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单选题
1.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安北郊陆续发现了秦代封泥(即印章)。其中包含有“左丞相印”、“右丞相印”、“太尉之印”、“御史之印”到“九卿”,再到各部门之印,如“府印”、“少府”、“宗正”、“奉常丞印”等。对这些封泥解读正确的是(   
A.证明秦代丞相一职由左、右丞相轮流担任
B.这些封泥可用来研究秦代“三公九卿”制度
C.完整展示了秦代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的网络图
D.完整展示了秦代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
2.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经济水平    B.政治制度    C.阶级斗争    D.文化形态
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灭六国后,以原来秦国通行的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以小篆为规范化字体,统一了全国文字。这一举措(   
A.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C.消除了全国各地的经济交流障碍    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4.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公元前227年,秦南郡(楚国旧地)郡守腾因当地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发布文告,要求各县、道官吏“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这一做法旨在(   
A.缓和社会矛盾    B.革除传统陋俗    C.树立皇帝权威    D.强化国家认同
5.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   
A.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    B.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
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    D.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程门立雪的故事简短6.有学者指出: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修长城,70万人修始皇陵,70万人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宗法时代的周天子绝对不敢设想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秦朝(   
A.强大的经济实力    B.发达的交通网络
C.完备的法律体系    D.有力的制度保障
7.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奠定了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   
A.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    B.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繁荣昌盛
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    D.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8.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写道:“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下列图中的行为抹杀了他的好处的有(     
    (秦始皇陵)      (孟姜女哭长城)       (统一度量衡)           (焚书坑儒)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9.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代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共计法条多达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以看出秦代(   
A.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    B.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
C.以法治国,统治基础牢固    D.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
10.西周立国强调“敬天保民”,而秦始皇在建立政权后则强调“赖宗庙之灵”。这一治国理念的变化(   地磁
A.埋下了秦始皇集权暴政的隐患    B.奠定了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C.打击了礼乐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D.凸显了秦始皇对神灵的蔑视
11.秦统一后,秦始皇在一次巡游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郑出的铁雉击中。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分地“的标语。这反映出,秦朝(   
A.统一全国违背人民意愿    B.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C.皇帝巡游加重百姓负担    D.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12.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东郡出现“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辞,该刻辞(   
A.反映国家分裂的现实    B.说明郡县制度已经崩溃
C.表明政权与神权结合    D.显示秦朝统治面临危机
13.《云梦县睡虎地秦简》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在保存粮食方面的律令规定:仓房门扇不紧密,谷物能从里面漏出,成例均应罚缴一副铠甲;仓库出现老鼠洞,要按照鼠洞的数目进行惩罚,如有鼠洞三个以上应罚一盾。这表明秦律(   
A.条文过于细致繁复    B.为后世粮食储备安全提供经验
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过于严苛最终导致了政权灭亡
14.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记载,隐瞒不报仓库粮草的或隐匿田赋的,要处以盗窃罪。如主管官吏不加惩治或知情不报,则与罪犯同罪。上述规定旨在(   
A.规范官吏行政    B.保护国家财产    C.严格控制民众    D.树立法律权威
15.关于秦朝的灭亡,贾谊认为“仁义不施”;陆贾认为“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柳宗元则强调“秦之失,在政不在制”。他们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   
A.徭役沉重    B.农民起义    C.暴政统治    D.官吏贪腐
16.据文献记载,秦代“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这些记载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A.统一制度的贡献    B.二世而亡的原因珀莱雅适合什么年龄
C.吞并六国的影响    D.社会经济的繁荣
17.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记 · 陈涉世家》认为是严苛的秦法,“失期,法皆斩”,并广为流传;1975 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中《秦律 · 徭律》规定,陈胜、吴广因为 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这表明(   
A.私人修史的主观性太强可信度低
B.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C.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
D.最新的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18.一般用“揭竿而起”形容农民起义,下列起义中属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是(   
A.黄巢起义    B.黄巾起义    C.陈胜、吴广起义    D.国人
19.秦朝之所以速亡,最主要原因就是专制君主利用空前强大的权力对社会经济大砍大杀的结果。它既然在全国范围内破坏了简单再生产,使整个社会无法生存下去,当然它面前
只剩下灭亡这一条路了。这表明了秦朝灭亡原因是(   
母亲节快乐的祝福语怎么写A.社会经济遭到破坏    B.专制皇权的滥用
C.繁重的赋税和徭役    D.秦王朝的暴政
20.下列对《秦末农民战争示意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水岛津实 ed2k 
A.农民军在大泽乡建立“张楚”政权    B.反秦力量主要来自关中地区
C.陈胜率领农民军一度攻占了咸阳    D.秦末农民起义得到广泛响应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正是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给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观点①明代的中国,从元代脱身以后 其实并未出现新的活力,反而自固于空洞的天朝大国框架,放下了元代曾接触的各种外来文化,一味保守中国文化,并且基于防御的心态,一切定于一尊。
——摘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观点②晚明的大变局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而是有世界背景的,或者说是在世界潮流激荡下逐渐显现……一个启蒙时代来临了。
——摘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为“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思想及文化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主张,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若选择观点①请用明代政治、经济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 ;若选择观点②则请用明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期确立了皇帝制度,皇帝集行政、司法、立法、军事等大权于一身,拥有
国家行政最高决策权。皇帝为了保证自己最高决策权的正确行使,建立了相应的行政决策体制,设置决策机构和人员,初步形成较为严密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采用朝议、中外朝议等不同类型的决策形式。每遇到军国政务,皇帝总要采用不同类型的决策方式和法定程序,召集有关大臣进行讨论,从而选择一种最佳的方案付诸实施,并用法律制度保证重大决策不发生或少发生失误,用集体的智慧来弥补皇帝专断的阙失,推动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戏命师烬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中央行政决策体制研究》
材料二:皇权在明清时期极度膨胀,朱元璋取消了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由皇帝亲自领导各部管理全国政务。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康熙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可参与处理机密要务,替皇帝草拟谕旨。雍正时,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乾隆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国家一切政务均由皇帝一人独断朝纲。
——摘编自赵学聪《中国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中央行政决策体制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权力结构变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