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之篆⾪楷⾏草五种书体
中国书法之篆⾪楷⾏草五种书体
来源平平平平的收藏
复制·编辑塞上齐翁
中国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和深厚的传统。⼀般说书法分为篆⾪楷⾏草五种书体,每⼀⼤类⼜可细分。了解区别有助于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深⼴内涵。
篆书、⾪书、楷书、⾏书、草书的区别 - 四宝斋 - 四宝斋
(⼀)篆书    篆字分为⼤篆、⼩篆两种。
   1.  ⼤篆
        (1)甲⾻⽂。是最早的⽂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时期,先民们预测凶吉祸福,记载占⼘、祭祀等活动,刻在龟⾻、兽⾻上的⽂字。甲⾻⽂在历史上曾经失传过。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药“龙⾻”中被学者发现,以后在河南安阳古殷都废墟中陆续⼤量发掘出来,共有⼗多万⽚,在四千六百多个甲⾻⽂单字中,已经辨识了⼀千七百多个。
        (2)钟⿍⽂。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称为⾦⽂,钟代表乐器,⿍代表礼器。周宣王时有位姓籀的太史对当时的⽂字进⾏了整理。籀⽂就是指钟⿍⽂,是真正的⼤篆,
        (3)⽯⿎⽂。是战国时代秦国刻⽯。⽯⿎共⼗个,形似⿎状,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2.  ⼩篆    李斯刻⽯。
            早期⽂字处在初创阶段,尤其是甲⾻⽂还不规范,⼀个字有多种写法,字中象描写雪景的成语
形的成份较多,如其中的“马”字。
            秦始皇统⼀⽂字后,⼩篆的写法就统⼀了。⼩篆字的结构成纵势,布⽩对称匀称,⽤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具有遒劲、圆润的美,被称为⽟箸篆,象⽟质的筷⼦。
            相传在秦朝时篆字就有若⼲种。有鸟、⾍、蛇头篆,这些篆书的起笔处画有鸟、⾍、蛇头的形状。书法艺术不是具象的再现客观事物,⽽是抽象的艺术。因此,这类书体只能在历史上昙花⼀现,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就篆书的艺术⽽⾔钟⿍⽂、⽯⿎⽂结构奇古,融⼊了先民质朴的美,更受后⼈所喜爱。周宣王时的《⽑公⿍》上共有32⾏,497字的铭⽂,是⾦⽂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盂⿍》、《散⽒盘》也是⾦⽂中的上乘之作。
篆书、⾪书、楷书、⾏书、草书的区别 - 四宝斋 - 四宝斋
(⼆)⾪书
也叫“⾪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的字体。就⼩篆加以简化,⼜把⼩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
⾪”(也叫“古⾪”)和“汉⾪”(也叫“今⾪”),⾪书的出现,是古代⽂字与书法的⼀⼤变⾰。
⾪书是汉字中常见的⼀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波三折”。
⾪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书的起源——秦⾪
秦始皇在“书同⽂”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书。汉朝的许慎在《说⽂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字的⼩篆书写速度较慢,⽽⾪书化圆转为⽅折,提⾼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秦始皇改⾰⽂字的更⼤功绩,是在采⽤了⾪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制时代·古代⽂字之辩正的发展》)
⾪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折,书写速度更快,在⽊简上⽤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书的繁盛——汉⾪
西汉初期仍然沿⽤秦⾪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重⼤的变化,产⽣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书产⽣了众多风格,并留下⼤量⽯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时期的代表作。
⾪书的第⼆次⾼峰
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出现了⼀个较长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书的演变——⾪变
⾪书的演变过程称为“⾪变”,⾪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
⾪书的名词
古⾪
今⾪
秦⾪
汉⾪
佐书
⼋分
草⾪
魏⾪
⾪书是相对于篆书⽽⾔的,⾪书之名源于东汉。⾪书的出现是中国⽂字的⼜⼀次⼤改⾰,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了⼀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书结体扁平、⼯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不是囚犯,⽽指"胥吏",即掌
郭可盈演的电视剧管 ⽂书的⼩官吏,所以在古代,⾪书被叫做"佐书" 。⾪书盛⾏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下,是汉代⾪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出草书、楷 书、⾏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汉⾪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如 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如"蚕头",中间⾏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在⽤笔上,⽅、圆、藏、露诸法俱备, 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篆的纵势长⽅,初变为正⽅,再变为横势扁⽅汉⾪具有雄阔严整 ⽽⼜舒展灵动的⽓度。 ⾪书对篆书的改⾰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化的⽅法有变圆为⽅。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 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笔书写⾃然状态两⾯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分笔法。⽽⽑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了粗细⽅圆。藏 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特点。
唐文龙图片汉⾪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势和独特的韵味。汉⾪
主要有两⼤存在形式:⽯刻与简牍。魏晋南北朝⾪书⼤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书不乏徐浩等书家。宋元明三朝的⾪书也难振汉⾪雄风。直⾄清朝。汉⾪才得以复苏。有余农、邓⽯如、何绍基等,别有建树。
⾪书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汉《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史晨前后碑》、《⼄瑛碑》、《⽯门颂》等。早在秦以前的⽵简上就有⾪书的初形,经过长期演化,当汉代发明和运⽤纸张以后,书写不再受窄长的⽵⽊简的限制,⽑笔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书突破了秦篆单⼀中锋运笔,笔法很丰富,中锋和侧锋,⽅笔和圆笔,藏锋和露锋各显神通。笔画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蚕头”、“燕尾”的笔画,这样的线条标明当时的书家在观念上是要破除整齐划⼀的单调,求⽣动活泼的多样。在字的结构上改变了⼩篆拟横扬竖的趋势,字势向横向伸展,成熟的汉⾪在书法史上是⼀个重要的转折点,把汉字的基本型态确⽴下来了。⾪书的总体风格是严整壮阔⽽⼜舒展灵动。
篆书、⾪书、楷书、⾏书、草书的区别 - 四宝斋 - 四宝斋
什么是四核处理器(三)草书
草书:为书写便捷⽽产⽣的⼀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的是“草⾪”,即潦草的⾪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笔⽽成。唐代张旭、怀素⼜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  狂草”。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
樊亦敏草”与“⼩草”相对称,⼤草纯⽤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笔⽽成,偶有不连,⽽⾎脉不断。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1.  章草的代表作有吴皇象《急就章》、《⽂武将队帖》、晋索靖《⽉仪帖》
        草书是早于楷书的书体,章草始于篆书向⾪书演化的过程中,⾪书对章草的影响⼤些,字体具⾪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所以⼜把章草称为草写的⾪书。章草的代用骄傲的不同意思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