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摘 要] 近年来,人工智能、虚拟空间等技术在科技领域掀起了一阵热潮,而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作为赛博朋克(CyberPunk )小说的开山之作,其具有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值得人们研究。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探讨,分析同样被社会边缘化的仿生人和特障人的伦理身份以及他们不同的伦理意识,并探究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仿生人作为科学选择的产物,其脑单元由电子文本组成,无法生成脑概念,因此无法像人类一样产生正确的伦理意识,这也隐含了该科幻小说投射的文学伦理学价值。本文通过对仿生人面临的伦理困境的叙述,反映出目前人工智能遭遇的伦理困境,以期为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自处提供哲学启发。
[关键词] 伦理身份;伦理意识;脑文本;电子文本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1)01-0003-05作者简介:刘靓,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是美国作家菲利
普·迪克(Philip K. Dick ,1928—1982)于1968年出版的一部科幻小说,该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
银翼杀手》。小说故事的时间跨度是从第一天的早晨到第二天的早晨,讲述了赏金猎人里克在20多个小时内追杀几个由火星逃离到地球的仿生人的故事。整个故事框架是由三类主体架构起来的,分别是仿生人、特障人和正常人类。相对于正常人类,仿生人和特障人的伦理身份是特殊的,本文借助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中的核心术语概念,如伦理身份、伦理意识、脑文本和电子文本等对仿生人和特障人进行探讨。本文认为,仿生人是科学选择的产物,特障人是自然选择和伦理选择的产物,仿生人缺乏人类特有的脑文本,有的只是储存信息和指令的电子文本,无法产生正确的伦理意识,也就是作品中提到的“移情”,因此他们无法在人类社会生存,最终都死于赏金猎人手下。 1 仿生人与特障人的伦理身份“在文学批评中,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对人物伦理身份的分析。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伦理问题的产生都同伦理身份相关。”(聂珍钊,2010:21)伦理身份既是特定伦理关系中的纽带,也是一种认同。因此,对作品中人物伦理身份的解读有助于研究者更加科学地解释作品中的伦理问题。在《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一书中,有两类人的伦理身份值得关注,一类是以加兰德、鲁芭、普里斯、贝蒂和伊姆加德等为代表的从火星逃到地球的仿生人,一类是以约翰·伊西多尔为代表的特障人。他们都是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两者都表现出对自我身份进行转换的渴望。由于世界战争,地球上到处都是放射尘,人们被放射尘干扰以致于到处迁徙,甚至移民火星,人们改装了一种叫“合成自由战士”的战争机器,他们能在外星球上劳作,这些人形机器就是有机仿生人,他们成为殖民
计划中任劳任怨、辛勤劳作的引擎。根据联合国法律,每个移民的人类自动拥有一个仿生人。一些不想被奴役的仿生人会逃离到地球上来,这属于非法入境,会被警察局和赏金猎人追杀。而地球上的人类一旦被放射尘辐射到,其原始遗传基因就会发生变异,他们则会被打上特障的印记,甚至没法通过最基本的智力测试,这样的人就成了俗称“鸡头”的特障人士,伊西多尔刚好属于其中一员。为了寻身份认同,仿生人会混入社会的各行各业,像一个正常人类一般生活。如波洛科夫作为垃圾收集工为市政府工作;鲁芭是歌剧院的一名演员;加兰德是警察局局长;贝蒂和伊姆加德开了一家药店。他们极力融入这个社会,希望能够被社会认可。鲁芭被捕时说:“我真的不喜欢仿生人。自从我来到地球,我的生活完全就是在模仿真人,做真人该做的事,表现得跟真人一样有思想,有冲动。我模仿的,对我而言,是一种更高级的生命形式。”(菲利普·迪克,2013:162)在鲁芭眼里,正常人类是一种“更高级的生命形式”,这也从侧面表明鲁芭不认同自己仿生人的身份,她认为仿生人是一种低级的生命形式。鲁芭的这段内心独白是仿生人这一体渴望将自己的伦理身份转变为普通人类的真实写照。伊西多尔也在不断地融入社会,他为一家叫作“范尼斯宠物医院”的假动物修理公司开车。特障人是会被正常人类轻视的,人们看不起他们,称呼他们为“鸡头”。因此,伊西多尔很感激他的老板给了他工作,并且把他当人看。伊西多尔对自己的特障人身份感到不满,他想被正常人类认可和接纳,他想移民火星,但是联合国法律规定只有正常人类才可以移民火星,而每天早晨电视上播放的移民火星的广告让他对自我身份更加不满。“那些广告,以无数不同的方式告诉他,一个特障人,是没
韩佳人延正勋人要的,没有一点用处,就算想移民也办不到。”(菲利普·迪克,2013:14)无论是仿生人还是伊西多尔,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认知都是模糊的,他们无法摆正自己的社会身份,因此造成了一系列伦理混乱。在作品创造的伦理环境中,仿生人作为一种人形机器,其被生产出来的作用就是在外星球上劳作。但是他们却不想作为死物一般被奴役,因此他们费尽千辛万苦挣脱束缚,想要在地球上如正常人类一般拥有职业和身份,可本质上仿生人的伦理身份只是一种高级的“人形机器”。而伊西多尔作为一个特障人,本应该待在号称“美国特殊技能学院”的疗养院里头。但是他却痛恨自己“特障人”的伦理身份,想要被社会认同,想要获得如正常人类一般的尊严,因此,他选择了工作,并且因自己还拥有工作能力而沾沾自喜。无论是仿生人还是伊西多尔,他们一方面不认可自己真实的伦理身份,渴望转变自己的伦理身份,另一方面,他们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属体和正常人类是不一样的。正是这种理想伦理身份和现实伦理身份的差距加深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身份焦虑。仿生人与特障人的伦理意识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理论构架中,是否能产生伦理意识是区分人兽的根本途径,伦理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在完成生物选择之后人类通过伦理意识完成了伦理选择,于是,伦理道德开始显现。对于仿生人和特障人来说,他们的伦理身份有些特殊,因此将伦理意识的相关
批评应用到《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一书中,读者通常会产生仿生人和特障人是否具有伦理意识这一困惑。在书中的伦理环境中,地球处在一个破败不堪、到处都是放射尘和废弃建筑的生态环境中,许多动物都灭绝了,人类对仅存的动物
都是特别珍惜的,因此,不关爱动物被视为一件不道德的事情,等同于犯罪。正如里克的邻居巴伯对里克所说的:“你知道不照顾动物在人们眼中是怎样的形象,他们会认为你道德沦丧,没有同情心。末世大战刚结束时,这种行为是犯罪。现在虽然在法律上不算犯罪了,但在人们的感觉上,那还是犯罪。”(菲利普·迪克,2013:8—9)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里,照顾动物被纳入道德规范。我们可以将这个作为一种伦理参照标准去衡量仿生人和特障人是否会产生伦理意识。
在对待动物这一问题上,作者设置了一个情节,那就是伊西多尔到了一只活着的蜘蛛,很是激动,并将蜘蛛装到瓶子里,带回去给几位仿生人看。贝蒂和普里斯认为蜘蛛不需要八条腿,并打算将蜘蛛的腿剪掉一些。
“求求你了。”伊西多尔说。
普里斯询问地抬眼看了他一下。“这东西值钱吗?”
“不要剪。”伊西多尔喘息着哀求。
普里斯剪掉了蜘蛛的一条腿。
三江源指的是哪三江……
普里斯又剪掉了另外一条腿。她笑着用掌缘压着蜘蛛,令它动弹不得。
……
普里斯这时已经剪掉了蜘蛛的三条腿。蜘蛛在桌上凄惨地爬来爬去,试图一条出路逃生,但怎么也不到。
……
普里斯又用指甲剪剪掉了蜘蛛的一条腿。“四条腿了。”她说。
崔珉豪 宋茜……
罗伊·贝蒂掏出一盒火柴,点燃了一根,然后把燃烧着的火柴凑近蜘蛛,越凑越近,直到它虚弱地爬开了一步。
……
普里斯又剪掉了蜘蛛的一条腿。约翰·伊西多尔突然把她推开,捡起只剩三条腿的蜘蛛,来到水槽边,放水把它淹了。在他心中,他的意识,他的希望,也被淹了,淹得跟蜘蛛一样快。(菲利普·迪克,2013:160—164)在这一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仿生人和伊西多尔对待蜘蛛的不同态度,普里斯将蜘蛛的腿一条一条剪断,贝蒂拿火柴折磨着蜘蛛向前爬行。在这一过程中,伊西多尔哀
求了两次,提出抗议,可是普里斯还是剪断了蜘蛛的五条腿。她不理解伊西多尔的难过,表示将按照《西尼目录》照价赔偿给伊西多尔。
蜘蛛,一只活着的蜘蛛,在书中所描写的世界中是极其难得的。凡是活着的动物都是值得被妥善照顾的。“禁忌也是道德的起源之一,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禁忌转化为道德或是道德的表现形式。”(聂珍钊,2014:262)按照书中的伦理道德规范,虐杀动物在当时是一种伦理禁忌,仿生人对自己触犯这一伦理禁忌不以为意,而伊西多尔则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禁忌,所以他才会难过。这其实是一种伦理意识的缺失,仿生人无法产生正确的伦理意识,或者说他们始终处于伦理混沌阶段,知道损坏别人东西要照价赔偿,但是无法与他人共情,也无法理解伊西多尔为什么会对一只失去腿的蜘蛛产生怜悯。伊西多尔虽然是特障人,但是其有着和正常人类一样的伦理意识,他对蜘蛛产生怜悯是因为他接受的伦理规范告诉他要照顾每一只活着的动物。
仿生人的伦理蒙昧还表现在不断触犯禁忌上,贝蒂和伊姆加德都是属于枢纽6型这一型号的仿生人,按照生物学角度来说,他们拥有的是同一基因,是有血缘亲属关系的,他们却结为夫妇。这也是因为其无法产生正确的伦理意识,他们对自己触犯这一伦理禁忌毫无知觉。为什么地球会拒绝仿生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仿生人无法产生正确蔡远航前妻
的伦理意识,他们会不断触犯伦理禁忌,这是对现存伦理秩序的挑战。
根本原因:脑文本与电子文本的差异
仿生人的枢纽6型脑单元,已经能在两万亿个组分或一千万个不同的神经通路间作选择。“装备了枢纽6型脑单元的仿生人,从严格冷酷的实用主义角度来看,在进化上已经超越了很大一部分人类,虽说是相对比较低劣的那部分。”(菲利普·迪克,2013:21)那为什么同样被边缘化的仿生人和特障人之间在伦理意识生成上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仿生人是科学选择的结果,而特障人是自然选择和伦理选择的结果。科学选择是通过技术实现的。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视域中,“文本有三种基本形态:脑文本、物质文本和电子(数字)文本”,而“脑文本”是人体特有的“一种特殊的生物形态,是人的大脑以记忆形式保存的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聂珍钊,2014:270)。作为科学选择的产物——仿生人是无法具有人类特有的脑文本的,因此无法产生正确的伦理意识。
仿生人能够快速接受信息和执行指令,这得益于电子文本的存在。仿生人生存的独特优势在于拥有超强的智力,如鲁芭拥有完美的歌喉,她的音可以和经典录音相提并论。在0.45秒之内,装备了枢纽6型脑结构的仿生人可以表现出14种基本反应中的任何一种。什么样的智力测试都难不倒这样的仿生人。这一切都离不开电子文本的作用。仿生人的脑单元中储存了上亿种信息,对于事物的基本反应全上下结构一样的字
是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储存在他们的脑单元中,他们的计算能力能够让他们在0.45秒之内做出选择。
脑文本和电子文本的差别体现在:“只有创造脑文本的人自己才能将脑文本转换成语言或物质文本,其他人既不能将别人的脑文本转换成语言或物质文本,也不能直接阅读和分析别人的脑文本。”(聂珍钊,2013:13)但是,电子文本是可以复制、可以被阅读、可以被分析的。这就是为什么仿生人可以被苏联巴普洛夫学院发明的沃伊特移情测试检测出来。同理,仿生人理解不了人类对动物倾注的感情,是因为人类特有的脑文本是无法被本体以外的对象阅读和分析的。
而且,脑文本是具有生物属性的,会随着主体的消亡而消失,而电子文本在信息储存和提取上具有永久性。作为罗森公司生产的枢纽6型仿生人的代表,蕾切尔也承认这一点:“要是我死了,也许罗森公司生产下一个我这种子类型的时候,我就会重生。”(菲利普·迪克,2013:146)仿生人用来处理信息的脑单元中储存的电子文本是可以不断被复制的,甚至是不断被改写的,因此,即使他们的生命只能存活几年,但是其身上的电子文本却可以永久性地存留下来。
一句话表达对妈妈的爱“脑文本是由一系列脑概念构成的。”(聂珍钊,2017:26)脑概念就是借助视觉、听觉、感觉将对事物的感知、认知和理解进行转换而来的。伊西多尔虽然身为特障人,但是他的人类属性却不能被否认,他也曾是一名正常的人类,只是由于地球上的放射尘对他的智力和生理机能造成了伤害,他才成了一名“鸡头”。他的脑概念的形成来源于“共鸣箱”,通过触摸“共鸣箱”手柄,他体验了默瑟的童年生活。
默瑟的“童年是愉快的。他热爱所有生命,尤其是动物,曾一度能够起死回生,救活死去的动物。他与兔子和飞虫生活在一起,不管是在地球上还是在哪个殖民世界”(菲利普·迪克,2013:16)。通过与默瑟童年的共鸣,伊西多尔形成了“每一个活着的动物都是弥足珍贵的”脑概念。因此,每次在面对活着的动物时,伊西多尔会不自觉地提取脑文本中
收稿日期:2020-8-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