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公司软件
周韵姜文 宋代的科举制度讲 张希清 宋朝进入官场的途径,一共有五种: 1、科举取士 2、恩荫补官 3、胥吏出职 4、军功补授 长泽梓作品封面5、纳赀买官 科举出身的官员是可以跳级升迁的,而科举之外的官,只能一级一级升上去。高级的官员只能由科举出身的人来做,即便是其他途径上来的特别优秀的官员,也要让皇上赐“进士出身”才能担任高级职位。 虽然进入仕途的途径这么多,这里我还是想给大家多讲一下科举取仕。什么是科举呢?我自己给了一个定义: 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我这个定义包括三个要素和一个实质。三个要素是什么?一是国家开设;二是自由报考;三是录取标准看成绩。秦朝以前是按照血缘关系来分封官员,而汉代则靠地方推荐做官。 科举制度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从隋唐到明清大多数著名政治家都是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有人说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的好处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用三个词组、十二个字来概括:第一是“公开考试”;第二是“平等竞争”;第三是“择优录用”。 为什么说是“公开考试”?取士不问家世。之前的世卿世禄与察举制度,都是根据家世来决定一个人是否做官的;应举无需推荐。做官无需地方上的推荐;科举的资格限制甚少。许多人都可以来参
加科举考试。 为了达到“平等竞争”。科举考试采取了一系列的制度,一个是“锁院”制度。考官在任命之后不能回家,直接到贡院里去,直到放榜后才能回家。还有就是 “别头试”,有时考试官和举人有亲戚关系,那就不能进入同一个考场,只能安排到别的考场。科举的考场规则也非常严格。座位要按榜就坐,考试时不准点蜡烛,不准携带书本,不准冒名顶替。 评定试卷的时候,也有一系列的制度来保证公平。一种叫赌王大房为什么这么惨——废“公荐”,罢“公卷”,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公荐”就是推荐,唐朝以前大臣可以向考官推荐举人。诗人杜牧就是被推荐的。到了宋代,大臣就不许推荐了。第二个是罢“公卷”,之前应举之人还可以把平时的作品提交上去,作为录取参考,这可能无法反映考生的真实状况。另外还有封弥、誊录制度。古卷上有考生的个人简历信息,在交卷后要撕去这部分内容,不让阅卷人知道答卷者身份,此为封弥制度。誊录指的是由统一的抄写手誊抄一遍试卷,再由阅卷人来阅卷。评定卷子时也不是一个人来评定,有初考官、复考官、主考官等,各自分别给卷子进行评定,若是评级差别太大就要由更高的官员来裁定成绩,这跟现在的高考判卷就比较像了。 下面再说“择优录用”。大家知道科举是分级考试的,唐朝是两级,解试、省试。宋太祖时,又创立了殿试制度。殿试是为了皇帝树立个人的权威,因为殿试是名义上皇帝进行主持的考试,明清时殿试在太和殿举行。解试的录取率大概是百分之一,省试可能就是
十分之一。宋仁宗时期,又实行了一个制度,省试合格的人就不会在殿试中被刷掉了,直接根据殿试成绩划定名次。逐级的选拔淘汰可以说是千里挑一了。 下面谈一下科举考试的内容。解试(乡试)、省试(会试)考试内容基本一致,而殿试的内容是另一种。王安石变法前后,内容上有一个变化。变法之前是四门考试,考的是五经四书,考查方法是帖经、墨义,很像今天的填空题。还有诗赋、论、策。变法之后,就按照经义来考查经书了,谈自己对经书的理解,不够后来又变成八股文了。论、策则考查对历史事件的评论和对策。这样的改变体现了王安石变法经世致用的精神。而殿试在王安石变法前考诗、赋、论,变法后则只考策了。 殿试合格之后,就要赐“进士及第”。 赐“进士及第”还分三等,一是“进士及第”,二是进士出身,三是同进士出身。而大家经常所说的状元、榜眼、探花,状元就是榜头,榜眼就是第二第三名,后来演变为专指第二名。探花在唐朝和宋朝前期时指同榜进士里最年轻的那个,后期就变成指代第三名了。 及第之后就要授官,授官有一系列的规定。北宋前期,科举的前三名授通判,就相当于今天副地级的官员。北宋后期降低了授官级别,从知县开始。 粤菜代表菜英音和美音的区别 下面来说说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不问家世,无须举荐,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比世卿世禄制、察举制更具有公开、平等、择优的性质,因而在历史上也更具有进步
性,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之前我们谈到了有五种做官的途径,其中通过科举做官的都要经历十年寒窗苦读,有一定文化知识,不急功近利。更能为国家长远利益着想。对国家管理有促进作用。我曾经统计过,宋朝的宰相、副宰相这一级别的官员,大概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科举出身。比如大家熟悉的范仲淹,他的父亲是一个知县,在范两岁时就已经去世,继父依然是一位知县。后来范仲淹的应天府念书,考中了进士,一路官至副宰相。包拯的父亲也是知县,在包拯考上进士后就去世了,他守孝十年后出来做官,也做到了副宰相。包括欧阳修,出身也不富裕,儿时甚至买不起纸笔。如果没有科举,这些人不可能出来管理国家。 另外科举还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做官使得人们愿意去读书,国家官学也扩大了,比如宋朝官学就有了二十多万人,私塾就更多了。一批大书院也在唐宋时建立起来了。 而且科举考试的方法也被近代的文官选拔制度借鉴了。文官考试制度是从英美发展起来的,但实际上是受了科举启发,是由一些传教士带回西方的。我国的科举制度于清朝被废除,文官考试制度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实行开来。 科举的弊病也不少,这一点在明清后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历史上也起过很消极的作用。首先,在科举考试内容方面,如前所述,唐宋的格诗律赋、帖经墨义,尤其是明清的八股文,都是于世无用的“雕虫篆刻之学”,以此取士,非但不能选拔经世致用之才,反而会败坏人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