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环艺设计
在城市发展化进程中,历史传统与创新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无可避免的。一般而言,城市新区是科技创新的活力区,旧城是城市传统风貌、历史文化环境的沉淀区,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值得深思。如今,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旧城中的特逐渐被重视起来。我国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的本质属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的两大特点是原有的居民生活、特有的街道文化,由此可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重点即当地原初的生活形态和文化特,而绝非仅是街区内建筑、街道的物质形态,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根基和内容的目的。‌‌
目前,不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方式是将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原有居民迁出,将传统民居改造成旅游商业区域,或者直接组织企业对其直接购买接管,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虽有利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整治,但是却失去了对最为核心的内容即“生活性”的保护(这里的“生活性”为街区传统的生活形态和文化)。因此,关注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性”,能够为世人展现最直观的活态化文化。
qq空间个性名称一、青果巷的历史风貌分析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是常州城内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也是唯一完整保留原始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其临近运河,依水而生,是古时南北船舶运输果品的重要集散地,商贾云集,沿岸开设了众多果品商铺,因而起名“千果巷”。在常州方言中“千”和“青”发音相似,流传至今便成了现在的“青果巷”。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有着江南水乡古城的独特风貌,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墙门里弄有序穿杂,呈现出江南市井的风情。其整体形式分布为E形梳篦状,以运河为梳背,沿河东西展开,以巷弄为梳齿,从南至北排列,形成长弄沿河,短巷向水,河街并行的格局。街区内有九巷和唐氏八宅,便有“九巷八宅”之称。沿主街自东向西,有城隍庙阳湖戏楼、史良故居、路基遗迹坑、周有光故居、盟史馆、唐荆川纪念馆等富有历史底蕴的建筑和景观节点。
二、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存在的问题
张馨予 不雅照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发展逐渐成熟,但其保护理念和保护政策有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需要思考和转变。笔者通过对青果巷历史风貌区的调查研究,发现对其的保护存在以下几分方面的问题。
(一)生活性缺乏
从区域功能上来说,历史文化街区是从古至今形成的居住综合区,其主要功能主要是满足基本居住和生活的需要,而居住生活是文化传承的直接载体。生活形态的保留是历史文化街区活态化最丰富最有活力的内容,一旦脱离这种原生态生活方式,就会使历史文化街区“空心化”。
目前,青果巷开放区域原住的居民已迁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建筑损耗,保护了大部分街区建筑的原有特和样式,但失去了文化载体,丧失了传统意韵。此外,街区将原有店面整改拆除,以商
杨幂和胡歌业店铺为主,名人故居开放较少,游客居多,这使得街区与青果巷原有的烟火气息割裂起来。原生态的生活形式遭到破坏之后,街道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建筑本身的价值无法体现,削弱了游客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感,削弱了常州城市文化感染力和影响力,留下的只是同质化的旅游风情街。
(二)运河特不突出
西藏温泉古运河是青果巷最大的特之一。依河而建,因河而兴的运河文化造就了青果巷历史的繁荣和韵味,两者相辅相成、亲近交融,因此古运河在青果巷的地位举足轻重,而这种关系应在后期的修缮保护过程应着重注意,不可将
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
街区活态化保护的策略探讨
文/许  晴  鲍  猛
摘 要: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历史文化街区对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现状的考察,可以发现其存在“生活性”缺乏、运河特不突出、人流动线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时,应尽可能保留原汁原味的活态化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将古街区的维护更新与现代人的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城市的文化根基和生活形态才能不断延续下去。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果巷;保护
72创意2021/03
获得管理员权限两者分开,应将彼此依存的关系转化为相互映衬的关系,重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意趣。如苏州平江路的改造中,就充分利用了街区与水的优势,形成了以街—水—街为框架的空间结构,从而使水在其中不只是亲水地带,更是一种贯穿平江路首尾的文化形象,也是间接的导向系统。
经过实地走访,笔者发现青果巷的沿河区域改造不够,造成空间浪费,使得青果巷和运河之间有被割裂的现象。
运河区域位于青果巷的南面,夏季日晒问题严重,休息座椅量少且缺乏遮阳棚,提供休息的店铺也较
少,且缺少残疾通道,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运河整体的亲水性、观赏性以及游客游览的便利性和体验感较差。运河对岸的街区还未开放,从目前来看,运河阻碍了青果巷整体游览的开放性,削弱了青果巷水文化内涵。
除此以外,由于青果巷内所有建筑立面进行了统一粉刷,使得调太过单调,许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肌理基本消失,建筑彩不丰富;仅保留的少数建筑肌理大多数都在运河沿岸,背离主街,运河沿岸空间的浪费也造成了这些看得到的建筑文脉消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形象不只是视觉、触觉,听觉也是渲染氛围的重要因素。目前,青果巷街区的广播以流行音乐为主,与街区整体氛围不协调,宣传广播较少,无法有效形成青果巷的历史文化韵味。
(三)人流动线不合理
实际上,青果巷街区独特的E形梳篦状街道分布格局——主街为重要通道,使用较多;两侧小巷为居民步行通道,使用较少,在古时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使用。在改造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是,由于数条巷弄是联系主街和运河的必要通道,能够形成亲水空间的过渡区域,因此除主街改造外,巷弄空间的改造也不可忽视。
青果巷主街人流密度较大,穿插其中的小巷和临河巷道人迹罕至,造成人流量分布不均。游客在主街
中行走会倍感拥挤,并没有充分发挥青果巷内独有的巷弄空间趣味,断裂了与古运河之间的交融关系,主街整体也显得平直单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传统民居格局的限制
青果巷的主要改造对象为明清时期的商贾富户和名人居所,这些传统建筑多为“深宅大院”的格局,这种单元化的传统建筑形成了青果巷独特的建筑属性:单个建筑院落围合,以巷弄隔绝,建筑性格内向。这种孤立状态直接影响了巷弄功能转变的多样性,虽主街热闹纷繁,但公共活动空间不足,整体空间活力不足。
2.商业功能与文化功能的不平衡
目前,青果巷聚集人流的手段单一,主要依赖商业且商业中心基本集中在主街,店铺大门面朝主街,以获得更大的人流量,而沿河区域的宅门多为紧闭,单调冷清,没有相应的空间布置,忽视了巷弄文化和运河文化空间的形成,导致主街的商业区域人流摩肩接踵,造成了整体空间功能的不平衡。这不仅使流线分布均质性严重失调,同时也导致整体商业气氛过浓,掩盖了更重要的水乡风貌和文化韵味,使得整个街道的文脉与商脉无法和谐共存。
3.巷弄空间的单调性
巷弄空间的单调性表现为从心理和视觉两个方面“拒绝”了人流的引入。巷弄空间狭窄且陡高,在纵向上给人以压迫感。因墙体年代久远微微内倾,加强了压迫感,使人望而却步。其次,由于深宅大院单元化的格局以及建筑内部空间隐私的保护,靠着巷弄两侧的墙体并未开洞口,材质为体量感较实的砖墙,缺少空间的灵动性和趣味性,从心理上限定了人的活动方向。
在视觉上,巷弄内空间逼仄、光线暗淡与前方出口的光亮形成强烈对比,会将人的视线向出口光亮处集中,而前方出口光亮处的景象单调乏味,又会形成落差感。当游客由开敞而空间丰富的主街转向单调乏味的巷弄空间时,就很难产生进入的欲望。
三、历史文化街区非遗保护的方式探析
历史文化街区这类活态化非遗的长期保护需要综合社会各方面因素,并且针对不同的对象,偏重不同的方向,才能最大程度上传承和展现不同街道所特有的精神内涵。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下面尝试性地提出以下三个方面保护措施。
(一)保留“生活性”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首先应保持街区建筑原有的居住功能,因为,有人生活的街道,才是活着的街道。在保护过程中要将历史建筑分类,除了需要特殊保护的建筑,其他部分住宅应还给居民,并按照原有
的居住模式引入或迁出一定数量的居民,居住的规模应结合街道其他方面的特点进行调整,避免房子没人住或者出现房屋违搭违建的情况,此外,还要完善街区内的居住设施,改善居住条件,使居民“住老房子,过新生活”。
(二)突出运河特
要想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运河文化特的影响力,首先需提高游览服务质量,解决游客使用的便捷性和舒适性问题。为了使游客在不同时间段都能停留,运河沿岸区域应增设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如设置遮阳雨棚、遮阳桌椅,便于其进行会谈、进餐;沿河店铺应扩大开放区域,提供外部休息区;增加残疾人通道……这样不仅能为游客提供休闲场所,也可延长人们在此区域逗留的时间。
其次是要加强青果巷与运河的联系,增强街区整体的亲水性。例如将建筑的部分空间外延,设置成亲水平台,使建筑与运河之间形成一个过渡区域。目前,沿河区域内
73环艺设计
少数为文化史馆,多数主街商业店铺的后门,在改造时可以在合适的区域内创造文化空间,将街区内原有的雕像或者文化景观墙等文保元素作为节点,增加沿河廊道、凉亭等亲水空间,让游客与古运河能更深入地交融。运河上设置渔船游览区或者河上表演等,沿河岸增加茶室茶楼等,引导游客视线至
水景,整体衔接自然,增加空间的意境,改善青果巷与运河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方面为游客提供了新的休憩场所,加强了人与水的互动,另一方面也使青果巷与运河文化的交融更加紧密,相互映衬,强化了江南水乡的意蕴。
最后是增加视听氛围的渲染。街道风貌的辨识性特征(如墙体粗糙的表面、古旧的门牌等)能在视觉上传达一种真实的历史遗留文化内涵。在已开放区域内,建筑肌理主要在运河沿岸,对运河沿岸整体进行再设计,能让游客体会到历史遗留的文化;未开放的区域在进行统一粉刷的同时,要保留一些主街上完好的建筑肌理,使之形成鲜明对比,以加强历史文化的韵味。街区景观管理中也应保持原有的布局方式,使之与建筑相融合。而听觉部分则需要加强宣传广播以及音乐、影像播放,将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锡剧、曲艺等民间戏剧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增强街道沉浸式体验感。
(三)合理改善空间功能
空间功能的改善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增加横向的交通要道,二是巷弄空间的再设计。
增加横向的交通要道是为了将空间的人流进行划分,形成以横向要道为主,巷弄空间为辅的横向布局,将主街的部分商业引入沿河区域的同时,横向的交通要道能够很好地分散主街过多的人流,一些特定的商铺需要沿河面打开,例如茶楼、戏楼等,这样青果巷的整体格局更为合理通透,人流的分布也更为灵活。
巷弄空间的再设计是指导向系统、巷弄出口框景、巷弄内部空间二次设计。
青果巷导向系统较为简单且缺少特,部分巷弄入口处设有指示牌,因未开放区域过多,无法到达指示牌上的相应位置,且缺少沿河区域的指示牌,无法正确分流,因此需要增加相应的指示牌和地标引导游客,进而增加游客的好奇心理,减弱其对巷弄空间的排斥心理。部分未开放区域可先将指示牌拆除,以免让游客产生落差感。整个导向系统需要充分考虑本土文化特,如指示牌、垃圾桶、地面指示、街区地图手册等可与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麦梗画等常州的本土文化相融合,以达到功能与文化的统一。
巷弄空间出口处的框景主要是借助巷弄空间强烈的视觉引导性,从而形成出口处景框。再人为地增加构筑物和小景,也可将店铺外部的休闲空间延伸至出口处,暗示巷弄出口处值得游玩和欣赏,激发游客进入探索的欲望。这样不仅可以丰富空间,也可以改善人流动线。
其实,巷弄空间内部的二次设计是针对巷弄空间的体量感和墙体的加固。巷弄空间之所以体验感较差,主要是因为其两侧砖墙过于厚重压抑,因此可以在非文保单位和普通历史建筑的墙体上开一些窗洞,增加建筑与巷弄的空间交流,引导游客与建筑之间进行更加灵活的互动,以消除其单调感和乏味感。墙体的加固是将底部的支撑加固钢架移到巷道的顶部,减弱钢架对空间氛围的破坏性;对于钢架的颜和材质需仔细考虑,弱化材料上的反差感,力求符合青果巷本身的建筑特点,尽量还原古古香的建筑气氛。
四、结语
红楼梦好词好句
青果巷一期的开放区域较少,体验感较弱,许多地方需要再度改造。二期规划会对半园、涉园、约园等多座传统园林进行修缮,并开放街区内的城隍庙戏楼,以进一步丰富青果巷的文化种类,提升街区的文化属性。从整体规划上来看,青果巷尽量保留了街巷的布局和建筑氛围,体现了古时青果巷居民的生活场所,重现江南水乡的魅力。
综上所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时,应对其地理风貌特、街道空间功能、居民生活、游客反馈等进行研究,重点思考人的舒适体验感,尽可能保留原汁原味的活态化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将古街区的维护更新与现代人的使用方式有机结合,城市的文化根基和生活形态才能不断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敖雷,郑炘.传统与现代: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空间创新与景观空间整合研究:以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为例[J].中国园林,2018(6):54-59.
[2]徐沐阳.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保护及改造设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7.
[3]顾春平,周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初探:以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0(11):4-10.
[4]赵岩.常州市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环境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5.
[5]仲利强.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对传统生活方式及文化的传承保护[J].中外建筑,2005(4):55-57.
[6]周俭,范燕.保护文化遗产与延续历史风貌并重: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的特点[J].上海城市规划,2006(2):10-12.
[7]刘昀,邓蜀阳.关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传统社会生活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8(3):21-22.‌
作者简介:许晴,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鲍猛,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编辑:李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