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学习(一)
                  (一)官职                      201809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工人入党转正申请书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
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识
1.任职授官
(1)任:担当,担任。
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史记·蒙恬列传》)
(2)授:授官,任命。
即军中拜。(《汉书·翟方进传》)
(3)除:任命,授职。
乘风破浪的淘汰名单臣洗马。(《陈情表》)
(4)拜:授给官职。
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5)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赵相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史记·吕太后本纪》)
(6)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公府不就。(《张衡传》)
(7)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荀)叶翎涵荐嘉。(《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8)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孝廉不行。(《张衡传》)
傅说于版筑之间,胶鬲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于士,孙叔敖于海,百里奚于市。(《孟子·告子下》)
(9)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超级访问释小龙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战国策·秦策二》)
(10)提:提拔。
然(魏收)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北史·魏收传》)
(11)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山涛作冀州,甄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
(12)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陈涉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也。(《孔丛子·答问》)
(13)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步夫人卒,追皇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14)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爵关内侯。(《汉书·苏武传》)
(15)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侍郎。(《谭嗣同传》)
2.提升职务
(1)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为后将军。(后将军:武官名)(《汉书·赵充国传》)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
(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3)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谭嗣同传》)
(孝)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贾谊传》)
3.调动职务
(1)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
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史记·淮阴侯列传》)
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千六百一十三人补官资有差。(《宋史·理宗纪》)
(2)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数年,朔方刺史。(《汉书·翟方进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3)出:指出京受任。
永和初,为河间相。(《张衡传》)
(4)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汉书·萧望之传》)
4.兼职
(1)领:本职之外兼较低职。
扬州刺史。(《晋书·谢安传》)
(范晔)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新蔡太守。(服终,为父亲服丧结束)(《宋书·范晔传》)
(2)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
羊舌鲋司马。(羊舌鲋,人名)(《左传·昭公十三年》)
(3)权:临时代职。
以京官知,三年一易。(权知,代理主管)(《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4)假:暂时代理。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
(5)行:代理官职。
太祖备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观文殿学士特进兵部尚书。(欧阳修《泷冈阡表》)
(6)署:代理,暂任。
以亮为军师将军,左将军府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7)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
今日大王尊官之,令军。(《史记·陈丞相世家》)
5.降级免职
(1)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
窦太后大怒,乃逐赵绾、王臧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张艺谋超生公将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
理乱不知,陟不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使者遂逮守,胁服,其官。(《书博鸡者事》)
(2)放:驱逐,流放。
朴有天和朴嘉熙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战国策》)
(3)贬、谪:因过失而降级。
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滕子京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4)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
张勃进陈汤而坐以爵。(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上搜才表》)
(5)左迁:降级使用,贬官。
心犹恨之,遂左迁毓。(《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6)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
(7)致仕:退休。
(三)选官制度及相关知识
1.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
(1)征辟制 
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①公车特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②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2)察举制 
又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前太守臣逵臣孝廉,后刺史臣荣臣秀才。(《陈情表》)
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表)。
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
隋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
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
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
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内容项目
院试
乡试
(秋闱)
会试
(春闱)
殿试
考场
学政巡回
案临考场
(府、县)
京城和各
省城贡院
(省城)
京城贡院
(礼部)
皇宫
(宫殿)
主考人
各省学政
中央政府
特派官员
礼部侍郎或
钦差大臣
皇帝
参加者
童生
(儒生)
生员及
监生 
举人
贡士
中者名称
生员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日期
三年之内
两次 
子、卯、午、
酉年八月,
桂榜 
乡试次年
三月,杏榜
会试同
年四月,
金榜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
第二名
榜眼
第三名
探花
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
(1)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2)进士及第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
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座主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
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训俭示康》)
(3)连中三元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4)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5)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
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6)八股文 
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