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课后练习
班级        李连杰身价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骢(cōng)    萋迷(qī)      脱布衫(shān)      恓恓惶惶(qī)
B. 弃掷(zhì)      谂知(shěn)    小梁州(liáng)      淡烟暮霭(ǎi)
C. 玉醅(péi)      罗帏(wěi)    满庭芳(fāng)      杯盘狼藉(jí)
D. 蹙眉(cù)      揾做(wěn)    上小楼(lóu)        蜗角虚名(wō)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百度明星控
A.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B. 暖溶溶的玉醅,白冷冷似水
C. 伯劳东去雁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D. 昨霄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
3.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  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
B.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路程节饮食(赶)
地震等级划分C. 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 一一气长吁气(交替)  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也和着)
4. 对【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 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 “晓来”两句,使客观景带上了浓重的主观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 “染”“醉”二字,不仅把外界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5. 对【耍孩儿】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 “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 “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6. 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夕阳”一句,看似容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 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 “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顺丰单号查询
D. “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二、简答题
7. 阅读【滚绣球】【朝天子】【四边静】【耍孩儿】,按要求选取原句。
(1)从【四边静】中选出与【滚绣球】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一句相呼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            ______
(2)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四边静】中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
(3)从【耍孩儿】中选出与【滚绣球】“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
减了玉肌”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耍孩儿】中用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按要求填空。
(1)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_____________的传奇小说_______________,但其中的张生是负情薄幸的风流才子,莺莺是个甘遭遗弃、逆来顺受的千金小。直到金代,_________的诸宫调《西厢记》才对故事情节作了较大的改动,变悲剧为喜剧,____    __          ___的主题始得确立。
(2)“碧云天,黄花地”化用_______________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案齐眉”是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_的典故。
(4)“蜗角虚名”的典故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司马青衫”出自___________的诗《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两
句。 春节的祝福语大全
(6)“伯劳东去燕西飞”出于乐府诗关于汶川地震的作文_____  _______中的“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