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1—30回经典情节概述
美术院校
1、宝黛初次见面“眼熟到如此”,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见过”,这和前文的哪个神话有关联?简述相关情节。(第一回)
木石前盟。西方灵河赤霞宫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株“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生命,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他携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而神瑛侍者是宝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他们在初次见面时都有似曾相识之感。
火影忍者写轮眼2、姑苏阊门城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这个乡宦是谁?请简述他遭逢不幸而出家的故事。(第一回)
甄士隐。他在元宵夜看社火花灯时走失了女儿英莲,不久葫芦庙着火又把他家烧成一片瓦砾,他只好暂且到田庄上去安身,不料偏逢灾荒,只得折卖了田庄投奔岳父,却又遭岳父的白眼。一日,甄土隐听到了一疯跛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3、癞头和尚看见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曾念了四句词道:“惯养娇生笑你痴,凌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此诗后两句在文中所指何事?(第一回)
指的是在元宵佳节时霍启抱着英莲出去赏灯,将英莲丢失,在甄士隐夫妇为女儿走失悲痛欲绝之时,祸不单行,葫芦庙失火,祸及甄家,将甄家烧成一片瓦砾,所以说在元宵之后,甄家便家破人亡,烟消火灭了。
4、“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暗指何人何事? 请简述。(第一回)
贾雨村在甄士隐家看见娇杏回头看了他两次,贾雨村以为她对自己有意,在贾雨村升为知府后,便娶娇杏为妾,不久贾雨村正室死去,娇杏便被扶正,并为贾雨村生下了一个儿子,从此便成为人上人。
5、宝玉得名和抓周(第二回)
王夫人生了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便取名叫宝玉;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谁知宝玉却抓了些脂粉钗
环。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之徒。于是便不大喜欢宝玉了。
杨澜事件6、贾雨村夤缘复旧职(第2、3、4回)
①贾雨村因贪酷和恃才侮上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黛玉读书。②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托林
向岳家荣国府求助。③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④林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⑤贾雨村与荣国府联宗,并得林如海内兄贾政帮忙,补授应天府。
7、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第三回)
黛玉的母亲死后,外祖母贾母怕她无人照顾,便接她到贾府。黛玉见贾府气派森严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先拜见了贾母、邢王两位舅妈、贾氏三妹、凤等人后,又去拜见两位舅舅,没有见着。最后回到贾母处与宝玉相见。
8、宝黛初会(第三回)
黛玉母亲因病去世,贾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她接到贾府,宝黛初见便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林黛玉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何以眼熟至此”,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宝玉又问黛玉读书、姓名、表字、是否佩玉等情况,闻知黛玉没有玉,便一时气恼,把玉摔在地上,引得大家慌乱不已。
9、凤出场(第三回)
林黛玉初进贾府正和贾母叙谈时,王熙凤放诞无礼高呼来迟先声夺人,然后在一媳妇、丫鬟的围拥下盛装进屋。见面就拉着黛玉的手赞其标致,不像贾母的外孙女,像是贾母的嫡亲孙女儿,又为黛玉
幼年丧母伤心拭泪,等到贾母责备时,她又转悲为喜,一面安顿黛玉,一面向丫环仆妇下命令。并对王夫人说给黛玉裁衣裳的缎子早已预备好。
10、宝黛初会\宝玉摔玉(第三回)秦海璐 李厚霖
黛玉母亲病逝,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宝黛初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一见如故。宝玉又问黛玉读书、姓名、表字、是否佩玉等情况,闻知黛玉无玉,他便摔玉于地,此举惊坏了黛玉。后经贾母哄骗说黛玉本有玉,却被姑妈带去才了事。
11、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第四回)
薛蟠与冯渊争买英莲,冯渊被打死。冯家告到官府,雨村听门子之计,
徇情枉法,胡乱审了此案,最后薛蟠夺走英莲,又逍遥法外。贾雨村为讨好贾政,将此事通报于他,又恐门子泄此机密,借口发配了他。
12、宝玉游太虚幻境(第五回)
宝玉随贾母等人到宁府赏梅,在秦可卿房里午睡时,梦中随警幻仙姑进入太虚幻境,至一宫殿,见各司所藏乃“普天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再三央求,乃获准入“薄命司”,见有“金陵十二钗正册”,
为人物绘画册页,并有判词12首。宝玉饮了“千红一窟”茶、“万艳同悲”酒,看了“红楼梦”原稿,聆听了“红楼梦”曲,后来与可卿携手游玩时忽遇迷津,宝玉受到惊吓,方从梦中醒来。
13、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是谁的判词?其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概括了她的什么命运? (第五回)
这段判词写的是王熙凤。其中的“一从”是指王熙凤在贾府顺从最高统治者贾母;“二令”是她在贾府可以发号施令;“三人木”的“人木”合成一个“休”字,是指她最终要被休弃的。王熙风的娘家在金陵,被休后的她只有哭着回去,下场悲哀。
14、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的性命”,这是王熙凤判词中的一句。请简述能体现这句判词的一则故事。(第五回)
王熙凤在宁国府主持秦可卿丧事时,为贪人钱财,显示自已的权势本事,买通官府,通过长安节度使的关系,拆散了张金哥与赵公子的婚姻,受贿三千两银子,害得张金哥、赵公子双双殉情而死。贾府被抄之时,这件事也东窗事发,成了王熙凤的一大罪状。
15、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姓名。(第五回)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和秦可
16、“我们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刘姥姥的这段话是对谁说的?为何说这话?请简叙事情的经过。(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京官后代王狗儿沦落乡间务农,祖上曾与王夫人、凤的娘家联宗。因一年冬天家计艰难,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求助。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见到王熙凤,凤说家事的难处,刘姥姥以为告助
无望,可凤还是给了20两银子,于是刘姥姥高兴地对凤说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番话,凤又赏她一吊钱,刘姥姥千恩万谢地回家去了。
17、莺儿的一句话兆出“金玉良缘”之说,简述此事。(第八回)
宝钗生病,宝玉前去看望。宝钗要看宝玉之玉,只见正面写着“通灵宝玉”,下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莺儿听了便说这两句和宝钗金锁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看宝钗的项圈上果然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癞头和尚曾说,有金的要配有玉的,成为宝玉宝钗金玉良姻之说的婚姻预言。)
秋瓷炫于晓光婚礼
18、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八回)
宝钗生病,宝玉来看望。黛玉也来看望,看见宝玉独自一人来到,黛玉便吃醋了,笑道自己来得不巧了。后来宝玉要喝冷酒,却被宝钗劝住,黛玉看着更不是滋味,刚巧雪雁送来手炉,黛玉就借机奚落宝玉听宝钗的话如听圣旨一般,情不自禁地表露出微微的妒忌。
19、毒设相思局(第十二回)
贾瑞对凤起了淫心,凤先约他晚上在西边穿堂见面,并命人关上东西门,贾瑞吹了一夜的穿堂风。回家又遭祖父贾代儒责罚,打了一顿,不许吃饭。贾瑞邪心未改,凤又约他到自己房后小过道里的空房子,却派贾蓉、贾蔷去捉弄他,逼他写下欠银字据,又浇了他一身一头的尿粪。贾瑞回去后就病倒了,因不听跛道人之言,正照风月宝鉴,一命呜呼。
20、协理宁国府(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后,宁国府大办丧事。由于贾珍之妻尤氏犯病,不能料事,宝玉向贾珍推荐凤。凤协理宁国府后,凭借敏锐干练,很快看出宁国府的诸种弊端,马上有针对性地一一加以整治.杀伐决断,令行禁止。此后,众人兢兢业业,不敢偷懒。
21、“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以上是王
熙凤答应净虚老尼的话,请简述她所答应之事的来龙去脉。(第十五回)
凤为秦可卿送葬铁槛寺,住宿在馒头庵。老尼净虚告诉她:长安府
如何卸载360杀毒太爷的小舅子看中张财主的女儿金哥,但金哥已许配给守备的儿子,两家相争,打起了官司。老尼姑求她摆平这件事。凤要了三千两银子,派手下假托贾琏名义,叫人写了一封信请长安节度使摆平此事,最终迫使一对青年男女自尽。(贾府被抄之时,这件事也东窗事发,成了王熙凤的一大罪状)
22、元春省亲(第十八回)
元春被封为贤德妃,皇帝恩准她元宵节回贾府省亲。为迎接元妃省亲,贾家大肆铺张建造豪华的大观园。元宵节之日元妃归省,将大观园各处分别赐名,筵宴上还题了匾额,又命宝玉和众妹做诗助兴,之后再通宵听了几出戏,府中上至贾母下至丫环仆妇都得到赏赐,最后归省时辰到,元妃只得与亲人洒泪而别。
23、花袭人良宵花解语(花袭人“约法三章”)(第十九回)
袭人见宝玉生性恣情,不务正业(指走读书士进的路),便以家里要为她赎身之事试探宝玉。见宝玉对她恋恋不舍,便趁机加以劝谏,为宝玉定下三个条件:一不许再说身化轻烟的话。二不许讽刺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在贾政和他人面前好歹装着爱读书。三不许吃别人嘴上的胭脂。宝玉一一答应。
24、且说宝玉正和宝钗玩笑,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宝玉听了,抬身就走。宝钗笑道:“等着。咱们两个一齐走,瞧瞧他去。”说着下了炕,同宝玉一齐来至贾母身边。只见史湘云大笑大说的,”见他两个来,忙问好厮见。紧接着发生了什么事?(第二十回)
宝玉听说史湘云来了,忙从薛家赶回贾母处。正值黛玉在旁,因得知宝玉从宝钗家来,便赌气回屋,宝玉忙跟来劝慰,又被宝钗叫去见湘云。黛玉越发气闷流泪。宝玉回来后以“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温言劝慰,让黛玉明白了他们青梅竹马的感情与众不同,黛玉转怒为喜,并拿湘云说话咬舌的毛病逗乐取笑。
25、“听曲文宝玉悟禅机”的来龙去脉(贾宝玉得罪两佳人)(第二十回)
宝钗过生日,点戏时念《寄生草》给宝玉听。凤说唱戏的小旦龄官像一个人,湘云心直口快说像黛玉。宝玉怕湘云、黛玉生隙,向湘云使眼。不想调和不成,反落了两头不讨好。回思无趣,自言“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