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鸡的偏旁是“又”,鸭的偏旁是“甲”?
回答 收藏问题 | 查看更多问答 我有靠谱回答 10个回答
陶短房阿兰若和凤九什么关系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历史问答专家 03-09 11:03 610赞
踩
很显然您对汉字造字法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偏差。鸡鸭是“雞鴨”的简化,也就是说“鸡”字的左半边本来应该是个“奚”字,“又”是对“奚”的简化,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鸡鸭都是右偏旁的字,简化字中两个字的偏旁都是右边的“鸟”,因此作为家禽属于同一个偏旁部,而不能把鸡的偏旁理解为又,鸭的偏旁理解为甲。汉字不论简体、繁体,偏旁都有上、下、左、右之分,“鸟”是非常常见的右偏旁,如鹅、鹤、鸸鹋、鹌鹑……都是经典的鸟偏旁汉字,这类右偏旁的汉字还有很多,比如“邓”,其偏旁就是“右耳朵”,而不是“又”。汉字的造字法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后两种属于衍生造字法,而前四种则是全部汉字的构成由来(不论简体或繁体,甚至甲骨文以来的古代汉字也不
例外)。鸡、鸭都属于“六书”中的形声字,即由表示“形”即字义的一半和表示“声”即发音的一半凑成一个字,“鸡”的繁体“雞”,左半部为声,即和“鸡”发声近似的“奚”,右半部或為“鳥”或为“佳”,前者不用说,后者在古汉语中是“羽鸟”之意,值得一提的是,先秦文字中的“鸡”是一个象形字,后来的形声字是简化另造的结果。尽管汉字进一步简化后“奚”简化成了“又”,但其形声字的字源不会因此改变,且右半部的“鸟”旁(形声字的声半部)并没有变(采用了繁体“鸡”两种写法的一种“鸟”的简体)。而“鸭”字至始至终就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即由声部半部“甲”(既和“鸭”发音相近,又接近鸭子的叫声)和形部半部“鸟”构成一个字,简体和繁体的区别,不过是“鸟”的写法有“鸟鳥之分”而已。简言之,鸡鸭两个字在繁体字体系中都是形声字,其中鸡的一种异体写法和鸭同属一个偏旁部首,另一种异体写法也仍然和“羽鸟”有关,而简化字尽管简化了字形,但代表其“字义”(即都属于禽类)的右偏旁不变,只是两个字都把偏旁简化,且“鸡”字消除异体后完全和鸭成为同一个偏旁部首(鸟)的字。
常立欣85评论
气象万千小汉字见大历史
文化问答专家 03-09 03:06 180赞
踩
郭达老婆 首先,你的提问意思我懂,但是问题我觉得不怎么准确,「鸡、鸭」是一个合体字,右半部分的偏旁是「鸟」,与字义有关,可以算得上是意符,但是左半部分的偏旁「又、甲」与「鸡、鸭」的字音、字义都没有关联,好像缺乏构字理据,这是为什么?另外要注意的是,偏旁和部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像人和女人的关系,用逻辑学的话说就是集与子集。很显然「鸡、鸭」是所谓「半理据字」,一部分字形能与其字音、字义有联系。但是,从溯源分析角度来说,「鸡、鸭」原本是「全理据字」,造成理据度下降的原因各不同。下面就详细讨论此问题。「鸡」这个简化字,是「符号替换」导致的理据度下降。「鸡」的繁体「鷄(雞)」完全是有理据的,而且造字理据相当好,「鷄(雞)」是左声右形兼会意。因为「鷄」是人们对野鸡的驯化物种,所以,而「鷄」左边「奚」不但是音符,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意。因为「奚」的古文字字形:从「手」从「系」从「人」,正是表示对上古被捆绑的奴隶,使之臣服、听话:这个字就是把人像牵一头牛那样:这是劝学 翻译
SM的图,我不到更好的图片,知道意思就行了。上古人驯化野鸡开始估计也有相同的过程。因为野鸡是会飞的,开始从野外抓回来的小鸡养大一点,肯定是要用绳子绑起来,不然都飞走了,然后经过多少代的选育,鸡渐渐就丧失了飞行的能力。那你要问,为什么「鷄(雞)」造字理据如此好,为什么还要用「鸡」?这是因为,驱动汉字演变有两股互相制约的力量:一是,为了提高书写速度,古人会千方百计的偷懒省简字形。二是,为了使得汉字准确表意,就会增加字符,创造一个新字,并承担原来母字的一部分职务。比如:「舍、象」分化「捨、像」实现职务分工和精确表意。
猴的吉祥语如果不影响汉字准确表意,肯定是简化优先,偷懒是人性。所以,即便「鷄(雞)」造字理据如此好又怎样,人懒呀,如果都能准确表意,「鸡」也是一样呀。你原意写「憂鬱的臺灣烏龜」还是「忧郁的台湾乌龟」?古代也好,今天也好,那些偷懒的人会考虑汉字整体的造字理据吗?今天所谓的有文化的「繁体字」,或者台湾人自我标榜的「正体字」,曾经也是上不得台面,泥腿子写的「俗体字」。可以这么说,某个时代的俗体字,是下一个时代的正体字。有些人批评简化字乱造字,其实很多不能成立。汉字简化第一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简化字大部分都是历代的俗体字,有一部分是古初文本字。只有极少数是新造字。「鸡」也并不是一个新造字,「鸡」始见于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俗字:
宋元以来俗字谱,页113在汉字中,「又」确实有点类似万能的「替代符号」。比如:从「又」的「观」字,「观」也不是新造字,宋话本小说《碾玉观音》中的「观」及其他俗字:其实汉字即便不简化,这种「万能符号」现象也比比皆是,这是汉字必定会出现的现象。我在其他答案中经常会提起的【汉字构件趋同】:「朕、朋、朝、胖」这几个字都没有简化吧,但都有「月」,除「朝」以外其他都不能解释。我也不懂,那些人怎么经常喜欢攻击「又」的符号代替,意思是乱用类推,不符合逻辑,他们的理据如下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