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导读
【学习目标】:
文章为什么放弃姚笛2、明晰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3、欣赏戏剧中的诗化艺术。
【学习过程】:
一、理清——作者所写
(一)作者介绍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二)戏剧基本知识介绍
“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过长的戏,可写成多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多本戏剧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古代杂剧中实为罕见。
所谓的“折”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幕”,“楔子”是指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所加上的一小段独立的戏。
杂剧的角主要分“末”、“旦”两类。末,又分正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等;旦,又分正旦、贴旦、外旦、老旦、花旦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净(俗称“花脸”)、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邦老(盗匪)、洁郎(和尚)等。
除此之外,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科介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
(三)作品介绍
元杂剧《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最早的来源是唐代元稹所著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不过它是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它和《董西厢》在情节上相差无几,但在每个方面都进一步加工、发展和提高,使戏剧冲突更加激烈,人物性格也更为鲜明,特别在心理描写上,细致、精确,引人入胜。《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西厢记》在当时被称为"杂剧之冠"。
(四)情节梗概七月的风八月的雨说说
《西厢记》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崔相国之女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第一本是“张君瑞闹道场”。写崔莺莺与张君瑞二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张君瑞借口读书住于寺中,伺机向莺莺表达爱意。
第二本是“崔莺莺夜听琴”,写崔莺莺与张君瑞二人的爱情发展以及与老夫人之间构成的矛盾冲突,孙飞虎围夺莺莺,老夫人以许莺莺为妻求退兵之策,张君瑞请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事后赖婚反悔。
第三本是“张君瑞害相思”,张君瑞因老夫人赖婚而抑郁相思成病,红娘从中撮合二人相约幽会。
第四本是“草桥店梦莺莺”,崔莺莺与张君瑞二人私下成亲,老夫人发觉拷问红娘,红娘以正义和智慧,
迫使老夫人允婚,老夫人逼迫张君瑞赴考,张君瑞分离后在草桥店夜思莺莺。
第五本是“张君瑞庆团圆”,张君瑞中状元做官后,揭穿郑恒骗婚的谎言,莺莺与张君瑞有情人终成眷属。
小别离的演员(五)主要人物
崔莺莺:美丽多情,专一纯粹,在遇到张生之后,并不介意张生的身份和家境,而选择和张生相爱,是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子。但与此同时,她生活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受到严厉的管束,面对父亲生前将她许配给郑尚书儿子郑恒的事情,她选择顺从。这又表现出她的软弱性、动摇性,同样面对张生的表白,也不敢积极正面回应。
张君瑞(张生):在追求爱情过程中,他执着专一而有些书呆子气,从开始遇到莺莺就十分倾慕,中间遭到老夫人的赖婚,逼迫自己前去科考,中间一直未曾放弃对莺莺的爱慕。到后来科考中了状元,始终未曾舍弃莺莺。张生身上对爱情的志诚之心近乎痴傻,加上他生性倜傥,满腹才学,说话有时过于直白,也就构成一个具有浓厚喜剧彩的人物。
红娘:机智泼辣,侠肝义胆。红娘在里面堪称一个精典角。虽只为一个侍女,但是在莺莺与张生的爱情之中,她一直起着牵桥搭线的作用,一步步鼓励和帮助莺莺去追求自己的爱情,让张生和莺莺走到一起,即使面对老夫人的拷问,也面不改,用智慧帮助一对有情人得到了老夫人的同意。
刘晓庆资料老夫人:虚伪、奸诈而脆弱。老夫人是封建家长的典型代表,在行动和精神上都严格地约束着莺莺。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时,她以退兵者可娶莺莺为许诺;可张生退兵之后,她就反悔了,让崔、张以兄妹相称,理由是“相国家规”不招白衣秀士。“慈母”面目的底下,是冷冰冷的家族利益。她其实又很脆弱,面对红娘的反面质问,又不得不同意了崔、张的婚事。
二、读懂——作者所思
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西厢记》作为一部古典戏剧,自然有着不可回避的矛盾冲突。我们概括起来有两大类。
一类是封建社会与新思想的冲突。封建社会因为受社会体制与社会道德的约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禁锢最严重的时代,旧礼教与新思想的矛盾自然一触即发。
一类是人物性格的冲突。由于主要人物存在性格上的差异,所以在整个戏剧中也就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冲突。
三、欣赏——作者所做
(一)创新的结构设计
体制上有突破。它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多本戏剧连演戏;并且打破了元剧一人主唱的通例,在若干折戏里采用了旦、末轮唱的方式。这种突破与创新,对安排剧情、刻画人物,都起了很好作用。
(二)美化的人物塑造
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主要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塑造人物,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更加巧妙合理地结合,使人物性格鲜明,丰富形象。
(三)诗意的艺术修饰
诗意化的语言在中国古典戏剧里是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而《西厢记》的语言历来受到推崇。戏剧的唱词既是抒发人物情感、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又是创造环境的重要工具。张生、莺莺的唱词,把唐诗、宋词的佳句日常生活口语熔为一炉,点化成优美靓丽的诗剧语言,既有诗词含蓄深远的意境,又有生活口语的明快流畅。特别是“长亭送别”,诗情画意,楚楚有致。
《西厢记》导读
课后作业
一、填空题:
1.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所创作的,描写了唐贞元间张生与崔莺莺在
相遇且相爱的故事,被誉为“天下夺魁”。
2.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体。所谓元曲,实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一是。
3、元杂剧四大著名悲剧是,关汉卿的,马致远的,白朴的,和纪君祥的。
4.《西厢记》描写了三个重要的角是书生、崔相国之女和其丫鬟。
5、《西厢记》的原名是。
6、《西厢记》的主题是。
云电视报价二、简答题。
1、《长亭送别》中的[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描写了怎样的环境?有何作用?
2、简述王实甫《西厢记》对传统杂剧体制的突破。
3、简要分析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特点。
4、王实甫《西厢记》对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作了哪些发展?
名著导读——《西厢记》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王实甫《西厢记》普救寺
2、散曲杂剧
3、《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4、张君瑞莺莺红娘
5、《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6、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二、简答题。
简答题1:
何政军电视剧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通过蓝天的白云、满地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与凄紧的西风组成黯然销魂的凄美画面,并以离人的眼泪使萧瑟的秋景蒙上忧伤的彩。
作用: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和即将分别的无限感伤的心境。
简答题2:
(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折的长篇巨制来叙写崔、张的恋爱故事,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在第—本的第五折,第四本的第四折等若干折里,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3)这种体制上的突破和创新,不仅能以比较完善的戏剧形式安排剧情,使戏剧冲突波浪迭起、丰富曲折,也便于更细致、更全面塑造人物形象。
简答题3: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特点主要是雅俗相济,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又有诗情画意的文学意味。“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文学语言,“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是白话口语,雅俗相济,雅俗共赏。
简答题4:
(1)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它由讲唱文学改编成杂剧的。
(2)《王西厢》继承了《董西厢》的优秀艺术传统,在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又进行了成功的改造和创新。使情节发展更合理,人物性格更丰满,反封建的主题更鲜明突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