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木”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元素,是构筑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焦溪古建筑是江南古建筑的代表,深得其营造技艺的精髓。研究焦溪古建筑“大木作”的营造技艺,从实地调研研究其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技艺,挖掘出地方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项目修缮设计传承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技艺,为焦溪古镇参与江南古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技艺;传承中图分类号:TU7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699(2021)03-0030-07
DOI :10.3969/j.issn.1671-3699.2021.03.006
一座没有历史可追忆的城市是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1]。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弘扬,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城市建设既要向现代化方向努力,同时也要兼顾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1焦溪传统建筑的现状
明代姚文灏:东吴泄水之大道,三江之外,苏有
三十六浦,松有八滙,常有运河十四渎[2]。焦溪即是常州十四渎水系的古镇代表。焦溪古镇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北部、太湖核心流域,常州市东北部,北濒长江,南临芙蓉湖、太湖,西南距常州中心城区20多千米。焦溪古镇依山傍水,舜山、秦望山、鹤山、石堰山环抱拱卫,东西南北水陆路交通便捷,沟通长江与太湖的水路要道——舜河穿镇而过。古镇大量店铺枕河而筑,街巷井然,民居辏集,石桥卧波。本文通过对焦溪大量传统建筑遗产调研,发现遗存基本为清代建筑,少量明代明居遗产,见表1,发现
申遗背景下焦溪古镇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技艺
与可持续传承研究
史波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常州213147)
收稿日期:2020-07-27
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0年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太湖流域传统村落礼制建筑营造技术保护与
发展研究”(2020-K-192),2020年常州市第十六届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申遗背景下焦溪古镇传统建筑木作营造技艺保护与研究”(CZSKL-2020B115)
作者简介:史波(1985-),男,江苏常州人,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讲师、建筑师,研究方向为古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古建筑施工技艺。
遗产要素类别
商贸建筑
精英阶层故宅精英阶层
相关遗存管理建筑休闲娱乐建筑多元文化
尚存的传统建筑遗产要素
北新街沿街商铺、老新街沿街商铺、
西街沿街商铺、中街沿街商铺、南街沿街商铺、承家茶楼、徐协顺蒲包行、姚家豆腐坊、孟复泰承越故宅、奚曰宗故宅(进士厅)、承槐卿故宅、是仲明故宅、丁谏吾故宅、徐洁怀故宅、徐一山故宅承氏公房、焦丙墓、承氏宗祠南街水龙局、老新街水龙局美心照相馆
仲明中学(现基督堂)、耶稣堂
消失的传统建筑遗产要素
济和典当、裕泰金、是万顺、徐协顺、怡和昌、是同源、新仁丰、程
恒隆、光兴昌、程德昶、程元章、同怡顺、承义隆、徐益昌、金乾丰、徐永大、恒兴裕、协泰丰、承裕丰、徐万兴、天和详、徐元泰、大德堂、东同福堂、西同福堂、源益堂、蒋同兴、徐万盛、李万兴、朱义丰、是钧记、是庚记、公茂、颜复兴是氏公房
薛佳凝 胡歌徐氏宗祠、是氏宗祠、刘氏宗祠、沈氏宗祠、奚氏宗祠、程氏宗祠、曹氏宗祠、赵氏宗祠、仇氏宗祠东下塘水龙局大华戏院
表1焦溪传统建筑遗产调研
第3期
其非物质文化传统技艺极具地方特,特进行总结研究,为其可持续传承及江南古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作基础性铺垫。
2焦溪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技艺特与发展历史
“大木作”简单来讲即是将木材备料,通过木匠运用专业的工具、设备,经过设计、加工成为建筑大木构架构件,再将木作构件在施工现场通过榫卯连接组合成为构造部件,共同组成建筑主体结构骨架的建筑营造技艺。与宋式《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所定义的一致,在本文中,“大木作”主要是指屋架结构主要部件——柱、梁、枋、檩、椽、斗拱等构件的营造工艺[3](见图1、图2)。在焦溪传统建筑之中,由于官式建筑型制法规的限制,除了特殊的装饰性做法以外,基本不涉及大木作斗拱的营造,主要是除斗拱之外的其他五类构件的组合。考察了所有的焦溪传统建筑,总结之后发现与明清时代江南传统民居的结构形式比较一致,大型的焦溪传统建筑木构架的主要体系为抬梁式,小型民居则采用穿斗式构架。抬梁与穿斗只是基本结构特性,在此结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传承,当地的民居的大木作技艺也有一些变化,边贴的穿斗与正贴的抬梁相组合,主要是功能分割的需求[4]。
2.1焦溪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技艺特
抬梁式结构体系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结构形式,焦溪传统建筑乃至江南传统建筑以及北方中原地区的官式建筑都采用这种结构形式(见图3)。抬梁式木结构中梁柱构件紧密连接,相互之间的受力连接增强其整体性。它的构架特征是步柱、梁、桁条、檩条逐层叠加,依次相抬,直至屋顶形成构架。在焦溪调研时发现,抬梁式构架中大梁以四界梁(也称为五架)最为常见,其上为双坡屋顶。在焦溪建筑中,抬梁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形式,使用在建筑中最尊崇的位置,装饰
及材料要求都比较高,依此体现空间的等级次序。
穿斗式木构架是指在建筑的进深方向,每两界或一界构架设落地柱,柱子之间用枋进行联系,形成稳定的构架(见图4)。与抬梁式木构架相比,
穿图2焦溪承越故居前厅剖面图
图1
焦溪承越故居鸟瞰图
图3
承越故居大木构架抬梁式构造
图4民宅大木构架穿斗式构造史波:申遗背景下焦溪古镇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技艺与可持续传承研究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
斗式构架中的梁枋构件都是相互独立的,构件之间的联系性比较差。大江大河每个人的结局
在焦溪,比较常见的是一部分小型民居正贴(明间木架)采用抬梁式,次间、梢间或边贴采用穿斗式这种混合式结构体系。在用料上,穿斗式木构架的木材尺寸比同等级的抬梁式木构架要纤细,落地的柱子也较抬梁式来得多;在进深界数一致的情况下,两者可以形成完整的空间结构,比如抬梁结构的四界梁由两柱承托,其对位的三柱承托两重两界深的穿斗式木构架。
明堂(厅堂)作为焦溪传统建筑空间中的重要一环,是整个建筑等级最高的空间,其木构架由四界梁架、轩以及后双步等组成。从调研中发现,根据正贴、边贴构造的不同,焦溪传统建筑厅堂构架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圆堂与扁作堂(木料截面为圆形的称为圆作,扁方料则为扁作)。焦溪民居大多采用扁作,特别于客厅空间。厅堂建筑一般内部构架比较开阔,空间高且深,前部空间常会设置“轩”,“轩”指的是在原有屋架结构之下,往外再拓展一到两界,并重复再架设一道椽子,形成一个小屋盖的效果,装折一般也会比普通空间华丽与复杂。“轩”往往能够加大空间的进深,是强化厅堂构架
空间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轩的分类比较多,在焦溪民居建筑中,通过位置来区分的有内轩、廊轩或者重轩(在四界梁之前会设置两道轩),在檐口部位的称为廊轩,再内一步空间则为内轩,廊轩的空间进深比较浅,内轩空间进深则比较大;通过大木构架的高度来区分的有磕头轩、半磕头轩以及抬头轩。
2.2焦溪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技艺发展历史
焦溪地区乃至中吴地区大木作营造技艺的传承在经历了不同朝代洗礼之后,形成了一系列的地方特,这些营造技艺的特都与地方文化息息相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近几年大量的修缮工程挖掘出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发现了大量带有榫卯技艺痕迹的大木构件,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焦溪地区早期的建筑技艺已经达到了成熟的水平。
据史料记载,在宋朝时期,官家在江南地区设立独立的部门用来抽调匠人去京师修建宅院,使得园林技艺从江南地区传播到中原及北方地区,特别是待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后,人们对
精神文化层次的追求进一步加深,从而带动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大步发展,进而达到了巅峰,宋式《营造法式》的颁布也从侧面应证了当时建筑业的技术水平。处于宋朝时期的大木构架,用木材相对比较宏大,形式质朴,风格相对比较简约,以功能性为主,现场勘测焦溪民居的梭柱和月梁,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北宋时期营造技艺的历史特征,整体相对朴素简约。
浪漫的土耳其
现在焦溪古镇大量遗传的不可移动文物均为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这个时期的建筑特由于赶上第二次南派技艺进一步与北方官式相互融合,慢慢走出明朝之前的朴素、简约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注重细节装饰;到了清朝,大木构架上的纹饰更为复杂、精美,梁枋构件上开始出现大量繁复的纹饰,例如承越宗祠中单步梁上的牵固梁,极具地方特,它没有起到整体荷载受力的作用,但是匠人们耗尽心思,精雕细琢,让其成为整个大木构架上最为显眼的一颗明珠。从现存的传统民居上来看,后期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大木构架开始走向精美的雕纹装饰风格,这也在侧面印证了中吴地区的木雕技艺,不仅仅作为结构性功能而存在,也传承了各个时期的文化。
3焦溪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技艺研究
3.1大木作——柱之分类及营造技艺
江南传统建筑中,“柱”由于不同的位置和形式有不同的称谓,内四界大梁下的柱子称为“步柱”,屋檐之下的柱子称为“檐柱”,承受竖向脊珩竖向荷载的柱子称为“脊柱”,在开间方向由于脊柱不落地,落于边贴山界梁上的则称为“脊童柱”。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建筑内部为了满足空间开阔的视觉效果与功能,梁枋之下设置步柱,柱子的下端雕刻成花篮状,所以称为“荷花柱”“莲花柱”或者“花篮柱”;步柱与脊柱之间的柱子称为“金柱,且长度比较短,称为“金童柱”,如果因需要把金柱落地则又称为“攒金”;在大型的传统建筑之内,常规四界前会增加前廊、翻轩,廊前的柱子称为“廊柱”,而位于轩下的柱子称为“轩步柱”(见表2)。
柱为建筑主要承重构件,经现场勘察暂无发现名贵树种,主要集中为杉木与少量松木,其质地较软,木纹顺直,抗荷载能力强,耐久性好,使用的耗
第3期
材需保证其含水量,使用前做干燥处理。施工时第一步进行粗加工:根据用材尺度挑选好荒料,荒料的小头直径决定其尺寸,先刨直、砍圆、刮光,使用八卦线方式进行刨圆;第二步画线:在柱子的两端画十字线,使其对应,画线时必须顺带画上木工符号,以免混淆,传统手法使用墨斗将迎头中线进行对应连接(现可固定使用放样机器人进行定位),根据柱的质量,确定朝向,如挑选柱面较好的一部分放在向外或显眼的一侧,用托篙分别确定柱头、柱脚、榫位和枋口位置,紧接着画出榫眼和卯口的位置,保证端头线垂直;第三步后续加工:主要任务是打榫眼,柱子承梁做馒头榫[5],承檩则做檩碗榫,柱腿与柱墩相连接开管脚榫,打榫眼时需凿平直,不宜过深,肩榫需要等构架试装之后再锯,以免出错,卯口开口大小要适宜,中吴地区的做法一般卯口会稍大,留出1/10左右的余地方便安装,之后用木楔堵死涨眼,保证整体大木构架稳定。
3.2大木作——梁、枋之分类及营造技艺
“梁”是传统建筑中进深方向荷载承重的木构件,其竖向方向的荷载主要来自于上部木构架及整个屋架。江南传统民居的梁构架主要有大梁、月梁、山界梁、川、双步、支梁、轩梁以及搭角梁等几类,
见表3和图5。
“枋”类构件是古建筑大木构架中的联系构件,主要起到稳固和拉结梁柱的作用。柱与柱之间在开间方向起到拉结联系作用的为枋,依据位置的不同分别有檐枋、脊枋以及步枋等,其尺寸和形式相对比较一致。平置于带斗拱的厅阁、宫殿类建筑的廊柱柱头上的称为斗盘枋;等级比较高的宫殿建筑大梁之下常设置随梁枋,如果大梁大于六界时,步枋和随梁枋之下会再加一道“水平枋”,也称为“四平枋”。在焦溪古建筑这类典型的江南古建筑木构架之中,边贴的廊川和双步之下还会用矩形的枋子进行前后柱的拉结,称为“夹底”,见表4。
梁为大木构架上最主要的承重构件,而枋为中国古建筑所独有的联系构件,焦溪地区大多保留的还是民居,考虑到成本原因,大多还是以圆梁为主,其用材跟随着房屋开间尺寸进行配比,局部也会有扁梁,其高宽比在2∶1~2.5∶1左右,四界大梁与六界大梁由于尺寸问题,基本采用拼接的方式,下端使用较大的木料进行抗压。第一步进行粗加工:圆梁用料时断面尺寸需比实际用材长33~67mm,而后进行端面挂头线,并画出基面线,梁面需承一定拱形,起拱可按1/150~1/300整数级不等,或自然起拱,圆梁要做一定的平底,平底有最小宽度为宽胆,做平底主要考虑与柱口的榫卯受力的需要。第二步砍刨加工:先将荒料两边多余部分砍去,按八边形进行刨光,而后把梁底刨平,其余三面刨圆,使其拱曲线形象有上弹之势。划线时用进深杆在梁底先画出各梁界中线,两端放长划出箍头的尺寸,一般一个柱径即可,界中长度以及盘头线确定好之后,底面开榫头点线即可定位。第三步开榫:榫眼
凿好之后,双步梁、攒金大梁的一个榫头使用锯子锯好,圆梁的拔亥等同扁作梁至1/2界深尺寸,若梁柱的连接方式为木鱼做法时,使用斜凿做出木鱼肩进行托底。
3.3大木作——桁条和椽子之分类及营造技艺
“桁”在江南传统建筑里面也称为檩、栋,是平行于开间方向、置于梁顶端的构件,依照其位置可以有檐桁、梓桁、步桁、轩桁、脊桁、金桁多种功能,
柱名步柱檐柱轩步柱脊柱童柱金柱
尺寸
步柱围径,厅堂、平房是正闻面阔的十分之二,边贴步柱
为正贴的分之八
正贴步柱围径的十分之八
其围径是步柱围径的十分九
脊柱高需根据提栈算得,其围径为步柱十分之八
高度据提栈,柱脚与所立梁的關径相近,柱头明显变小
与步柱相近
位置
承托四界大梁
位于屋檐之下
内四界前带翻轩,
步柱与庳柱间用柱
建筑中脊位置
立于梁上的子
步柱与脊柱间,
落地为金
特点
圆柱为主
圆柱为主
多见圆柱
圆柱
柱身收杀,下部
两侧由圆尖过渡
圆柱为主
备注
柱梁交接位置多装饰
偶见方柱
/
/
童柱仅圆作使用
/
初中语文教师工作总结表2柱的一般做法特征
史波:申遗背景下焦溪古镇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技艺与可持续传承研究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
轩桁与梓桁跟随大木构架的选料形状分别选用圆、方截面的木料,其余各种桁条均为圆形的截面。
“椽子”是架于桁条之上,按所在的位置可以分为三种。金桁与脊桁之间的头停椽、头停椽之下的花架椽以及出檐的出檐椽。厅堂建筑还要在出檐椽上加飞椽。椽与椽之间预留空挡,俗称“椽豁”,一方面为了控制椽子之间的间距,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填塞桁条上椽子之间的空隙,一般需要钉稳椽板或闸板,见图6。
桁条是大木构架直接承载屋顶荷载的基本构件之一,将荷载通过梁柱向下进行传递,其与梁架呈90度
搭接,焦溪传统民居中一般使用圆形桁条,荒料通过粗加工按圆形构件进行成料。施工时第一步划线:同样在木料端面两侧画出十字中线,而后通过四个端点在桁条面上弹出四根定位线,用拖篙根据用材在木料两端留出榫卯的长度,并在桁条的两端画出榫头与卯口以及椽位线、金盘线、桁身中线等;第二步加工:根据划线进行榫卯加工,如桁条下侧有扶脊木,其交界面还需刨出一道金盘,宽度一般按照桁条直径的1/3取定。考虑到桁条之间是上下搭接的形式,在焦溪民居上可以发现大梁燕尾榫的痕迹,其榫卯形式拉结力较强,榫长一般按桁条直径的1/3,桁条南端取榫,北端取卯,经过长时间传承之后也成为地方性特,在民间匠人的口中也称为晒公不晒母。南方民居的椽子尺寸偏小,取柱径1/3,间距为220cm,主要为方直椽,在廊轩的空间中,根据造型也形成一定的弧度,造型多变,容易腐朽。
3.4大木作——其他装饰构件之分类及营造技艺
在焦溪为代表的江南古建筑之中,于传统的构件连接处,有一些具有装饰性及结构补强性的构件,形成一套整体的构架美感,即像额枋与柱子之间设置有雀替一样。
屋面的桁条之下大多采用“机”的做法,能有效拉结桁条之间的联系,也可提高桁条承受荷载的能力。根据有效长度,“机”可以分为短机和连机,“短机”多置于金桁与脊桁之下,长度比其上的桁条稍
表3梁的一般做法特征
梁名
大梁(扁作亦称月
梁)
山界梁
双步
尺寸
陶喆前女友melody以内四界深十分之二定围径,自
步桁中心向外伸出一尺多定梁
长;扁作略大
山界梁围径取大梁的八折,长为
两界深再加梁头伸出
围径为大梁的十分之六
围径为大梁的十分之七,长为两
界深加伸出桁条心的端头长
位置
正贴步柱之间。
偶有次贴步柱
之间亦用
大梁之上
廊上,正双步上,
后双步上
正贴内四界后;边贴中
柱前后替代大梁
特点
扁作月梁,梁背卷杀,梁
底挖底,底作琴面。梁
侧斜线等装饰
装饰同大梁,梁背中部
凿卯眼连脊童柱,梁底
两端作卯眼连金童柱
/
一端做榫连于柱子,另
一端凿卯眼架在柱头,
或做云头搁置斗棋上
备注
多为四界大梁。扁
作大梁两侧多雕饰
扁作者两侧多雕饰
扁作因内四界前多用翻
轩,故廊川种类较多
/
表4枋的做法特征
名称檐(廊)枋、步枋、脊枋
斗盘枋
随梁坊、水平枋
夹底
尺寸
灭蚂蚁最有效的土方法矩形断面,通常以柱高的十分
之一定高,厚度随宜
斗盘仿宽较斗面放出二寸,
厚为二寸
随梁枋高与步枋相同,
厚同斗底或稍宽
双步夹底的高、厚为正双步的
八折
位置
对应柱间
承托斗拱
大梁下
双步、廊川之下的柱间
特点
多数枋子两头做聚鱼合桦,
转角处做十字箍头榫
转角相邻斗盘枋做十字搭交榫,
端头由角柱中外伸-一柱径
长为内四界深再加一步柱径,
两端头做大进小出樟
夹底的位置和相邻的枋子平齐,
其上与双步、廊川间用楣板封护
备注
尺寸视情况
可适度增减
长度随开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