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与相关名词解释
一、一般情况
我国的科举制度历史悠久,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记载始于汉代。隋唐以来,或继承,或变化,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
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叙述。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或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凡正式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
童试要经过三次考试:县考(考官为知县),府试(考官为知府),院考(考官为学政也称学院,俗称学台)。童试参加者称儒生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还叫进学(取得入学资格的意思)、入泮、游泮(周代诸侯的学校门前有立春的祝福语简短
半圆形的水池,称泮水,学校称泮宫)。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正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1)乡试
乡试是考取举人的考试。乡试一词是:乡里举士之意。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乡试有主考官(又分正副主考)和同考官。主考官由皇帝钦命。乡试共举行三场,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闱。参加考试的是秀才(廪生、增生、附生)、贡生、监生等。
疟疾的青蒿素是用什么提炼的但是在参加考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考试,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2)会试
会试,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春闱。会试的正副考官称为总裁,以大学及翰林出身的一、二品官充任。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贴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词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会试共试三场,每场三日,参加考试的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3)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公布进士之榜谓之“金榜”(甲榜)。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诗赋的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需经过候选,后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由特设的教习官(
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内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各省任知县。
二、名称解释
    邑庠:明清时称县学为邑庠。庠,古乡学名,学校名。邑,旧时县的别称。
    翰林院:中央政府里主管秘书著作的机关。
    庠生:指秀才,科举制度中府学、州学、县学生员的别称。
    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
    太学士:中国古代大学的学生称太学士。
    国学:为京师官学的通称,尤指太学和国子学。
    国子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明清时代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俱国子学性质。1905年(清道光三十一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
    国子监:简称“国学”。详见“国子学”。
    科考:清代每届乡试前,各省学政所属举行的考试。科考合格的生员才能应本省乡试。亦称科试。
    科甲:科举为科甲,经科举考试录取者称为科甲出身。
    文童: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童生”的别称。对武童而言,表明文武考试体系之不同。亦称儒童。
  童生:别称文童。明清科举制度,凡应考的生员(秀才)之试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为儒童,习惯称为童生。
    童生试: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试。应考者无论年龄大小,均称童生或称儒童、文童。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厅)试和院试三个阶段。三年举行两次。丑末辰戍为岁考,寅申巳亥为科考。
    岁考:清代各省学政巡回所属举行的考试。亦称岁试。凡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皆须随考。
    生员:明清两代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录入府州县学的,通称为生员,即习惯上所谓秀才。经常须受本地方教官(即教授、学政、教谕、训导等)及学政的监督考核。文章上则常称诸生。
    乡试:明清两代在三年一次的在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凡本省的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录科、录遗考试合格的,均可应考。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逢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在八月,分三场,考中者为举人。
    举人:唐制为各地乡贡入京应试之通称。意即应举之人。也叫孝廉。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也简称“发”。明清则为乡试考中之专科作为一种出身资格。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各省的举人均可应考。逢辰戍未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考期初在二月,乾隆时在三月,分三场。考中者为贡士。
    殿试: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一种考试。也叫廷试。其制始于唐,武则天时,殿试后将进士分为五甲。明清考试时间在会试后一个月,本在三月,
乾隆时改在四月。试中者一甲三名,赐进士出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亦称殿元),第二、三名通称为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均赐同进士出身。
    殿选:宋有集贤殿、修撰等官,简称殿选。明清进士一甲第一名例授翰林院修撰,故沿称状元为殿选。
    两榜进士:科举时代,把考取进士的榜示叫做甲榜,考取举人的榜示叫做乙榜。两榜进士,就是由举人而中了进士。
  拉翰林:就是点翰林,进士除了一甲三名照例授职翰林院外,其余的还要参加一次朝考,由皇帝在名单上圈点,成绩优良的为翰林院庶吉士。
  状元:科举考试第一名者为元,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举名中最高荣誉。因其为殿试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
    解元:唐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称乡试第一名者为解元。
    会元:科举制度中会试是聚集各省举人到京会考之名,故称会元。第一名为会元,会试以后还有一次殿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五贡:清代科举制度中五种贡生的总称。包括恩贡、拔贡、副贡、岁贡和优贡。五贡都算正途出身资格。另有捐纳取得贡生称为例贡。
    贡士:会试考中者为贡士,殿试赐出身为进士,但习惯上每于会试考中后即称为进士。
    贡生:三国英传三科举制度中,生邑(秀才)一般是隶属于本府州县学的,若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则不再是本府州县学的生员,而称贡士。意思是以人才贡给皇帝。明清两代贡生有不同名目。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优贡和例贡。
    监生:明清在国子监肄业的统称监生。初由学政考取或皇帝特许,乾隆前,并加以严格考课。监生有举监、贡监、恩监、荫监、优监等名目,后则仅存虚名不被重视。至一般所称监生,指由捐纳而取得。如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取得科名而欲入仕的都必先捐监生作为出身,但不一定在监读书。
    拔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十二年一
次,各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邑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朝考合格,可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选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明制于岁贡之外考选,学行兼优者充贡。
  岁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明清两代,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因称岁贡。大都挨次升贡。
    恩科: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乡试及会试,称为正科,若遇皇帝即位及皇室庆典加科称为恩科。始于宋代。明清亦用此制,如恩科与正科合并举行,称为恩正并科,按两科名额录取。
    邀恩:dc电影清时对参加乡试若干场次以上还没有录取,或者参加乡试的次数虽不太多,但年纪已过八十的,就赏给举人名义,因为这不是由考取,而是国家特给的,所以叫做邀恩。
    恩荫:清制文职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俱准送一子入国子监读书,遇庆典给予的称为恩荫。
    恩监:科举制度中监生名目之一。清代由皇帝特许给国子监生资格的称为恩监。
单眼皮怎样变双    恩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明清制度,凡遇皇室庆典,根据府州县学岁贡常额,本年加贡一次作为恩贡。清代特许“先贤”后裔入监者亦称恩贡。
    纳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明代准许纳资入监(国子监),凡由生员纳捐的称纳贡,由普通身份纳捐的称例贡。
    例贡:清代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清因为不由考选而由生员援例纳捐,故称例贡,不算正途。
    例监:亦作捐监。科举制度中监生名目之一。明清制度,由捐纳而取得监生资格的称例监。
    副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清制在乡试中录取名额以外列入备取的,可以直接入国子监读书,称为副贡。
    优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清制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同治中规定,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
    优监:科举制度中监生名目之一。清制由附生选入国子监读书者,称为优监。
    荫生:封建时代凭借上代余荫取得的监生资格,由汉代的任子制度继承而来,有各种不同的名目。明代凡按品级取得的称为官生,不按品级而由特给的称为恩生。清代凡现任大官或遇庆典给予的称恩荫,由于先代殉职而给予的称为难荫,通称荫生,名义上是入监读书,事实上只经过一次考试,即可给予一定官职。
    荫监:科举制度中监生名目之一。明清时代官员之子,不经考选取得监生的资格的称为荫监。
    儒生:指通经之士,也指一般读书人,能说一经者为儒生。
    儒学:儒家的学说,元明清在府州县设立的学校供生员读书,称为儒学。
    儒童:明清科举制度。凡应考生员之试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为童生,别称文童为儒童。孙怡董子健结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