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举制常用术语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贡举、察举、制举】
古时官员向君王荐举人员,泛称贡举,后来“分科”贡举,也称科举。
汉代由郡、国考察举荐,经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职,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秀才)等科,叫察举。
除贡举外,皇帝亲自殿试取材,称为制举,也叫制科。
明星经纪人
【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九品中正】
魏晋南北朝史的选官制度。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分为九品,依品授官。实际上以家世为重,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二、科举各级考试:
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
胡冰卿身高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四级科举考试表
考试 名称 | 考试时间 | 考试级别 | 主考官 | 及第者 称谓 | 说明 |
院试 | 三年两次 | 县 府 州 | 省提督 学政 | 秀才 | |
乡试 (桂榜) | 三年一次 | 京城和各省 | 皇帝派遣考官 | 举人 | 第一名称“解元” |
会试 (杏榜) | 乡试后第 二年春天 | 京城礼部 | 皇帝特派考官 | 旅行社管理 贡生 | 第一名称“会元” |
殿试 (金榜) | 会试后同 年四月 王若琳个人资料 | 皇宫殿廷 | 皇帝 | 进士 | 第一名:状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如:《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
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如《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三、古代学校与老师等称呼。
【校、序、庠、学、国子监 】
“校”“序”“庠”是对古代学校的称呼。都是民间办学的性质。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学,太学,国子学,是国家的高等学府;隋朝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设国子、太学、四门、书学、算学等科,主管官称祭酒,学官称博士,入学者称监生。
【国学】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国子监】
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监生】查好的网名
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随堂演练】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辟制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拨官吏制度。
B.察举制又称举荐制。“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容举臣秀才”中的“察”“举”指的就是察举制。
C.科举制,是隋唐以后选拨人才的社科考试制度。明清时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D.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其中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会元、解元。
【答案】D。
解析:进士及第一二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解元、会元、状元是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接连考中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学以致用】
1.下列有关古代科举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B.明清科举制度发展已极其完备,它分四级科考,即乡试、会试、院试、殿试。
C.明清四级科考考中者从低到高依次称为秀才(生员)、举人(第一名解元)、贡士(第一名会元)、进士(第一名状元)。而“进士”又分三甲: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D.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à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国子监掌管人员监祭酒、司业,教学人员称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2.关于古代学校与教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庠”、“序”是古代地方学校的叫法。
B.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中“太学”是古代全国的最高学府。
C.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博士。
D.国子监掌管人员成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有教授、直进、助教等。
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赙赠,即赠给死者家属钱财以办理丧事。
B.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带和丧服,缞绖指整套丧服,后来渐渐引申出服丧之意。
C.服即丧服,阕有停止之意,古代丧期一般为三年,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D.徵聘举召,指的是当时汉朝科举制度下的遴选官员的方式。
4.(河北省武邑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考试)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分为三甲,均赐进士及第。
B.刑部:明清两代,作为主管全国刑法的机构,与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C.弃市:死刑的一种,自商周时即有,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文中“弃差市”就是处死张差并暴尸街头。
D.闰月:是阴历中为使历年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增设的月。文中“闰八月”是指一年中的第二个八月。
5.(甘肃省天水一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检测考试)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张亮老婆寇静照片(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奏,奏疏,中国古文书之一类,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
C.迁,古代官员职位的变动,一般指升职。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基本沿袭至清末。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户部主要掌管文职官员。
【参考答案】
1.B (解析:古代科举分四级科考,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2.C(入国子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如同今天入学校读书的人称为“学生”。博士则属于D项中教学人员一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