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芪资源考察报告
黄芪是我国著名的常用滋补中药,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疗效显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何家劲的老婆是谁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我国黄芪资源分布广泛,品种繁多。蒙古黄芪又称白皮芪(陕西)、混其日(蒙药音译)葛天,膜荚黄芪又称山爆仗(山东)、箭秆花(陕甘宁地区)。均以干燥的根入药,其药材名为黄芪,原名黄耆。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微温,味甘。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能。用于气短心悸、乏力、虚脱、自汗、盗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痈疽难溃及疮口久不愈合。
黄芪中主要含有三萜皂苷、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多糖。正品黄芪(膜荚黄芪及蒙古黄芪)三萜皂苷中以黄芪苷I(也称黄芪甲苷)及Ⅱ为主要成分,特别是黄芪甲苷常用作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黄芪中所含的黄芪苷、黄酮类化合物及黄芪多糖。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疲劳、抗肿瘤、抗病毒、镇静、镇痛等
作用。
1 黄芪植物及药材特征
1.1植物种类和形态特征
黄芪属多年生植物,生长株高可达约40~80cm,主要分布在寒温带的中国西北地区以及蒙古高原南部地区。其茎生多毛,有12到18对小叶。正品药材根一般4年采挖为好,习性耐寒,耐旱,怕热,怕涝。多生长于干旱向阳山坡草地或向阳林缘灌丛间。栽培宜寒凉干燥的气候,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砂质壤土为好。
其中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Var邓超江一燕.mongholicus (Bge.) Hsiao主根长而粗壮,顺直。茎直立,高40~80 cm。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2~18对;小叶片小,宽椭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5~10 mm,宽3~5 mm,两端近圆形,上面无毛,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常比叶长,具花5~20余朵;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至淡黄,长18~20 mm,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二体雄蕊;子房光滑无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先端有短喙,基部有长子房柄,均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叶片也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6~13对,长7~30 mm,宽3~12 mm,先端钝、圆或微凹,有时具小刺尖;托叶长5~15 mm。花通常10范冰冰王学圻~20余朵;花萼被黑或白短毛;花冠黄至淡黄,或有时稍带淡紫红,长约16 mm;子房有柄,被柔毛。荚果长20~欧阳娜娜雀斑妆>陶帅30 mm,宽9~12 mm,被黑或黑白相间的短伏毛。
1.2药材规格及质量性状特征
商品黄芪按产地分卜奎芪、宁南芪,宁古塔芪、正口芪、绵芪、红芪;按加工方法分冲正芪、正炮台芪、副炮台芪、正小枝、副小枝等。按性状又分黑皮芪、白皮芪、红皮芪三种。每种又分1~3等。以根条粗长、独枝无叉、外皮光润、皱纹少、质坚而绵、断面黄白、粉性足,味甜者为佳。黄芪以宁夏南部西海固山区,山西的浑源、繁峙、代县地区,陕西旬邑以及秦岭地区,内蒙古的武川、卓资,乌兰察布盟、鄂伦春旗、锡林郭勒盟、哲里木盟等地产量大、质量佳。红芪以甘肃河西走廊岷县,宕昌等地区质量最佳。
野生黄芪根的顶端常带有较粗的根头,其上有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的地上残茎。栽培者,根头部残茎已切除。根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少数老根的顶端或根的中心偶
成枯朽状而呈黑褐或空洞,习称“胡椒眼”。主根长30~90cm,直径1~3cm,(蒙古黄芪主根略粗短、分枝略多)。表面淡棕黄或淡棕褐,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沟纹,皮孔横向延长、略突起。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横切面皮部约占1/2~2/3,乳白至淡黄白(蒙古黄芪黄白),有多数放射状弯曲的裂隙。木质部淡黄(蒙古黄芪稍深),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形成层淡棕。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另外,多序岩黄芪(红芪) 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也作药用。红芪为野生,根呈圆柱形,大多为直条状,少有分枝,上端略粗,下端渐细,长10-50cm,直径0.6-2cm;表面灰红棕,具纵皱纹及少数支根痕,栓皮易脱落而露出淡黄的皮部及纤维;皮孔横长,浅,黄或暗黄,略突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并显粉性;横切面皮部黄白约占半径1/2~1/3,形成层淡棕,木质部淡黄棕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甜,嚼之有豆腥味、特征可概括为:红芪单根圆柱形,上粗下细红棕;质硬而韧富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气味微甜豆腥味,补气固表、治疽痈。红芪以皮红润、根条均匀、坚实、粉性足者为佳。规格一般按粗细、长短分为三个等级。
1.3 药材外观形态与内在质量的关系
对药材品质的评价,传统乃至现今商业上均以外观性状特征为主要标准。黄芪药材向来以“根条粗长、绵性大、粉性强、甜味足”为品质上乘之标准。先辈们在工期的实践中的经验,古来用之,必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药材性状与其内在品质到底有怎么样的必然联系,近年来颇有争议。黑龙江中医研究院高凤兰等曾对“鸡爪芪”和“鞭杆芪”进行对比分析测试,发现所测定的各项指标(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浸出物、甲醇浸出物等)中,“鸡爪芪”并不比“鞭杆芪”差,而且氨基酸的含量还明显高于“鞭杆芪”。王良信等也做了类似研究,结果与此相同。近几年,上海崇明地区引种的膜荚黄芪,但由于表面纤维性木化比较严重,被认为不能代替黄芪入药。上海中医药大学对其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发现崇明产黄芪总黄酮、总皂苷、总多糖的含量,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均不亚于其他膜荚黄芪。且发现总黄酮的含量分布规律是三等品>二等品>一等品(等级按性状划分),由此可知,外观上的木质化并不一定影响活性成分的含量,且含量与外形粗壮并不呈正比关系。南京药物研究所曹正中等也做了一些工作,将一定量药材湿润后分皮部和木部两部分,分别提取、测试,实验发现,木部中几乎提不到黄芪甲苷,药材中所含甲苷几乎都在皮部中。也就是说,根细小,相对含量也不一定低。上述研究结果用传统经验似乎难以解释,虽然不足以、也不可能完全否定传统经验,但至少能提示仅靠传统外
观经验性判断对药材质量加以评价是不够的,应对药材性状与质量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药材的内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才能切实有效掌握和控制中药材的质量。
2 黄芪属植物的自然分布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野生家种均有。黄芪耐寒,耐旱,怕热,怕涝。多生长于干旱向阳山坡草地或向阳林缘灌丛间。栽培宜寒凉干燥的气候,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砂质壤土为好。从全国范围来看,黄芪主要分布于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甘肃;新疆、西藏、四川、陕西、宁夏、青海、河南、山东、江苏等亦有分布。主产于山西浑源、应县、繁峙、代县、广灵、平顺、娄烦、岢岚、平陆、万荣、朔州市平鲁区;内蒙古库伦、武川、额尔古纳右、莫力达瓦、鄂伦春、牙克石、阿荣旗、阿巴嘎伦、扎兰屯、额尔古纳左、太仆寺、正蓝旗、满洲里、克什克腾、阿鲁科尔沁、锡林浩特、察哈尔右翼中、兴和、固阳、土默特右、达拉特、呼和浩特、赤峰;河北沽源、丰宁、围场、赞皇、崇礼、平山、定州、安国、安平、张北、完县、行唐、赵县、宣化、玉田、迁安、阜平、望都;黑龙江林口、穆棱、宁安、萝北、东宁;吉林和龙、汪清、伊通、东丰、龙井、东
辽、梅河口、柳河、桦甸、敦化、珲春、安图、延吉;辽宁抚顺、新宾、清原;宁夏隆德、泾源、西吉;青海玉树、贵德、门源、兴海;山东青州、文登、寿光、昌乐、淄博。商品中山西浑源、应县产的膜荚黄芪,内蒙古产的蒙古黄芪以条粗直,粉质好味清甜,具浓郁豆香气等优良性状而驰名中外。地方习用品:多序岩黄芪,分布于甘肃、宁夏、四川西部,主产于岷县、西和、正宁、武都等地,主要出口外销,国内也有一定销量;金翼黄芪,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多花黄芪,分布于青海、四川、西藏等地;梭果黄芪,分布于四川西北部。
3 黄芪种质资源研究
3.1 引种栽培研究
随着野生黄芪资源的锐减,野生品转为家种并引种到各地,特别是在黑龙江、山西、内蒙古、河北、宁夏、甘肃等地,引种已具相当规模。如黑龙江的东宁、海林、林口、宁安,山西的浑源、应县、代县、繁峙,内蒙的固阳县,河北的沽源、安国,宁夏的固原,甘肃的陇西等。对四川野生及野生转家种后的膜荚黄芪(两者所处生态条件相仿)进行的细胞学及生药学研究发现,两者在染体核型、根性状和组织构造等方面没有发生变异,均含
有糖类、植物甾醇、生物碱及氨基酸等成分,家种膜荚黄芪中氨基酸总量及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均高于野生膜荚黄芪,两者质量基本一致。安国县10个乡村膜荚黄芪引种栽培品(1年收)黄芪甲苷含量的变异幅度为0.013%~0.3%,平均值为0.199%,超过药典标准(不得少于0.040%)3倍多,是浑源道地药材的2倍。高凤兰等对黑龙江省林口县和萝北县野生与栽培膜荚黄芪的多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均符合国家药典标准,水浸出物、甲醇浸出物、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的含量,栽培黄芪3年根与野生黄芪根无明显差异,达到国家药典标准,可以起收出售入药。金若敏等对栽培黄芪和野生黄芪的药理作用进行比较,表明两者在改善衰老小鼠记忆,提高脑、肝组织SOD活性,降低肝脏MDA含量,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肾MDA含量及血肌酐浓度,提高免疫功能低下小鼠NK细胞活性等方面具有相似的作用。由上可见,黄芪引种驯化后,其在遗传上具有稳定性,在有效成分含量和药理作用上并不逊于野生黄芪。因此,引种栽培黄芪可代替野生黄芪使用,但并不能一概而论。湖南湘西凤凰地区曾引种膜荚黄芪,其根部细瘦、分枝多、豆腥气微弱,各项指标均达不到药典要求,不宜药用。国内市场上多地引种的劣质黄芪并不鲜见。因此不能盲目引种黄芪,引种中要多借鉴成功的经验:①注意掌握黄芪的生物学特性,满足其生长发育各阶段对生态条件的要求。②将同采自恒山地区的蒙古黄芪种子在
地理位置和气象因子方面都存在差异的5个试验点进行栽培,结果由于生态环境的差异,使其在生长动态,根部纵切面结构,不同年龄、不同产地多糖的含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可见,生长环境对中药材的生长和质量有明显影响。因此,应了解黄芪原产地的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与本地域进行比较,或者尽量从生态条件与本地区相近的地区引种。一些生态条件与原产地并不相似的地区,经过人们的努力,也能引种成功,甚至比原产地表现还好,这可能是因为原产地的环境条件,并不一定全是该植物的最适生存条件。此外还要了解植物的分布和分布的历史,生物学特性形成的历史。“我国古代黄芪正品的产地有从甘肃、四川向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过渡的情况。”这对引种黄芪有很大参考价值。③采取农业技术措施,如选地、改变耕作制度、进行锻炼与保护等,变不利因素为可适应因素,充分发挥有利因素的作用,达到引种驯化成功的目的。黄芪作为一种药用植物不同于其他植物,引种中要着重研究引种对其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引种成功的指标一是要不用特殊管理(不是保护地栽培)而能生长良好,开花结实,二是有一定的产量,有效成分不低于药典规定。
3.2 种类资源
除药典规定的2种正品黄芪外,一些地方还采用黄芪属其他种或非黄芪属的种作为黄芪代用品。主要有乌拉特黄芪(Astragalus hoantchy),弯齿黄芪(A.camptodontus),长小苞黄芪(A.balfourianus),秦岭黄芪(A.henryi),天山黄芪(A.lepensis),云南黄芪(A.yunnanensis),长果颈黄芪(A.englerinus),斜茎黄芪(A.adsurgens),东俄洛黄芪(A.tongolensis),金翼黄芪(A.chrysopterus),多花黄芪(A.floridus),单蕊黄芪(A.monadelphus),梭果黄芪(A.ernestii),藏新黄芪(A.tietanus)[4]以及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等。目前,后7种植物都进行了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这些研究对合理开发利用黄芪替代品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另外,更多的野生黄芪资源正在不断研究之中。
3.3 品种选育和种内变异
3.3.1 育 种 通过培育新的品种以提高药用植物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对缓解野生资源压力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甘肃省定西地区旱农研究中心以内蒙短蔓黄芪为父本,本地毛芪为母本杂交选育而成高产优质黄芪新品种9118,该品种植株矮化,株高20~30cm,匍匐生长,其主根较一般品种长5~8cm,主根下部毛根分布较多,但主根分叉少,
吸水、吸肥能力强,药材品质好,高抗根腐和白粉病。多年试验示范证明,9118比一般黄芪品种增产20%以上,可产干品5250~6750kg/hm2,高者达7500kg/hm2;一级品率比一般品种高30%,达90%以上。山东省文登市经过多年系统选育出优质高产的多倍体黄芪新品种文黄11,该品种株高50~80cm,主根长30~80cm,圆柱形,稍带木质化,地上分枝少,地下根系肥大,条直,须根少,侧根少。文黄11种植1年可产鲜品10500~15000kg/hm2,产种子300kg/hm2左右,比原始体平均增产50%~80%;当地大田产量最高达24900kg/hm2,产种子627kg/hm2。吴玉香等采用改良琼脂涂抹法处理蒙古黄芪幼苗顶芽,得到四倍体诱导植株,这也为进一步培育优良的多倍体黄芪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