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红村背后的繁华与苍凉
海晏村是滇池东岸的⼀个古⽼渔村,村⼦⾛红,多半是因为码头⽇落时候的壮美景⾊ IC 图
海晏村,位于滇池东岸,村⾥的青⽯板路和码头落⽇,已是⽹红打卡点。
但海晏村不⽌有这两样东西,特⾊民居“七⼗⼆道门”、⼀颗印式传统建筑、数量众多保存良好的古建筑……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海晏村正期待着焕发新的活⼒。
古村的西⾯是开阔的滇池湖景本版图⽚除署名外资料图⽚
码头、⼭⽔、⽇落……距昆明市中⼼30公⾥处的海晏村,因为拥有迷⼈的景观⽽⾛红⽹络。除了美景,这⾥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建筑和民风民俗。如何让⽹红村再上⼀个台阶,成为历史⽂化名村,再现古渔村风貌,是这个滇池东岸村庄⾯临的问题。
周末超2000游客打卡
码头⽇落的壮丽景⾊流传在⽹络上,⽽关于村⾥的历史⽂化,知道的⼈并不多。
周末,不少市民开车来到海晏村的码头,等待欣赏⽇落
说起海晏,没去过的⼈,通过导航搜索“海晏村”,有可能被带到晋宁的海晏村。⽹红“海晏村”则是位于滇池度假区⼤渔街道办事处海晏社区的海晏村,两个海晏村相距14公⾥。
海晏村地处⼤渔⽚区西南岸,位于环湖东路以西,紧邻滇池,向西可以看到观⾳⼭、西⼭,南靠梅家⼭,东有呈贡梁王⼭,北与主城区隔滇池相望。村⼦建设遵循古村落“枕⼭、环⽔、⾯屏”的选址特点。
5⽉的⼀个周⼀,上午10点多,前来村⾥游玩的游客不多,村⾥随处可见“停车收费”的牌⼦,⽼⼈们坐在家门⼝闲聊。
顺着村⾥的青⽯板路往码头⾛,两侧都是⽼房⼦,看上去有些年头了,部分⽼房⼦门⼝挂着“历史建筑”的牌⼦。
靠近码头的地⽅,有两家⼩吃店,其中⼀家名为“⽯⼦河⼩吃”的⽼板介绍,两年前,来村⾥玩的⼈多了起来,⾃家房⼦地理位置好,便开了⼩吃店。
“平时来玩的⼈不多,但周末不⼀样,⽇均⼈流量能达2000多⼈,⽣意好的时候,⼀天收⼊能有六七百元。”⼩吃店⽼板说。码头边,有游客在拍照。其中⼀个昆明⼈说,他是通过抖⾳才知道这⾥的,“想过来看看,但交通不⽅便,只好开车来。”
村⼦⾛红,多半是因为码头⽇落时的壮丽景⾊,被很多⼈拍成视频和照⽚,流传在⽹络上,⽽关于村⾥的历史⽂化,知道的⼈并不多。
古渔村的传说悠久⽽绵长
青⽯板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两侧是年代久远的⽼房⼦。村⾥出过名⼈,也有不少传说。
73岁的村民余光明熟知村⾥的⼀草⼀⽊,以及每⼀所建筑、每⼀段历史。
清代以前,海晏村名叫“⽯⼦河村”,清代时改名为海晏,取⾃唐代郑锡的《⽇中有王⼦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寓意国泰民安。
任达华背景
很长⼀段时间内,村民们都以捕鱼为⽣。
海晏村是昆明现存唯⼀紧邻滇池,最具历史⽂化和社会价值的历史村落,⽐较完整地保留了现在罕见的滨湖鱼⾻状街巷格局,及滇池湖岸渔业⽂化特点。所谓鱼⾻状街巷布局,是由⼀条贯穿全村、长2公⾥的青⽯板路为主⼲,连接起各条细⼩的巷
道,“鱼头”在滇池东岸的⽼码头,“鱼尾”延伸到环湖路。
王菲的前夫村⾥有⼈居住的屋⼦,门外都养了鲜花。“海晏⼈喜欢花,每家每户都会在门⼝种花,把花盆放在门⼝。”余光明说。
村⾥不少建筑有上百年的历史,房屋⽼旧,却古⾹古⾊,其中⼀颗印式的传统滇中建筑最有特⾊,结构为“三间四⽿倒⼋尺”,房梁等部件雕龙画凤,⼿⼯极其精细。
房屋外⾯的拴马桩留下了马帮的痕迹,也是昔⽇繁华的印记。因为村⾥有码头,不少船只曾停泊于此,进⾏商品交易。
海晏村有两处县级⽂物保护单位——⽯龙寺和萧⼤中故居,两处近年调查发现⽂物——七⼗⼆道门和青⽯板街。还有古码头遗址、吕祖阁、关圣宫、东西寨门、作坊等历史⽂化资源。
余光明觉得,村⾥最为有名的建筑要数“七⼗⼆道门”,顾名思义,就是这个院落⾥有72扇门,这个院⼦总共有5个庭院、60多间房屋、8个天井,占地⾯积2400多平⽅⽶,是古时⼤户⼈家萧家和李家居住的房⼦。
“七⼗⼆道门有⼀个历史故事:主⼈到街上买对联,看上了⼀个⼩伙摊上的对联。⽼⼈说了⼀句,‘这些对联不够贴啊’。⼩伙⼦轻蔑地说,‘你有多少门?’于是两⼈约定,⼩伙⼦带着⾃⼰全部的对联去贴,如果不够,⼩伙⼦不收钱,如果多出来,⽼⼈要付双倍的钱。结果,⼩伙⼦⽤完了带来的对联,只贴了66扇门,顿感羞愧,只好不收钱。但是,⽼⼈还是把钱付给了他。”余光明说,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余光明说,村⾥的青⽯板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修路的⽯头都是⽤马从西⼭驮来的。作为⼀个古渔村,虽然现在村⾥不发展渔业了,但村⾥60岁以上的⽼⼈都⽤过⼤船,现在还保留着不少船只和渔⽹。
村⾥的⽯龙寺,是当地⼈祭拜祖先的地⽅,位于“鱼头”⽼码头旁边,是昆明历史⽂化名城体系中宗教⽂化特⾊展⽰线路上的20个佛教建筑之⼀,1986年公布为呈贡县⽂物保护单位,现已挂牌保护。
海晏村也出了不少名⼈,抗战名将萧⼤中,毕业于黄埔军校,曾任职于陆军讲武堂。村⾥还保留着萧⼤中故居,经申请,房屋进⾏了翻修,作为⽼年活动中⼼使⽤。
空调滤网“村⾥的历史故事太多了,⼀时也说不完,还等着⼤家来慢慢发现。“余光明说。
再现古渔村风貌有规划才能有作为韩国组合排行榜
库存商品明细账“⽬前海晏村已经申报了古渔村,后续如何发展还要等进⼀步规划。”
海晏社区书记肖红明介绍,海晏村共有901户3067⼈,因为是滇池保护区,村⾥不再耕种和打鱼,现在村民每⼈只有3分地,位于村后⼭,集体种植杨梅、桃⼦等果树,⼀共500多亩。
2016年,《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渔⽚区海晏村历史村镇保护规划》报昆明市城乡规划委员会2016年第12次会议审议通过。该规划划定三个层次保护区划。对⼀些重要保护点(公共建筑和居住院落)则建议列为历史建筑加以保护。此外,还对⾮物质⽂化遗产提出了保护措施。同年6⽉,经市政府批准,海晏村成为昆明市⾸个市级历史村镇。
2018年,海晏古村落⽚区综合治理保护开发项⽬正式列⼊度假区的重点建设项⽬,以度假区国投集团公司为主体。国投公司
在2018年多次组织瑞⼠联邦苏黎世理⼯⼤学、⾹港中⽂⼤学和清华⼤学等国内外顶级研究机构和专家对海晏村进⾏调研,汲取先进的古村落保护性发展经验,审慎对待海晏村⽣态恢复、历史保护、⽂化传承和开发运营可持续发展策略,积极探索海晏村的新发展和新⽅向。
2019年5⽉,经昆明市政府批准,海晏村关圣宫、海晏村吕祖阁、西寨门、⽼客事房、488号民居、615号民居等被列为昆明市第四批挂牌保护历史建筑。
现在来海晏村的游客很多,停车成了问题,“下⼀步,社区会合理规划,解决车多、乱停乱放的问题。”肖红明说。
“⽬前海晏村已经申报了古渔村,后续如何发展还要等进⼀步规划。”肖红明补充。
天时、地利、⼈和,海晏村具备了丰厚的条件,但如何才能再现昔⽇古渔村风貌,值得深思和探索。
村民⼼声
很多村民在外租地种菜,近年来竞争优势逐渐丧失
长久之计还是回村搞旅游
⽤相机定格⽇落美景
⼣阳照在海晏村的青⽯板路上
村中的古⽼建筑 IC 图
海晏村⾝处滇池保护区内,没有耕地,⼀年只有⼀个⽉的开湖捕鱼期,村⾥⼤部分⼈只能到嵩明、晋宁等地租地种菜、种花,还有部分年轻⼈外出打⼯。张春礼⼀家,在嵩明和晋宁租了160亩⼟地种菜,2007年⾄今,种菜13年,道不完其中的酸甜苦辣。
⼀家⼈在外租地种菜
今年36岁的张春礼是贵州⼈,年轻时来云南当兵,退伍后,成了海晏村的上门⼥婿。
2007年,张春礼⼀家在晋宁租了30多亩⼟地搞⼤棚蔬菜种植。“租地,购买设备,花了⼏⼗万元钱。”张春礼说。
依托昆明温暖的⽓候,张春礼种植⼀些沿海地区、北⽅⽆法种植的蔬菜,再卖到外省。“以前需求量⼤,只要有菜,都能卖掉。种菜不会亏本,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收成好的时候,⼀年能赚10万到15万元不等,现在不⾏了。”他说。
2011年,张春礼把晋宁的地交由岳⽗岳母管理,他和妻⼦到嵩明租下130亩⼟地,还搞蔬菜种植,“我们是农民出⽣,只会种地。”张春礼说。
之后,越来越多的海晏村民到嵩明租地种菜。“在嵩明搞⼤棚蔬菜种植的,有⼀半都是海晏村的⼈。还有⼀部分在晋宁,种菜或者种花,都是⼀家⼦过去,很少回海晏。”张春礼说。
今年蔬菜种植形势严峻
因租地⾯积较⼤,张春礼⼀家前前后后投⼊了100多万元,以前赚的钱都⽤来投资了。
最近两年,物价上涨,⽤⼯价格⽔涨船⾼,最让张春礼头疼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沿海地区、北⽅地区也开始搞应季蔬菜种植了。有时候菜卖不出去,烂在地⾥。有时有需求了,但地⾥的菜还没成熟。
“⼈⼯、农药、设备等,⼀年下来要的20万元。”张春礼说,“租⾦也在上涨,租的地到期如果不续租,地⾥的菜和设备不好处理,因此就算是亏本,租期到了,也要续租。”
张春礼说,今年受疫情影响,菜价起伏很⼤,好在政府给了⼀定的补贴。
谈到未来,张春礼表⽰,在嵩明租的地还有两年到期,“到时候再看吧。”
张春礼虽然不是⼟⽣⼟长的海晏⼈,但是对海晏有很深的感情。他说:“海晏村不仅环境好,历史⽂化深厚,关键是⽼建筑保留得多。听说村⾥要申报古渔村,发展旅游业,这是好事,但发展起来需要考虑太多的问题,要在不污染滇池、不破坏村落建筑的情况下进⾏,公司化运作更好。”
如果有机会,张春礼⼀家也想回村⾥发展,“种菜不是长久之计,如果村⾥的旅游业搞起来,需要村民们配合,或是村民们有创业机会,我们都会考虑回去。现在村⾥只有少数村民在开⼩吃店,不成规模,我们也希望政府统⼀规划,带领村民们⼀起发展。”张春礼说。
新闻助读
“七⼗⼆道门”
“七⼗⼆道门”门⾥有门,道中转道,进门过道,井然有序。全院共设有主门⼀道,中门六道,巷门三道,后门四道,其余⼤⼩房门五⼗⼋道,“七⼗⼆道门”因此得名。
主门通道右侧有柜台装设,门外有拴马桩,由此可推测原房主有商贸活动。现在虽然有些破败,但是
⾥⾯的阁楼、门窗都保存完好,⽊作、⽯作、砖雕⽤料考究,房檐上的纹饰依然清晰可见,雕⼯精美,地⽅特⾊尤为突出。“七⼗⼆道门”也是⽬前滇池流域现存的最⼤单体民居,对研究明清历史和区域建设新区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和不可多得的开发利⽤价值。
董洁短发海晏村6组建筑成为昆明市第四批历史建筑
2019年5⽉,昆明市⾃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公告,海晏村6组建筑成为昆明市第四批历史建筑。
海晏村关圣宫
该组建筑位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渔街道海晏村,建筑年代为清,建筑特点为传统祭祀建筑。是由前殿、正殿及两厢组成的四合院类传统祭祀性建筑。抗⽇战争时期,昆华⼥⼦学校曾在此开辟⼩学。整组建筑格局完整,梁枋雕花精美,建筑技艺具有典型云南地域特⾊,具有较⾼建筑艺术价值。
海晏村吕祖阁
该组建筑为海晏村祭祀吕洞宾之处,建筑年代为清,属传统祭祀性建筑。抗⽇战争时期,这⾥曾作为昆华⼥⼦学校的校舍。正殿屋顶为单檐歇⼭顶,雀替等梁枋构件雕花精美,具有较⾼建筑艺术价值。
海晏村西寨门
海晏村西寨门为外⼋字形⼟⽊结构门楼类建筑。建筑年代为清末,建筑特点为村落寨门。其所具有的空间界线划定作⽤对考证海晏村空间形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定的历史⽂化价值。
海晏村⽼客事房
位于海晏村寨门西侧,紧临滇池。建筑年代为清末,建筑特点为传统建筑。建筑为抬梁式⽊构架,整体格局保存完整,院落空间开敞,原为村落举办红⽩喜事的场所,属村落公共建筑,是海晏村历史变迁的见证,具有⼀定的历史⽂化价值。
海晏村488号民居
建筑年代为清末,建筑特点为传统民居。该民居由两进院落组成,是⼀颗印式民居纵向延伸演变的典范。整体格局保存完整,建筑精⼯细作,⽊构件雕刻精美,局部绘有彩画,具有较⾼的建筑艺术价值。
海晏村615号民居
建筑年代为清末,建筑特点为传统民居。该民居完整体现了⼀颗印式民居“三间四⽿倒⼋尺”的建筑特征,且梁枋雕花精美,现状保存良好,为研究滇池流域地区传统民居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具有较⾼的建筑艺术价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