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璐的两任丈夫
[教学目标和要求]
本节介绍秦系文字,内容较多。首先要求学生了解秦系文字包括大篆、小篆和秦隶,掌握小篆和秦隶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了解秦系文字材料,能够说出哪些材料属于哪种字体,同时能识记部分大、小篆。
[内容要点]
一、大篆概说
二、小篆概说及其特点
三、秦隶概说及其特点
四、秦系文字材料说明
[重点难点]
一、小篆特点
二、秦隶特点
三、各种材料字体的归属
四、看图识记部分秦系文字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和实践练习相结合
[所用课时]
3课时
[教学内容]
秦系文字指秦国自春秋至战国及秦统一中国以后秦王朝的文字。
一、大篆
《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班固自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又说:“《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可见大篆即流传于汉代的《史籀篇》的字体,形体结构与孔壁古文不同。《说文》曾收录《史籀篇》的二百二十余字,称为“籀文”,可见“籀文”只是大篆的异名。
大篆的形体结构比古文一般要规整和繁复,它上承西周春秋金文,下启小篆,发展脉络是清晰可辨的。《说文》:“篆,引书也。”“引”是引申拉长,回旋曲折的意思,这个名称正反映了篆书逐渐脱离“随体诘诎”的图画意味而趋向线条化的特点。“小篆”是“大篆”进一步规范和简化的结果,有小部分字则继承了古文的结构。
二、小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一历朔,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其显赫的文治武功,是空前未有的。《说文解字·叙》在提到战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纷乱局面后,说:“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小篆的特点:
(一)线条化
明日之子王竟力小篆把以前“随体诘诎”的象形符号完全线条化了,变成由圆转均衡、粗
细如一的线条组成的文字符号。诏版刻写还比较粗糙草率,以石刻文字看,字形修长,横平竖直,左右对称。
(二)简省化网线水晶头排线图片
小篆与秦国原先的文字如石鼓文、籀文等相比,已经大大地削减了繁复的部
分,结构简单多了。
(三)定型化
描写心理活动的成语先秦文字或正或反,或左或右可以随意布置,而小篆把每个字的写法和上下
左右的位置固定下来,成为整齐划一的书体。
首先是偏旁形体的定型。先秦偏旁写法不一的现象至此已经宣告结束,各个偏旁都基本上确定了一种写法,例如:
其次是偏旁构成的定型。前面已经讲过,先秦文字中义近形符和音近声符变换的随意性都比较大,而春秋战国时期地区间“文字异形”的现象非常突出,义近形符和音近声符变换的随意性同样是表现得非常突出的。例如:
再次是偏旁位置的定型。小篆不仅对每个字的偏旁构成予以明确规定,而且对所用偏旁的放置也有规定,例如,“宝”字,虽然其异体的偏旁构成都是“宀、玉、贝、缶”,但位置变换很随便,有的是表意的“玉、贝”在左,标声的 “缶”在右,有的则刚好相反;有的“玉、缶”并排在上,而“贝”居下;有的是“缶”居上而“玉、贝”居下;有的甚至“玉、贝”各占一角,而“缶” 字拆开分置右上与左下,小篆对此作了统一,明确规定其中一种形体为标准形体。
此外,小篆的书写笔画数和笔顺也是基本固定的,这是前面三个特征的必然的结果。
小篆的制定,实质上是对长期以来自然发展的汉字进行有计划、有领导的整理、规范和简化,异体的删除,写法的固定,结构的规整,等等,在汉字发展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时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它们既可供学童识字之用,同时也是为了推广标准字体;加上秦始皇在各地用小篆
刻石纪功,因此,很快就统一了全国的字体。秦始皇“书同文字”,实际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成效的文字改革运动,它所确立的上述原则,在后来的汉字改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小篆的形体,赖《说文》得以系统保存下来,这9353个字,不仅可以对小篆作全面了解,而且可用作认识其他古文字的桥梁。
军艺校花徐冬冬(四)新的近似形符的产生及其区别标志
秦篆是经过大规模的、有意识的文字规范整理的成果,对于因书写不规范而
造成的形体近似的现象,一般都能加以纠正,但它所强调的简化、线条化的方针,亦会导致新的近似形符的产生。虽然近似形符具有明确的区别标志,但这个标志一般都很微小。我想张杰
秦篆之近似形符,到了隶楷阶段,有的变得不近似的;有的仍近似而区别标志不同的;有的按近似承继下来的;有混同起来的。而秦篆中一些非近似形符,也有变得近似的,甚至有混同起来的。
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后,组合形符的增减与变换得到控制,隶书、楷书出都比较能遵守规范,随意增减变换的情况是越来越少,为了简化而有意识的用简易形符代替繁复偏旁的事
间或有之,整体还是规范为主。
三、秦隶(古隶)
大小篆是秦系文字的正体,除此之外,秦系文字还有俗体。秦系俗体文字可以下面说到的睡虎地秦简为代表。裘锡圭先生说:“睡虎地秦简上的文字显然不是正规的篆文。从笔法上看,在简文里,正规篆文的圆转笔道多数已经分解或改变成方折、平直的笔画……从字形上看,简文里很多字的写法跟正规篆文显然不同,跟西汉早期的隶书则已经毫无区别,或者只有很细小的区别了。”因此,可以认为,秦国的俗体文字开创了隶书的笔势风格,属于古隶书。
秦篆圆转匀称,书写不便,人们在实际运用中化圆转为方折,并在形体上加以改造,适当减少部件,放松笔势限制,加快书写节奏,便形成这么一种书写简便快捷的字体(如图1云梦秦简)。进入西汉后,由于西汉王朝面临一个百废待兴的局面,当务之急是维持社会的和平稳定,使社会从连年创伤中尽快恢复过来,律令典章制度全承秦制。文字也是将小篆和秦隶照搬过来,所以,西汉初期,社会上仍通行秦隶,马王堆汉初墓葬出土的帛书(如图2)、银雀山汉初墓葬出土的竹简等,都是秦隶的书写品,我们对秦隶的分析,自然将这
些汉初墓葬的出土物也纳入这一范畴。
所以,隶书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隶,也称秦隶(“古隶”包括汉武帝以前的汉代隶书,因此“秦隶”这个名称不很合适);一是今隶,也称汉隶(“今隶”不包括汉武帝以前的隶书,因此“汉隶”这个名称与“秦隶”一样是不合适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