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退与进”教学策略聚焦数学课的“温度”
作者:任正军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21年第11期
        [摘 要]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数学学习“土壤”,运用“退与进”的策略,精准契合“教学中三个点”,及时在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三者之间到“硬核”地带,令“原生态”的课堂散发出浓浓的数学味,达成教师自在“退居二线”,学生快乐“进一线”的理想目标。
        [关键词]退与进;教学策略;创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2-0040-03
        《礼记·学记》里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审时度势、知进知退,乃教学之上策。课程改革经过无数教育人的不懈奋斗,逐渐进入了思想深邃的新时代,教师处于灵动的教学环境,运用“退与进”的教学策略架起“原生态”的课堂,契合新时代的“学点”和“教点”。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典型案例,谈谈浅薄的研究、思考和做法。
        一、彰显本:基于原始文本的退与进
        基于原始文本退与进的宗旨:在不改变教材原来的内容,依据充分的调研数据、课堂观察及教学实践感悟,因地制宜地对版块结构、呈现方式和先后顺序等方面进行调整、改变。具体操作如下。
        1.从学生知识体系出发重组版块结构
        现行的教材版块结构以单元编排的形式呈现,有些单元的内容显得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系统构建和全面掌握。“进退”的定位应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采用合理的“单元备课”形式,继而在尊重相应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例如,五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再认识”“分数的加减法”,五年级下册的“分数混合运算”和六年级上册的分数应用题三者整合,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的混合运算问题。这样一来,每个环节的任务明确、各有专攻,无论是解决问题还是单纯的计算技巧都能减少“夹生饭”的出现,使得数学问题的探究更加充分。广州鞋批发
        2.从问题真实发生的视角考虑改变呈现方式
        教材范本為我们提供了问题情境、教学方式,对教学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进退”在于搭建一个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平台,可有效地促进真实学习的发生。
        例如,教学“8加几”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笔者设计了现实学习8+5的呈现方式。
        师:今天口算答对的有8位同学,还有5位同学听讲特别认真,老师想给这些同学每人发1张“笑脸”奖品,谁来帮老师算一算,需要准备多少张“笑脸”奖品?
        生1:准备13张就够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2:我是数出来的,1,2,3……
        生3:可以从8开始接着往后数5个数,就知道了。
        生4:还可以用“凑十”法计算。
        师:如果老师要求大家列一个算式来解决,该怎么列式呢?
        生5:8+5=。
        师:那8+5=该怎样算呢?先自己独立思考,也可以借助我们的学具——小棒,然后和同桌交流想法。
        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
        学生展示操作后,教师优化方法,重点动态演示“凑十”法。这样一来,令“8+5”的纯计算顺理成章地转变成现实的问题,学生的参与度高,令课堂很好地实现了变“静”为“动”。课件辅助动画演示,把“凑十”法的计算过程直观、动态地显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经历了从表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从多渠道资源融合中调整教学顺序
        学习渠道多样化的阶段,学生对“年、月、日”和“时、分、秒”都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表现欠条理性。诚然,“进退”应立足于学生的需求点和困惑点,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笔者除了认真挖掘本册的内容,还在网上搜集了其他相关教学视频,调整了教学程序。
        (1)从原点行走,唤醒学习需求。笔者首先在黑板上板书“时、分、秒”3个时间单位,然后提问:“你们都认识这些单位吗?能厘清它们的关系吗?有没有比“时”更大的时间单位?”师生共同整理板书后,笔者追问:“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整理出了这么多时间单位,你们对哪部分还有疑问?”
        (2)自发求证,激发学习需求。A.分清大月、小月以及特殊月。笔者根据手中的年历卡,合作研究提纲:(a)有31天的月份有 ;(b)有30天的月份有 ;(c)2月份有 天;(d)这一年一共有 天。B.厘清闰月和平月的关系。笔者提问:“现在你们能说清楚月和日的关系吗?”学生回答后,笔者总结:“看来,大家主要的困惑是2月份怎么一会儿是28天,一会儿又是29天?你们打算如何研究2月份到底有多少天这个问题?”至此,学生自然而然将研究大、小月的方法迁移过来,同时在笔者的引导下,他们根据所获取的数据信息整理出记忆口诀。
        二、凸显原生:基于重构文本的退与进
        基于重构文本中退与进的宗旨:在重构教学资源时,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后,精准把握“三点”(旧知识的固定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新知识的生长点),适时运用退与进的策略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学习素材。具体表现如下。
        1.“进退”于学生熟悉的情境
        “进退”于学生熟悉的情境,变陌生为熟悉,使抽象的原理能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接近数学的本质。
        例如,教学“倒数”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互为”,笔者说:“老师和大家互为好朋友。”在谈话中让学生理解“互为”应是双方面的,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老师是你的好朋友”“你是老师的好朋友”。笔者继续说:“人与人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同样,数与数之间也有着相互的关系,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两个数之间的有趣关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将教学难点与学生的学习起点建立了链接。
        2.“进退”于重构生活原型
        一提起计算教学,尤其是在公开课选题时,有些教师就不愿意涉足,不仅教学形式千
篇一律,教学设计很难有个性化的突破,而且学生兴趣不高。为了克服以上的尴尬局面,教学时教师可重构生活原型,让计算教学变得丰富、立体。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课时,教师出示例题:“有32名学生,6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因为是给别校学生上课,教师、学生互不认识,学生显得比较拘谨,怎么办?这位教师通过提问个别学生后,了解到这个班的学生有35人,便立即对例题进行了重构:“一条船限乘8人,如果我们班的同学都要划船,一共要租几条船?还多几人?”这种急中生智的“进退”应变之策,重构了学习资源,实现了生活化的转变。
        3.“进退”于生活场景再现
        一些知识的难点,对部分教师来说是多年来教学中的一块“心病”,对一些学生来说是每次要奋力越过的一道“坎”。此时的“进退”于情境再现,要直击问题的本质。
        例如,教学四年级“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运算”时,对于“183-98=183-100+2”中为何183减去100后还要加上2,学生不易理解。这时,教师不妨帮助学生代入一个认知经验——购物中的“付整零”。
        妈妈带了183元去药店买药,1盒西洋参口服液98元,她付给营业员1张100元的钞票(应把183元减去100元),营业员回2元(应加上2元),妈妈还剩多少钱?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扮演。
        生1(饰妈妈,拿出100元给生2):我买1盒98元的西洋参口服液。
        生2(饰营业员,拿出2元给生 1):回2元。
        师(板书):183-98=183-100+2。
        以上教学活动再现的是一个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模拟实际生活,全景式地展现了知识的原型。这一教学内容回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也帮教师精准到教学的起点。
        三、重新创编:超越原始文本的退与进南京旅游景点有哪些好玩的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达成“简约而不简单”的理想教学状态,超越原始文本的创编文本应运而生,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进而感悟到数学课的“温度”、简洁的数学美及缜密的思维美。
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1.基于教学目标的“以退为进”——先舍后得沉珂的照片>科二倒库技巧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在实现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笔者对其做了“进退”处理。例如,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次品”的教学目标为:(1)让学生初步学会“次品”的原理和方法;(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和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归纳和推理的方法,体会“优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总感觉这个教学目标大而空,缺乏操作技术路径,且费时费力。于是,笔者去“虚”存“实”,大胆设立新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次品”问题;(2)学会用数字图或画简单的图表示自己的数学思维;(3)在基本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样一来,目标小而实,学生便于达成。
        2.基于资源环境现状的“以退为进”——反客为主
        随着信息多元化,我们面临新时代“教育+”,教学资源有时会缺乏时代感,这时教师需要对教材中的例题资源做“进退”处理。例如,教学五年级“可能性的大小”时,纵览三至五年级教材,均是同一情境——摸球。于是,笔者采用“进退”思路,创新学习资源。
        【教学片段1】
陈敏之失禁        (1)课前师生游戏。要求:老师说的事情,一定发生的举起双手,不一定发生的摆摆右手,不可能发生的摆摆左手。
        (2)让学生设计摸球游戏。大屏幕显示以下信息。
        学生从曾经的“配角”转变为今日的“主角”,看似一个小小的改变,对学生来说可是展示自己的机遇,一下子把他们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课堂上。当引入与新授实现无缝对接,学生就会不知不觉进入新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