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校本,务为新奇,多作倒语,文乖字逆,几类欧阳公所讥石公操作字之怪,殊失韩公立言本意,今悉正之,不敢从也。”在我们看来,两种表达的优劣姑且可以不论,问题的关键在于,韩文中是否有着这样字法和句法,“韩公立言本意”究竟如何。以我们对韩文的理解,这恐怕正是韩愈的特之一。
以上我们对《考异》的作法进行了大致的评述,我们想对《考异》的成绩和失误进行一些总结,也想对方、朱二校的去取进行一些微观的对照,以体现出其各自的特点;但同时,我们更想揭示出朱校最终被接受的社会文化原因,从中管窥到社会文化运动之大势,揭示出校勘学表层之下的深层力量。在我们看来,朱熹对韩集原貌是不够忠实的,但也许是这种改造促进了韩文在更大范围内的被接受,其对于韩愈,真正是功过参半了。
《西厢记》七个英译本的传播与比较
------《西厢记》英译本研究之一
郭晶萍
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11116
一、前言世界强国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无所不工”、“天下夺魁”,是我国古典戏曲遗产中的一颗光芒熠熠的艺术明珠,以其深邃的思想道德力量和精湛的艺术魅力风靡文坛、笑傲剧坛七百年。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西厢记》先后七次被中外翻译家译成英语,逐渐以文学和戏剧的形式走出国门,向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戏剧的特殊魅力。
安德烈.勒菲弗尔是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改写”(rewriting),泛指对文学原作进行翻译、改写、编选、批评和编辑等各种加工和调整过程。他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受到两方面的限制:意识形态(ideology)和诗学形态(poetology)。意识形态主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来限制和引导改写者的创作,而诗学形态则是改写者进行创作时所处的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
本文追溯了七个译本的出版情况,从书中的前言、导言、引言、序言等中查译者的翻译策略,对译者的背景作以介绍,并对译本的翻译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西厢记》七个英译本的传播。
黄景瑜的个人资料简介二、《西厢记》七个英译本
1、熊式一翻译的《西厢记》英文名为Th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于1935年由伦敦Methuen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本《西厢记》的英译本。Gordon Bottomley戈尔登.博顿利在其序言中,指出欧洲戏剧界多年来也想了解中国的戏剧,称赞了熊式一翻译并导演的《王宝川》一剧在伦敦
空前上演的情况,并说正如熊式一所述,《西厢记》比《王宝川》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更高的经典地位。Gordon Bottomley认为熊式一对《西厢记》原文有着准确逼真的理解,他的译
文措辞清晰简洁。从戈尔登.博顿利的序言可以看出熊式一的译本顺应了当时西方的意识形态。
在该书的导言部分,熊式一说明了自己翻译《西厢记》的目的:虽然《王宝川》正在伦敦热演,熊式一认为经理们选择剧本的标准就是商业性而非艺术性,但是《西厢记》才是真正具有艺术性的戏剧。熊式一还谈到自己翻译时的版本选择:即宾白部分依据金圣叹版本,曲词部分根据明刊本。熊式一认为自己翻译策略是:曲词是逐字逐行直译的,由于押韵有时会引起对原文意义的改变,熊氏译本更注重准确性,他认为把好书翻译错甚至比写出劣质书更是一种罪恶。熊式一译本是五本二十折的全译本,共269页,并附有20幅精美插图,此外熊式一还把《莺莺传》的英译作为附录。值得一提的是,在全书的导言之前,熊式一写到,未经译者及出版社同意,任何人不得表演此剧,还告知读者,译者手中还有更适合表演目的的较短的译本,表演时间大概两个小时一刻钟。从形式看,该译本没有押韵。导言部分体现了诗学形态对熊式一的影响,以及他将中国文化完整地再现给西方观众和读者的用心。
熊式一先生(1902—1991)是江西南昌人,在20年代从北京高等师范英文科毕业后,熊式一先生便开始了写作和翻译生涯,在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小说剧作,并翻译了大量英国名著,如
《萧伯纳全集》、《巴蕾全集》,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巴里的《彼里·潘》和《可敬佩的克莱敦》等,被徐志摩称之为中国研究英国戏剧第一人。熊式一于1932年底只身西渡英伦留学,在英国他热衷于弘扬古老中华文化,用英文改写了雅俗共赏的舞台剧《王宝川》,并亲自导演,在伦敦演出,连演三年九百场,盛况空前。后来《王宝川》在美国上演,成为在百老汇上演的第一场中国戏。他曾执教于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和美国夏威夷大学,上世纪50年代初应林语堂先生邀请赴新加坡南洋大学主持文学院,后来又在香港创办清华书院。他桃李满天下,许多优秀学生在世界各地一流学府任中教席。现任牛津大学教授、《红楼梦》的英文译者大卫·霍克斯就是他的得意门生。熊式一所译《西厢记》后来成为英美各大学中文系与亚洲研究所的教材。哥伦比亚大学更向联合国文教基金会申请经费,把它印行成大学丛书。熊式一所译《西厢记》受到学界高度评价,肖伯纳说:“我爱《西厢记》远胜于《王宝川》。《王宝川》不过是旧式传奇剧罢了,《西厢记》则和英国古代最佳舞台诗剧并驾齐驱,而且只有中国13世纪才能产生。”《王宝川》
2、《西厢记》的第二本英译本是美国汉学家哈特Henry H.Hart于1936 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出版的The West Chamber, a medieval dream。该译本共15折,即到长亭送别截止。Edward Thomas Williams在为其所做的序言中认为:戏剧是可以和唐诗、宋词媲美的文学形式。而Hart所选译的《西厢记》则是中国最流行的戏剧,该剧在700年后的20世纪初,仍能准确地反应中国的社会生活,并称“年轻和浪漫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都是不可分离的”。同时,写于十三世纪的《西厢记》所表现的中国的国情与700年后的二十世纪在许多方面还是相同的。
在前言中,Hart谈及翻译《西厢记》的目的之一是,关于中国戏剧及技巧的书已经问世,但还没有译本出版。可能是由于当时信息的闭塞,Hart对前一年在伦敦出版的熊式一所译的《西厢记》并不知情,Hart称自己的译本是《西厢记》的第一个英译本,并详细介绍了此前《西厢记》在欧洲的传播,即1872-1880出版Julien的法译本和1926年Vincenz Hundhausen的德译本,以及这两个译本所依据的原文版本。Hart顺应了当时《西厢记》的研究成果,即1931年上海出版金圣叹的版本,只译出了15折。Hart的译本是针对普通读者的,因而没有脚注,只有尾注。在
具体翻译方面,Hart承认在原文有的粗俗、晦涩或深奥和重复的地方,自己有漏译的情况。在正式的译文前,书中还有Hart所写的长达25页的导言,包括戏剧史、中国戏剧理论、戏剧形式、剧院与观众以及中国舞台传统六个部分。书的后面还附有14页的注释。该译本和熊式一的译本一样,都不是韵译。
Hart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著有A Chinese Market《中国市场》,The Hundred Name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Poetry with Illustrative Translations《百家姓》、Seven Hundred Chinese Proverbs《中国谚语七百条》、A garden of peonies《牡丹园》、Venetian adventurer, being an account of life and times and of the book of Marco Polo.《威尼斯的冒险家》,对将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尤其是诗歌介绍到西方做出了重大贡献。
3、《西厢记》的第三个英译本The West Chamber,是197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Henry W.Wells翻译的,载于Four Classical Asian Plays一书中,根据金圣叹本翻译了到《长亭送别》的十五折。书中有Daniel S.P.Yang所著的长达8页的导言。导言较为详细地讲述一些元曲的知识,《西厢记》的成书的过程及主要人物介绍,并称《西厢记》在情节、人物性格以及诗词上都堪称杰作,认为通过王实甫天才的塑造,张生和莺莺成为才子佳人的代表,在中国的小说和戏剧中广为传送,而红娘的塑造则是作者最成功的之处。导言中不仅提到了Julien的法译本和Vincenz Hundhausen的德译本,还介绍了1935年的熊式一译本和1936年的Hart译本,并称这两个英译本的曲词都没有押韵,而作为《西厢记》第三本英译本的Henry W.Wells译本则是押韵的。Daniel S.P.Yang认为,评价元剧的标准更多的是优美押韵的元曲,而不是情节和宾白,而元曲也和唐诗、宋词共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三种主要类型。在众多译者翻译元曲时,忽略了元曲的音乐性和韵律就像表演歌剧时只念剧本不配乐一样,而Henry W.Wells的译本在这方面则是独特、可行、值得称赞的。Daniel S.P.Yang希望Henry W.Wells的新译本不仅能再次引起西方读者对其文本的兴趣,而且这部杰出的中国古典戏剧能经常搬上西方舞台。
该书译文后还附有对John H.J.Hu的专访。John H.J.Hu从舞台表演的角度,从脚本的改编、人物性格的刻画、演出服装、舞台设置、演员的表演、音乐等六个方面对《西厢记》的演出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印象派作品经笔者考察,Henry W.Wells比较通俗易懂,在形式上,用不同的字体来分别表示原文的唱词和说白,
让人一目了然。说白部分的翻译倾向于口语化,语句比较简短;唱词部分则多以四句为一段,押abcb韵,有时以六句为一段,押abcbdd韵,译本的分段不以原文为准,而是根据意思和需要进行调整和改编,充分满足了译本的韵律美。由此可见,该译本的目的是表演性质的。
该书译者Henry W.Wells(1895-1978)精通戏剧和诗歌,对亚洲的戏剧尤其感兴趣,著作等身,有Ancient poetry from China, Japan & India, rendered into English verse《古代中国、日本和印度的诗歌英译》,World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of Human Experience《世界文学》,The classical drama of India: studies in its values for the literature and theatre of the world《古代印度戏剧对世界文学和剧院的影响》,The American way of poetry《美国诗歌》, New poets from old: a study in literary genetics《新诗人的文学继承》,Three centuries of drama《三世纪戏剧》,Traditional Chinese Humor: A Study in Art and Literature《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的幽默》等。
初中英语作文写作技巧4、《西厢记》的第四个英译本是1973年,由香港海纳曼教育书局出版的,译者为T.C.Lai (赖恬昌)与Ed Gamarekian,标题为Th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译者全译了所有内容。该书有林语堂做的前言。在前言中林语堂介绍了《西厢记》的前身《莺莺传》的情节。林语堂还说:“该译本保留了原剧的语调、氛围、结构以及诗意。因此,会给读者以读原著的感受,尽管该译本是改编本而不是完全对应的翻译。”在序言中,两位译者称《西厢记》是过去1200年中国最受欢迎的爱情故事,并讲述了王实甫《西厢记》的与《莺莺传》及董解元《西厢记》的流变,以及人物的介绍。还谈到了自
己的翻译手法:“我们的译本不是句句对应的,目的是用来阅读的,而不是为了表演”。他们还谈到了一些具体的处理,如浓缩了人物的独白,缩减了重复的宾白,对类似“云雨”的性委婉语的翻译手法以及适当地采用了脚注等。译者希望激起读者对孔孟之道的兴趣,并了解中国的文化、哲学、传统,包括家庭关系,科举制度,裹脚习俗。笔者认为,出现在1970年代的香港的该译本,更多的是改编本和通俗本,对原文的每一折按照场景以时间、地点或时间命名,改变了中国戏剧缺乏舞台指示,而是在台词中表现场景的变化缺点,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确切地说,该译本并不是翻译,而是改写和简化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对话,语言通俗流畅,对弘扬中国的文化起到了介绍的作用。
译者之一的赖恬昌是前清太史赖际熙之子,是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著作等身,是香港大学英文系导师及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主任,学海书楼主席。著作包括《中国对联》、《印章艺术》、《书法艺术》、《食谈》、《国画》、《中国书法》、《中国篆刻》、《赖恬昌书画选》等多种,而更多的是以英文方式撰写,介绍和翻译中国文化艺术,包括成语、书法、绘画、对联等。而在诗词的翻译方面,他并不拘于译者的身份,主要从接受能力、欣赏能力入手,不拘于原著,深入浅出,为中国文化的域外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一位译者Ed Gamarekian的资料不详,在该译本是首页有个简单的介绍。Ed Gamarekian是美国人,是位作家、记者,曾在香港生活过几年。
5、《西厢记》的第五个英译本,译者为英国汉学家Dolby William(杜威廉),出版于1984年,译文标题为West Wing,译者全译了所有内容,英国爱丁堡苏格兰出版公司(Cale-donian Publishing Com
pany)出版单行译本,2002年再版,2008年的改编版由Carreg Publishers出版。在国家图书馆未查阅到原书的情况下,笔者经多方寻与译者本人杜威廉博士联系上,并获得签名赠书,如获至宝。这本2008年改编版的West Wing的封面印有“中国最著名的戏剧”字样。在前言中,杜威廉博士谈到《西厢记》与《莺莺传》以及《董西厢》的传承关系,还说:“这是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而当时社会对于自由婚姻的反对是更加严格的。而且,在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两人在精神层面的爱情之外,不可分离的,其身体层面的爱也表现的坦率直白,令人震惊又不失含蓄。”前言中还提到了其他人物,如“活力四射的红娘”、“粗野的被抛弃的求婚者”郑恒,“严厉的老母亲”、“和蔼的老和尚”、“勇猛的和尚”慧明等。该译本根据明刊本翻译,共5本20折。全书共569个注释,对原文出现的文化背景、戏剧知识、人物、历史、词语等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反映出译者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广博知识和浓厚兴趣,正如杜威廉博士在给笔者的回信中说,“我是为自己翻译的”。因而该译本是典型的学院派译本。
杜威廉博士从事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四十余年,著有《中国戏剧史》,在20世纪的西方中国古典戏曲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被中国学者称为“欧洲汉学传统的继承人”,“是英国唯一的一流的中剧研究专家”。 杜威廉博士著作等身,著作有《关汉卿》、《中国历代诗选》、《中国短篇小说》、《唐诗三百首》、《早期散曲史》、《论语》、《王实甫》、《西厢记诸宫调》、《老子》、《京剧》、《诗经》、《谜语》、《歇后语》等。电压力锅使用
6、《西厢记》的第六个英译本是译者为美国汉学家Stephen H. West和Wilt L. Idema,出版于1991年,
译文标题为The Moon and the Zither: Wang Shifu's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月与琴:西厢记》,于1995年再版更名为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译者全译了所有内容,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附有两位译者撰写的内容介绍和研究成果。
加州柏克莱大学Agassiz讲座教授、著名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在为该书撰写的前言中写到,西厢记是关于中国古代典型的才子佳人的浪漫故事,并详细叙述了才子佳人模式。Cyril Birch称赞了两位译者所选的《西厢记》版本是1498年的明刊本,而不是经过金圣叹改编的版本。
肖战咋了5节。
遗忘的儒者及其〈论语解惑〉》。文本与意识形态:《明代的改编和元杂剧》。Chinese Theater, 110
0-1450: a Source Book,《中国戏剧资料,1100年-1450年》,与伊维德(Wilt L.Idema) 伊维德(Wilt L.Idema)原执教于莱顿大学,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方语言与文明系主任,教授的元曲课,研究方向是帝国时代的中国白话文学、女性文学,著作颇丰,有Trauma and Transcendence in Early Qing Literature《清初文学中的创伤与超越》,The Red Brush: 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4(《彤管:中国帝制时代妇女作品选》,A Guide to Chinese Literatur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1997(与汉乐逸[L. Haft]合作:《中国文学导论》,Chinese Vernacular Fiction: the Formative Period, Leiden, 1974(《中国白话小说:形成时期》等。Wilt L.Idema 出生于荷兰的达伦(Dalen),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学,用荷兰语翻译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并获得荷兰文学翻译最高奖,他是荷兰王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研究员马小鹤,于2005年采访了伊维德教授。在被问及在已有数个译本的情况下,翻译《西厢记》的目的时,伊维德教授“译作通常只为一代人服务,然后,新的一代觉得需要新的译本,因为语言改变了。”“以那个时代而论,熊式一做了一件非常出的工作。熊式一是根据金圣叹本的《西厢记》翻译的。实际上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弘治版(1498年)的《西厢记》重印出版,学术界才能比较容易地看到这个本子。(我们就是根据弘治版翻译的。)我们觉得有必要有一个吸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