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的封面,该照片是盖洛威当时所拍摄的
We Were and Young桂花的栽培

看图说话——电影中的武器道具
《我们曾经是士兵》一片是根据一本名为《We Were and Young》的畅销书改编的,该书由当时的第7骑兵团第1营营长哈罗德·摩尔(Harold G. Moore)及战地记者约瑟夫·盖洛威(Joseph L. Galloway)合著,详细记录了从19651114日至18日期间在越南中部德浪河谷(Ia Drang)战役的详细过程,及战役后发生的事件。这两位作者不仅采访了许多幸存的美军官兵及阵亡官兵的家属,还到越南采访了好几个经历过此战的北越人民军指挥人员周辉敏、黄凤、阮友安(均为音译)等人,既从美军的视角,也从越军的角度去描述这次战役。原书名字的意思是要纪念交战双方阵亡或仍然生存的士兵——“因为大家都曾经是年轻的士兵十月一高速免费吗,目前国内吉林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书名改得比较难听,叫做《一个美国大兵亲历的越南战争》,想寻这本书的朋友要注意这个书名了。
19632月,根据美国陆军研究开发处有关直升机骑兵部队的设想,美国陆军在本宁堡建立了一支只有3,000人的第11空中突击师(试验),进行排一级或连一级规模的试验。19646月该师增加了两个步兵旅,加上炮兵部队和其他支援部队,开始实施营、旅、师级的训练和战术试验,当时哈罗德·摩尔任其中的第23步兵团第2营营长(注:第23步兵团在吉林版中译本中被错译为第23步兵旅,另外该营曾在1951年在低平里与志愿军交战。),隶属第2步兵师。19657700字作文大全月,第11空中突击师(试验)正式改名为第1(空中机动)骑兵师,第23步兵营第2营则更名为第7骑兵团第1营,用我们的话来说这是一支有光荣传统的部队(当年在乔治·卡斯特任第7骑兵团团长时,该团的进行曲为一首爱尔兰的饮酒歌加利-欧文。在本片中美军士兵在冲锋时高声呼叫加利-欧文正是对该传统的继承。)
虽然美国派出军事顾问和特种部队介入越南内政事务已经有好几年,但美国军队正式进入越南是在1965冷总裁的温柔甜心年,德浪河谷战役是美军与北越人民军第一次正面交战。当时北越将领在得知美军部队进驻越南后,很希望能够通过一次试探性战斗来出美军武器和战术上的弱点,同时美军也正在试验新武器和直升机空中突击的战术,也很希望能够与北越正规军作一次正面交锋,以检验这些新理论的成果。
由周辉敏指挥的越南人民解放军第33团、第66团、第320团和越共游击队第H-15营分散躲藏在德浪河的朱邦山一带,第1骑兵师的指挥官并不知道敌人在哪里,但他们根据一些情报认为在朱邦山地区可能有越军,在1114日,第7骑兵团1营机降到他们定名为X的地区,打算搜索越军的踪迹。按照原定计划,16UH-1直升机将往返数次,分批把这支450人的部队运送到X着陆区,但由于22排排长的莽撞举动导致战斗过早地发生,一次普通的索敌行动变成一场包围战,而北越军有2,000余人。
7骑兵团1营不是孤军奋战的,在历史中他们比电影中获得更多的支援。在战斗的第1天下午5点,22连就机降到X区增援被包围的1营;在第3天上午,第5骑兵团2营和第7骑兵团2营余部步行抵达X区,于是已经连续战斗了53个小时没有休息的第7骑兵团1
22连一起乘坐直升机返回驻地,摩尔营长也如电影中的承诺一样,是1营最后一位离开战场的人。电影至此已经结束战斗,但历史中的德浪河谷战役并未结束。

电影中美军士兵上M7刺刀准备进行一次虚构的大反攻。原著中记载了在某些战斗下的确展开了白刃战,但都是个别现象,而且都是被北越军渗透进美军防线的结果
由于美军打算用B52对朱邦山进行地毯式轰炸,于是让留守的两个营步行到另外2个着陆区乘直升机离开。第7骑兵团2营在前往名为阿尔巴尼忘带身份证怎么坐高铁区时,遇上了驻扎在那里的北越军预备队,尽管是一次双方都意外的遭遇战,但毫无介备、队形散漫的2营立即就被分割成几小股包围起来。在美军强大的火力支援和增援部队的帮助下,终于在第2天救出了被围美军,但在不到24小时的战斗中损失的兵力比X3天战斗里的损失还要多。电影编剧把如此丢脸的情节以一场虚构的胜利大反攻所取代,但实际上当时美军根本就不知道越军的大本营在哪里。
戒爱 郭燕

根据原著,在打扫阿尔巴尼战场时确实捡了一支法国的军号,只是原著中没有描述法国第100机动团被伏击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