江⽵筠、曾紫霞等⼈明⽩:黄茂才弃暗投明,
黄茂才弃暗投明,戴罪⽴功的道路,已经被她们争取了过来。
在烈⽕中永⽣
解放战争轰轰烈烈地推进,它的声⾳已经传到了⾝处腹地的重庆。时局动荡之时,地下⼯作⼈员⾃然⾯临着更加巨⼤的压⼒。解放前,黄茂才为狱友们送出了⼤⼤⼩⼩近20封信件。其中最著名的。
莫过于1949年8⽉27⽇江⽵筠所写的⼀封写给谭⽵安的信。黄茂才直接⾝佩“⼆处”的勋章,到城⾥七星岗到谭⽵安,把信件交给了他。这份巴掌⼤的纸上⾯承载的,是⽆尽的母爱与思念:⽵安弟:
友⼈告知我你的近况,我感到⾮常难受。⼳及两个孩⼦给你的负担的确是太重
了……
……孩⼦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矣。⼳是否仍在重庆?若在,云⼉可以不必
送托⼉所,可节省⼀笔费⽤。你以为如何?就这样吧。愿我们早⽇见⾯。握别。愿你们
都健康。
⽵⼋⽉⼆⼗七⽇
这⾥的⽵安弟,是江丈夫彭咏梧前妻谭政伦的弟弟。他看到这封信后,不禁潸然泪下。他出了孩⼦的照⽚,拜托黄茂才:“这是孩⼦的照⽚,请你⼀定要交给⼳,告诉她孩⼦过得都很好,我们等着相见!”看到照⽚后,意志如钢铁般坚毅的江,也⼀遍遍地摩挲着照⽚,泪流满⾯。
⽽这两个孩⼦:彭炳忠与彭云。两个孩⼦在谭⽵安⾟苦的付出下,都取得了傲⼈的成就。这封信在解放后成为了重庆歌乐⼭烈⼠陵园的珍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