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学案
贾谊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知识拓展
四个字的名字1.作者朱锁锁是叶槿言女儿吗
贾谊(前200—前168),又称贾生,洛阳(今属河南省)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博士,掌管文献典籍,很受汉文帝的重用。后因其他大臣在文帝面前进
谗言,贾谊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因此被后人称为贾长沙、贾太傅。贾谊的作品主要有《新书》,又名《贾子》,共58篇。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辞赋著名的有《吊屈原赋》《鵩鸟赋》。贾谊的辞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2.创作背景
作者贾谊写这篇文章时,时值汉文帝在位,贾谊担当着西汉政府掌管典籍经学的官职——博士。当时中央重臣周勃、灌婴等人都是武人出身,与贾谊政见不合。
周勃、灌婴等人认为对内要严刑峻法加以管理。而贾谊主张提倡儒学,定礼仪,明法度。《过秦论》中明为论秦之兴亡,实则暗喻汉初时政弊病。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在作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统一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用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很快结束了。
整体感知
移动停机保号
1.预习自测
(1)注音
崤函(xiáo)合从(zònɡ)氓隶(méng)
钩戟(jǐ) 藩篱(fān) 铦(xiān)
碧螺春产地倪良(ní) 遗镞(zú) 行伍(háng)
漂橹(lǔ) 乐毅(yuè) 黔首(qián)
逡巡(qūn) 膏腴(yú) 销锋镝(dí)
蹑足(niè) 谪戍(zhé) 瓮牖(yǒu)
锄耰(yōu) 棘矜(qín) 隳名城(huī)
(2)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②从合缔交。
“从”通“纵”。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敞”,困顿,失败。
④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⑤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⑥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 崛起,兴起。
⑦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2.图文梳理
喝酒后能打新冠疫苗吗课堂任务
任务1:秦国凭借哪些优势在诸侯之中崛起?
【提示】地理优势: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崤山、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秦国安全生存且能够发展经济、军事的地理上的天然屏障(外因)。
秦孝公的深谋远虑与雄才大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此时秦国国力尚不足以与周天子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和天下诸侯相抗衡,力量还不足够强大。所以,只能偷“窥”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天下,但他已经开始觊觎王室,说明他有政治上的野心(内因)。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代以及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变法之一,他开启后代的革除弊政、变法图强的先例,如宋代王安石变法、晚清的戊戌变法等。商鞅变法从四个方面对秦国进行改革:
内→立法度(政治上)——健全法律制度,有章可循;
务耕织(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夯实基础;
修守战之具(军事上)——积极备战,走强兵之路;
外→连横而斗诸侯(外交上)——采取连横策略,让诸侯互相猜忌,发动战争,消耗实力。
所以,商鞅在秦国全方位实行变法,对外采取消耗诸侯实力的战略,秦国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在诸侯之中均占优势,扩大地盘,壮大力量。
结果: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可以看出,秦国从一开始,就使用诈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任务2: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提示】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任务3: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结合“二、知识拓展2.创作背景”来分析。
【提示】①启示:治国安邦,施行仁政。
②费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统治阶级日益崇尚“淫修之俗”,如周勃、灌婴等都是通过镇压叛乱逐渐获得权位的,所以认为对内要严刑峻法加以管理,于是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妻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英之振教”,于是借此文,警示汉文帝吸取泰亡的教训,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
③贾谊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以实现其政治抱负。
文章解读
作为西部边鄙之地的秦国,经七世凡百四十年而得天下,然十五年而亡天下,何兴之久而亡之暴也?这是继秦而立的西汉之初,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大问题。
贾谊《过秦论》三篇以雄骏宏肆、铺张扬厉的气势总结了秦朝速亡的原因。本文是三篇之首,尤其气势充沛、纵横捭阖。开篇以叙代议,梳理了秦孝公至秦始皇的霸业史。分三个阶段:孝公时期、秦惠文王至秦昭襄王时期、始皇时期。
首先强调秦国的地理优势,又用两组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
闫学晶现任丈夫照片之心”表现秦并吞天下的野心。加上商鞅变法,内政外交兼修。三管齐下,地利人和,于是轻取魏国河西之地。
惠文王、昭襄王时期,秦人四面出击,频频得手。与此同时,六国也英才荟萃。贾谊用盛大的铺排展示了诸侯国中星闪耀的宗亲公子、文臣武将,读来咄咄逼人,锐不可当。面对秦的压力,关东诸国的犹疑惊惧,反衬出秦国强大的战斗力、饱满的自信心和对天下的控制力。挥手之间,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与九国的穿插描述如蒙太奇,秦的从容、九国的败落在并行对比中清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