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学的历史故事短的_中国历史⼩故事
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不仅能帮助孩⼦提升作⽂的内涵,还能让他们寻根⽂化,了解中国⽂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年级学的历史故事短的,供⼤家参考。
⼀年级历史故事1queen b
第⼀个皇帝——秦始皇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统⼀了中国。他觉得⾃⼰的功绩⽐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不能再⽤“王”的称号,应该⽤⼀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个皇帝,就⾃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代叫⼆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代⼀代传下去,⼀直传到千世万世。
全国统⼀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的国家呢?
在⼀次朝会上,丞相王绾(⾳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封⼏个王不⾏,请皇上把⼏位皇⼦封到那⾥去。”
秦始皇要⼤⾂议论⼀下,许多⼤⾂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周朝的时候
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样互相残杀,周天⼦也没法禁⽌。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郡县。”
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六个郡,郡下⾯再分县。
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送来的奏章,要看⼀百⼆⼗⼀⽄(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是多么集中了。
在秦始皇统⼀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就不⼀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多不⽅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的距离⼀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在秦始皇统⼀中原之前,列国的⽂字也很不统⼀。就是⼀样的⽂字,也有好⼏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了⽐较⽅便的书法,规定了统⼀的⽂字。这样,各地的⽂化交流也⽅便多了。这叫做“书同⽂”。
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升⽃、⽄两的标准全不⼀样。从那时候起,⼜规定了全国⽤统⼀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
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没想到北⽅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个古⽼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的燕国、赵国衰落,⼀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带⼤⽚⼟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中原以后,就派⼤将蒙恬(⾳tián)带领三⼗万⼤军去抵抗,把河套⼀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四个县。
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征⽤民伕,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的城墙连接起来,⼜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的临洮(今⽢肃岷县)到东⾯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条万⾥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悠久⽂明的象征。
后来,秦始皇⼜派出⼤军五⼗万⼈,平定南⽅,添设了三个郡;第⼆年,蒙恬打败了匈奴,⼜添了⼀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四⼗个郡。
去木虱最简单的方法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在咸阳宫⾥举⾏了⼀个庆祝宴会,许多⼤⾂都赞颂秦始皇统⼀国家的功绩。博⼠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不通的。
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
何炅 马丽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法令统⼀。但是有⼀批读书⼈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会影响朝廷的威信。”
秦始皇采⽤了李斯的主张,⽴刻下了⼀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论的书籍,⼀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
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
第⼆年,有两个⽅⼠(⼀种⽤求神仙、炼仙丹骗钱的⼈)叫做卢⽣、侯⽣,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派⼈去抓他们,他们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为恼⽕,再⼀查,⼜发现咸阳有⼀些儒⽣也⼀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抓来审问。儒⽣经不起拷打,⼜东拉西扯地供出⼀⼤批⼈来。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严重的四百六⼗多个儒⽣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放到边境去。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正在⽕头上,⼤⾂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扶苏认为这样处置儒⽣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这⼀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去和蒙恬⼀起守边疆。
⼀年级历史故事2
博浪沙的铁椎
秦始皇知道,他灭了六国,六国留下来的旧贵族随时都可能起来反对他。他下令把天下⼗⼆万户豪富⼈家⼀律搬到咸阳来住,这样好管住他们;他⼜把天下的兵器统统收集起来,除了给政府军队使⽤以外,都熔化了铸成⼗⼆个⼆⼗四万⽄重的巨⼤铜⼈和⼀批⼤钟(⼀种乐器)。他以为兵器收完了,有⼈想造反也造不成了。
他还常常到各地去巡视,⼀来祭祀名⼭⼤川,要⼤⾂们把颂扬他的话刻在⼭⽯上,好让后代的⼈都知道他的功绩;⼆来显⽰⾃⼰的威武,也叫六国贵族有个怕惧。
公元前218年的春天,他⼜带了⼤队⼈马出去巡视。有⼀天,到了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县),车队正在缓缓前进的时候,突然哗喇喇⼀声响,飞来个⼤铁椎,把秦始皇座车后⾯的副车打得粉碎。
全部车队⼀下⼦都停了下来,武⼠们到处搜查,刺客已经逃⾛了。
秦始皇可真发⽕了,⽴刻下了⼀道命令,在全国进⾏⼀次⼤搜查,⼀定要把那个⾏刺的⼈捉到。⾜⾜搜查了⼗天,没有查到,也只好算了。
这个⾏刺的⼈名叫张良。张良的祖⽗、⽗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韩国被灭的时候,张良还年轻。他变卖了家产离开了⽼家,到外⾯去结交英雄好汉,⼀⼼想替韩国报仇。
后来,他交上⼀个朋友,是个⼤⼒⼠。那个⼤⼒⼠使⽤的⼤铁椎,⾜⾜有⼀百⼆⼗⽄重(相当于现在的
六⼗⽄)。两个⼈商量好,准备在秦始皇出外巡游的时候刺杀他。
他们探听到,秦始皇要经过博浪沙,就预先在那⾥树林隐蔽的地⽅埋伏起来。⼀筹秦始皇的车队经过,⼤⼒⼠就把铁椎砸过去。哪⼉知道这⼀椎砸得不准,只砸了⼀辆副车。
张良失败以后,隐姓埋名,⼀直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总算躲过了秦朝官吏的搜查。他在下邳住了下来,⼀⾯钻研兵法,⼀⾯等候报仇的机会。
张良是怎样开始学兵法的呢?有⼀个离奇的传说。
有⼀次,张良⼀个⼈出去散步,⾛到⼀座⼤桥上,看见⼀个⽼头⼉,穿着⼀件粗布⼤褂,坐在桥头上。他⼀见张良过来,有意⽆意地把脚往后⼀缩,他的⼀只鞋⼦直掉到桥下去了。
⽼头⼉转过头来,很不客⽓地对张良说:“⼩伙⼦,下去把我的鞋⼦捡上来。”
张良很⽣⽓,简直想动⼿揍他⼀顿。可是再⼀看,⼈家毕竟是个⽼头⼉,就勉强忍住了⽓,⾛到桥下,捡起那只鞋⼦,上来递给他。
谁知道那⽼头⼉竟连接也不接,只把脚⼀伸,说:“给我穿上。”
张良想,既然已经把鞋捡上来了,索性好⼈做到底,就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拿鞋⼦给他穿上。
那⽼头⼉这才微微⼀笑,站起来⾛了。
这⼀下真把张良楞住了,⼼想这⽼头⼉可有点怪。他盯着⽼头⼉的背影望着,看⽼头⼉往哪⼉去。
⽼头⼉⾛了⾥把地,⼜返了回来,对张良说:“⼩伙⼦不错呀,我很乐意教导教导你。过五天,天⼀亮,你到桥上再来见我吧。”
张良听他的⼝⽓,知道是个有来历的⼈,赶紧跪下答应。
第五天,张良⼀早起来,就赶到桥上去。谁知道⼀到那边,⽼头⼉已经先到啦!他⽣⽓地对张良说:“你跟⽼⼈家约会,就该早⼀点来,怎么反叫我等你呢?”
张良只好认错。那⽼头⼉说:“去吧,再过五天,早⼀点⼉来。”说完就⾛了。
⼜过了五天,张良⼀听见鸡叫,就跑到⼤桥那边。他还没⾛上桥,就见到那⽼头⼉。
⽼头⼉瞪了张良⼀眼说:“过五天再来吧。”
苏妙玲 陈翔张良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到了第四天半夜,就赶到桥上,静静地等着天亮。
过了⼀会⼉,只见那⽼头⼉⼀步⼀步地迈过来了。他⼀见张良,露出慈祥的笑容说:“这才对了。”说
罢,从袖⾥掏出⼀部书来⽂给张良,说:“回去好好地读,将来就⼤有作为了。”
张良再想问他,⽼头⼉不再多讲,头也不回地就⾛了。
等到天亮,张良趁着晨光,拿出书来⼀看,原来是部相传是周朝初年太公望编的《太公兵法》。
打那时候起,他就刻苦钻研兵法,后来成了⼀个有名的军事家。
⼀年级历史故事3
沙丘的阴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东南⼀带去巡视。随他⼀起去的,有丞相李斯、宦官赵⾼。他的⼩⼉⼦胡亥要求⼀起去。秦始皇平时挺喜欢他⼩⼉⼦,当然答应了。
秦始皇渡过钱塘江,到了会稽郡,再向北到了琅邪(今⼭东胶南县)。从冬季出发,⼀直到夏天才回来。回来的路上,他感到⾝⼦不舒服,在平原津(今⼭东平原县南)病倒了。随从的医官给他看病、进药,都不见效。
到了沙丘(今河北⼴宗县西)的时候,秦始皇病势越来越重。他知道病好不了,吩咐赵⾼说:“快写信给扶苏,叫他赶快回咸阳去。万⼀我好不了,叫他主办丧事。”
信写好了,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出,秦始皇已经咽了⽓。
丞相李斯跟赵⾼商量说:“这⼉离咸阳还很远,不是⼀⼆天能赶到。万⼀皇上去世的消息传了开去,恐怕⾥⾥外外都会发⽣混乱;倒不如暂时保密,不要发丧,赶回咸阳再作道理。”
他们把秦始皇的⼫体安放在车⾥,关上车门,放下窗帷⼦,外⾯什么⼈也看不见。随从的⼈除了胡亥、李斯、赵⾼和五六个内侍外,别的⼤⾂全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车队照常向咸阳进发,每到⼀个地⽅,⽂武百官都照常在车外奏事。
李斯叫赵⾼赶快派⼈把信送出去,叫公⼦扶苏赶回咸阳。赵⾼是胡亥的⼼腹,跟蒙恬⼀家有冤仇。他偷偷地跟胡亥商量,准备假传秦始皇的遗嘱,杀害扶苏,让胡亥继承皇位。胡亥当然求之不得,完全同意。
赵⾼知道要⼲这样的事,⾮跟李斯商量不可,就去李斯说:“现在皇上的遗诏和⽟玺都在胡亥⼿⾥,要决定哪个接替皇位,全凭我们两⼈⼀句话。您看怎么办?”
李斯吃了⼀惊,说:“您怎么说出这种亡国的话来?这可不是我们做⾂⼦该议论的事啊!”
赵⾼说:“您别急。我先问您,您的才能⽐得上蒙恬吗?您的功劳⽐得上蒙恬吗?您跟扶苏的关系⽐得上蒙恬吗?”
李斯楞了⼀会,才说:“我⽐不上他。”
赵⾼说:“要是扶苏做了皇帝,他⼀定拜蒙恬做丞相。到那时候,您只好回⽼家。这是明摆的事⼉。公⼦胡亥⼼眼好,待⼈厚道。要是他做了皇帝,您我就⼀辈⼦受⽤不尽。您好好考虑考虑吧。”
经过赵⾼连哄带吓地说了⼀通,李斯怕让扶苏继承皇位以后,⾃⼰保不住丞相位置,就和赵⾼、胡亥合谋,假造了⼀份诏书给扶苏,说他在外不能⽴功,反⽽怨恨⽗皇;⼜说将军蒙恬和扶苏同谋,都该⾃杀,把兵权交给副将王离。
扶苏接到这封假诏书,哭泣着想⾃杀。蒙恬怀疑这封诏书是伪造的,要扶苏向秦始皇申诉。扶苏是个⽼实⼈,说:
“既然⽗皇要我死,哪⾥还能再申诉?”就这样⾃杀了。
赵⾼和李斯急急忙忙催着⼈马赶路。那时候,正是夏末秋初,天⽓还很炎热,没有多少⽇⼦,⼫体已经腐烂,车⼦⾥散发出⼀阵阵臭味。
赵⾼派⼈去买了⼀⼤批咸鱼,叫⼤⾂们在每辆车上放上⼀筐。车队的周围的咸鱼⽓味,把秦始皇⼫体的臭味掩盖过去了。
他们到了咸阳,才宣布秦始皇死去的消息,举⾏丧葬,并且假传秦始皇的遗诏,由胡亥继承皇位。这就是秦⼆世。
⼆世和赵⾼葬了秦始皇以后,做贼⼼虚,怕篡夺皇位的事泄露出来。赵⾼撺掇胡亥杀害⾃⼰的兄弟和⼤⾂,把⼗⼆个公⼦和⼗个公主都定了死罪,受株连的⼤⾂更是不计其数。过了⼀年,赵⾼⼜⽤诡计唆使⼆世把那个同谋的李斯也逮捕起来杀了。赵⾼⾃⼰当了丞相,独掌⼤权。
⼀年级历史故事4
⼤泽乡起义
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建造长城,发兵三⼗万,征集了民伕⼏⼗万;为了开发南⽅,动员了军民三⼗万。他⼜⽤七⼗万囚犯,动⼯建造⼀座巨⼤豪华的阿房宫(阿房⾳ēApáng)。到了⼆世即位,从各地征调了⼏⼗万囚犯和民伕,⼤规模修造秦始皇的陵墓。这座坟开得很⼤很深,把⼤量的铜熔化了灌下去铸地基,上⾯盖了⽯室、墓道和墓⽳。⼆世⼜叫⼯匠在⼤坟⾥挖成江河湖海的样⼦,灌上了⽔银。然后把秦始皇葬在那⾥。
安葬完了,为了防备将来可能有⼈盗坟,还叫⼯匠在墓⽳⾥装了杀⼈的设备,最后竟残酷地把所有造坟的⼯匠全都埋庄墓道⾥,不让⼀个⼈出来。
⼤坟没完⼯,⼆世和赵⾼⼜继续建造阿房宫。那时候,全中国⼈⼝不过⼆千万,前前后后被征发去筑长城、守岭南、修阿房宫、造⼤坟和别的劳役合起来差不多有⼆三百万⼈,耗费了不知多少⼈⼒财⼒,逼得百姓怨声载道。
公元前209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官派了两个军官,押着九百名民伕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去防守。军官从这批壮丁当中挑了两个个⼉⼤、办事能⼲的⼈当屯长,叫他们管理其他的⼈。这两个⼈⼀个叫陈胜,阳城⼈,是个给⼈当长⼯的;⼀个叫吴⼴,阳夏(今河南太康县)⼈,是个贫苦农民。
陈胜年青时候,就是个有志⽓的⼈。他跟别的长⼯⼀块⼉给地主种⽥,⼼⾥常常想,我年青⼒壮,为什么这样成年累⽉地给别⼈做⽜做马呢,总有⼀天,我也要⼲点⼤事业出来。
有⼀次,他跟伙伴们在⽥边休息,对伙伴们说:“咱们将来富贵了,可别忘了⽼朋友啊!”
⼤伙⼉听了好笑,说:“你给⼈家卖⼒⽓种地,打哪⼉来的富贵?”
陈胜叹⼝⽓,⾃⾔⾃语说:“唉,燕雀怎么会懂得鸿雁的志向呢!”
陈胜和吴⼴本来不相识,后来当了民伕,碰在⼀块⼉,同病相怜,很快就成了朋友。他们只怕误了⽇期,天天急着往北赶路。
到⼤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的时候,正赶上连天⼤⾬,⽔淹了道,没法通⾏。他们只好扎了营,停留下来,准备天⼀放晴再上路。
鱼生的做法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被征发的民伕如果误了期,就要被杀头。⼤伙⼉看看⾬下个不停,急得真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陈胜偷偷跟吴⼴商量:“这⼉离渔阳还有⼏千⾥,怎么也赶不上限期了,难道我们就⽩⽩地去送死吗?”
吴⼴说:“那怎么⾏,咱们开⼩差逃吧。”陈胜说:“开⼩差被抓回来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样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送死强。⽼百姓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听说⼆世是个⼩⼉⼦,本来就挨不到他,该登基的是扶苏,⼤家都同情他;还有,楚国的⼤将项燕,⽴过⼤功,⼤家都知道他是条好汉,现在也不知道是死了还是活着。要是咱们借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楚地的⼈⼀定会来响应我们。”
吴⼴完全赞成陈胜的主张。为了让⼤伙⼉相信他们,他们利⽤当时⼈⼤多迷信⿁神,想出了⼀些计策。他们拿了⼀块⽩绸条,⽤朱砂在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把它塞在⼀条⼈家⽹起来的鱼肚⼦⾥。兵⼠们买了鱼回去,剖开了鱼,发现了这块绸⼦上⾯的字,⼗分惊奇。
到了半夜,吴⼴⼜偷偷地跑到营房附近的⼀座破庙⾥,点起篝⽕,先装作狐狸叫,接着喊道:“⼤楚兴,陈胜王。”全营的兵⼠听了,更是⼜惊⼜害怕。
第⼆天,⼤伙⼉看到陈胜,都在背后点点戳戳地议论着这些奇怪的事,加上陈胜平⽇待⼈和⽓,就更加尊敬陈胜了。
有⼀天,两个军官喝醉了酒。吴⼴故意跑去激怒军官,跟他们说,反正误了期,还是让⼤家散伙回去吧。那军官果然⼤怒,拿起军棍责打吴⼴,还拔出宝剑来威吓他。吴⼴夺过剑来顺⼿斫倒了⼀个军官。陈胜也赶上去,把另⼀个军官杀了。
陈胜把兵⼠们召集起来说:“男⼦汉⼤丈夫不能⽩⽩去送死,死也要死得有个名堂。王侯将相,难道是命⾥注定的吗!”
⼤伙⼉⼀齐⾼喊说:“对呀,我们听您的!”
陈胜叫弟兄们搭个台,做了⼀⾯⼤旗。旗上写了⼀个⽃⼤的“楚”字。⼤伙对天起誓,同⼼协⼒,推翻秦朝。他们公推陈胜、吴⼴为⾸领。九百条好汉⼀下⼦就把⼤泽乡占领了。临近的农民听到这个消息,都拿出粮⾷来慰劳他们,青年们纷纷拿着锄头铁耙到营⾥来投军。⼈多了,没有⼑和旗⼦,他们就砍了许多⽊棒做⼑,削了⽵⼦做旗竿。就这样,陈胜、吴⼴建⽴了历史上第⼀⽀农民起义军。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揭竿⽽起”(揭,⾳jiē,就是举起的意思)。
起义军打下了陈县(今河南淮阳)。陈胜召集陈县⽗⽼商量。⼤家说:“将军替天下百姓报仇,征伐暴虐的秦国。这样⼤的功劳,应该称王。”
陈胜就被拥戴称了王,国号叫做“张楚”。
⼀年级历史故事5
刘邦和项⽻
陈胜、吴⼴发动农民起义以后,各地的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没有多久,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了⼤半个中国。
陈胜派兵遣将分头去接应各地起义,他们节节胜利,占领了⼤批地⽅。但是因为战线长,号令不统⼀,有的地⽅被六国旧贵族占了去。起义不到三个⽉,赵、齐、燕、魏等地⽅都有⼈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为王。
陈胜派出周⽂率领的起义军向西进攻,很快攻进关中(指函⾕关以西地区),逼近秦朝都城咸阳。秦⼆世惊慌失措,赶快派⼤将章邯(⾳hán)把在骊⼭做苦役的囚犯、奴⾪放了出来,编成⼀⽀军队,向起义军反扑。原来的六国贵族各⾃占据⾃⼰的地盘,谁也不去⽀援起义军。周⽂的起义军孤军作战,终于失败。吴⼴在荥阳被部下杀死。起义后的第六个⽉,陈胜在撤退的路上被叛徒杀害了。
陈胜、吴⼴虽然死了,可是由他们点燃起来的反抗秦朝的那把⽕正在到处燃烧。在南⽅的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
声势更⼤。
在会稽郡起兵的是项梁和他的侄⼉项⽻。项梁是楚国⼤将项燕的⼉⼦。楚国被奏国⼤将王翦攻灭的时候,项燕兵败⾃杀。项梁⽼想恢复楚国。他的侄⼉项⽻⾝材魁梧,⼜挺聪明,项梁亲⾃教他念书识字。可是项⽻才学了⼏天,就不愿学下去。项梁⼜教他学剑,项⽻学了⼀阵⼦,也扔下了。
项梁很⽣⽓,可项⽻满不在乎地说:“念书识字有什么⽤处?学会了,不过记记⾃⼰的名字;剑学好了,也只能跟⼏个⼈对杀,没什么了不起。要学,就要学打⼤仗的本领。”
项梁听他的⼝⽓不⼩,就把祖传的兵书拿出来,给他学。项⽻⼀听就懂,可是略略懂得个⼤意,⼜不肯深⼊钻下去了。项梁本是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因为跟⼈结了冤仇,避到会稽郡吴中来。吴中的年青⼈见他能⽂能武,都很佩服他,把他当⽼⼤哥看待。项梁也教他们学兵法,练本领。
这回⼉,他们听到陈胜起义,觉得是个好机会,就杀了会稽郡守,占领了会稽郡。不到⼏天,拉起了⼀⽀⼋千⼈的队伍。因为这⽀队伍⾥⼤都是当地的青年,所以称为“⼦弟兵”。
项梁、项⽻带着⼋千⼦弟兵渡过江,很快打下了⼴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接着⼜渡过淮河,继续进军。⼀路上⼜有各地⽅的起义队伍来投奔项梁,和他们联合起来。
第⼆年,有⼀⽀⼀百多⼈的队伍,由刘邦带领,来投靠项梁。
刘邦本来是沛县(今江苏沛县)⼈,在秦朝统治下,做过⼀名亭长(秦朝⼗⾥是⼀亭,亭长是管理⼗⾥以内的⼩官)。
有⼀次,上司要他押送⼀批民伕到骊⼭去做苦⼯。他们⼀天天赶路,每天总有⼏个民伕开⼩差逃⾛,刘邦要管也管不住。但是这样下去,到了骊⼭也不好交差。
有⼀天,他和民伕们⼀起坐在地上休息。他对⼤家说:“你们到骊⼭去做苦⼯,不是累死也是被打死;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哪年哪⽉才能回乡。我现在把你们放了,你们⾃⼰去活路吧!”
民伕们感激得直流眼泪,说:“那您怎么办呢?”
刘邦说:“反正我也不能回去,逃到哪⼉是哪⼉。”
最后的王当时,就有⼗⼏个民伕情愿跟着他⼀起活路。刘邦同⼗⼏个民伕逃到芒砀(⾳mángAdàng)⼭躲了起来。过了⼏天,聚集了⼀百多⼈。
沛县县⾥的⽂书萧何和监狱官曹参(⾳shēn)知道刘邦是个好汉,很同情他,暗暗地跟他们来往。
赶到陈胜打下了陈县,萧何和沛县城⾥的百姓杀了县官,派⼈到芒砀⼭把刘邦接了回来,请他当沛县的⾸领。⼤家称他沛公。
刘邦在沛县起兵以后,⼜招集了两三千⼈,攻占了⾃⼰的家乡丰乡。
接着他带了⼀部分队伍攻打别的县城,不料留在丰乡的部下叛变。刘邦得到这个消息,要回去攻打丰乡,可是⾃⼰的兵⼒不⾜,只好往别处去借兵。
他到了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正好张良也带着⼀百多⼈想投奔起义军。两⼈遇在⼀起,很谈得来。他们⼀商量,觉得附近的起义队伍中,只有项梁声势最⼤,决定去投奔项梁。
项梁见刘邦也是⼀个⼈才,就拨给他⼈马,帮助他收回丰乡。从此,刘邦、张良都成了项梁的部下。
陈胜、吴⼴等主要起义领袖死了以后,由于各地起义的领导权都落在旧六国贵族⼿⾥,彼此争夺地盘,闹得四分五裂。秦国的⼤将章邯、李由,想趁机会把起义军⼀个个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