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江南古镇,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文化灿烂,名人辈出,民风淳朴,境内名山障列,碧水环绕,风光旖旎,秀冠吴中,被誉为吴中第一镇“吴中第一镇”。 木渎景区名列太湖风景区十三个景区之首。木渎更是江南唯一的中国园林古镇。
【关键词】:木渎、历史文化名镇、江南
木渎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现已修复严家花园,虹饮山房、灵岩山馆、古松园、榜眼府第,盘隐草堂等,其中严家花园为江南名园,为台湾政要严家淦先生故居;虹饮山房是乾隆民间行宫,内有二十道清代圣旨,弥足珍贵。其深厚的文化蕴积,幽雅的园林环境,脍炙人口的历史传说,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旅游休闲好去处。
世界男装品牌
一、 木渎古镇历史与现状
(一)、历史沿革
木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苏州城西,地处太湖之滨,是一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发轫于吴越,三国时沿胥江两岸形成集镇,至北宋时,已设木渎镇。明清期间,木渎是苏州至太湖黄金水道上最大的的商埠。
(二)、历史遗迹
1.整体格局
木渎古镇的总体空间格局遵循了江南古镇“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镇”的空间组织原则。两条主要河流胥江与香溪构成人字形骨架,街道、建筑沿河流展开,构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古镇区内河街平行,河路相间,自然巧妙地把水、路、桥、房连成一体。其中永安桥、西津桥等众多古桥和延绵7000多米的石
驳岸,50多处河埠头,组成了木渎古镇苍古的水上风景。
2.人文环境
木渎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名闻朝野。康熙三次南巡、乾隆六下江南,每次经过木渎都要弃舟登岸,留下接驾亭、古御道、御码头等众多遗迹。乾隆年间的宫廷画师徐扬绘有一幅描绘姑苏繁华风貌的长卷《盛世滋生图》,其中近半篇幅描画了木渎,一些街景、衙署、寺观、河道至今仍可一一比照。
木渎幽雅的居住环境使之成为官宦退隐、文人雅居之地,同时也造就了古镇文化兴盛,人文荟萃。自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至清末,共出进士25人,举人30余人。著名人物有
范仲淹、杨基、吴宽、徐枋,近代的沈寿、严家等,他们给古老的木渎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历代迁客骚人纷至游历,在木渎留下了无数佳话轶事和歌咏诗文。
3.建筑遗迹
据记载,明清两代木渎境内有宅第园林30余处,其中古镇区有14处。现状古镇区临街近河的幽弄古宅众多,五进七进纵深的大宅尚存10余处,如南街的冯秋农故居、雷家旧宅,西街的王宅和严宅,山塘街的严家花园、沈寿故居、蔡少渔旧宅以及郑宅、陈宅、王宅,下
塘街的冯桂芬故居与邱宅,下沙塘的袁宅、陈宅等。这些古建筑布局结构保存完整,一般均为前厅后堂,石库门楼,封火山墙。
(三)、存在问题
主要形成于明、清时期的木渎古镇区和其中的历史建筑、传统民居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无论是建筑质量还是内部生活质量,都已无法满足居民现代生活需要,成为木渎的“衰败地区”。古镇区的衰落包括物质性老化、社会性衰败和功能性衰退三个方面。
1. 物质性老化
物质性老化主要表现为房屋老化和基础设施不足。根据调研,古镇区房龄平均都在5胡彦斌女朋友年以上,其中多数传统民居的房龄有近百年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加上居民的随意搭建、加建,增加了建筑密度,也加快了主体建筑的破坏速度。而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特别是上、下水问题,一直是中国老城(镇)区中较难解决的遍性问题,古镇区传统民居内自来水供给不足,几乎没有下水系统,居民的一部分用水还要依靠附近的河流,生活污水也几乎直接排入河流中。这不但为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健康隐患,也影响了古镇区的生态环境。
2. 社会性的衰败
社会性衰败主要表现为房屋的空置、居住人口的老龄化和贫困化。由于古镇区物质环境的衰败和居住人口的增加,那些有较高收入、经济能力较好的家庭逐渐搬离该区,他们迁出后的空房或者因为质量太差无法使用而空置;或者以较低的租金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老年人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或没有经济能力离开该区域。于是,古镇区经历着阶层的过滤,即原有中产阶层的离开和新的贫困阶层的渗入。古镇区在城市社会空间上逐渐显现出城市贫困阶层集聚的特征,逐渐成为老人和外来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
3. 饶功能性衰败
正因为古镇区的物质性老化、社会性衰败,使得古镇区功能也发生衰败,经济停滞不前。1998年在当地着手整治古镇区以前,古镇区范围内除了居住以及为日常生活服务的一些零售商业以外,很少有其它社会经济活动,功能较为单一。低劣的物质环境正是低收入与缺乏投资等深层次问题的真实表征,由此而产生的消极观念进一步削弱该区域的经济和竞争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木渎四周山拱峙,又毗邻太湖,既得真山真水之趣,又具小桥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园林、名人故居等众多的人文古迹,因而,木渎景区名列太湖风景区十三个景区之首。作为中国唯一的园林古镇,木渎在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迄今仍保留了10余处。
二、 木渎古镇主要景点分析
(一)、严家花园
1.严家花园方位
马境严家花园在木渎镇山塘街王家桥畔,门对香溪,背倚灵岩,“虽处山林,而斯园结构之精,不让城市”,为江南名园之一。
2.严家花园历史
严家花园的前身是清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古诗源》编者沈德潜的寓所。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后人将此院落让给木渎诗人钱端溪。钱氏叠石疏池,筑亭建楼,有友于书屋、眺农楼、延青阁诸胜,一时题咏颇盛。龚自珍对此园有“妙构极自然,意非人意造”,“倚石如美人”等溢美之句。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渎首富严国馨(台湾政要严家淦先生祖父)买下端园,重葺一新,更名“羡园”。因园主姓严,人称“严家花园”。严家花园经过三代主人努力,前后历经170多年沧桑岁月。因其文蕴昌盛,赋予严家花园名园风范。1935年,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教授两赴此园考查,对严家花园的布局与局部处理极为推崇。认为是苏州当地园林之“翘楚”。
3.严家花园建筑分析
严家花园占地16亩。中路为五进主体建筑,依次为门厅、怡宾厅、尚贤堂、明是楼和眺农楼。其中位居第三进的尚贤堂为苏州罕见的明式楠门厅,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木础石质,典雅古朴;楠木直柱,圆润柔和;雕刻简洁疏朗,调淡雅素净,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尚贤堂和明是楼前各有清代砖雕门楼一座,所雕人马戏文玲珑剔透,意趣隽永,极富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二)、虹饮山房
1.虹饮山房方位
虹饮山房位于严家花园东200米处,是清代乾隆年间苏州近郊著名园林,因为门对香溪,背靠灵岩,尽得“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过于其它园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木渎的时候,必到虹饮山房,在这里游园、看戏、品茗、吟诗,直到夜降临,才依依不舍,顺着门前的山塘御道,返回灵岩山行宫。因此,虹饮山房在当地又被称为乾隆皇帝的“民间行宫”。
2.虹饮山房总体介绍
虹饮山房虽因乾隆六次幸临而显尊荣,但其本身却是一座江南著名园林。它由秀野园和小隐园两座明代园林联袂而成,中路为门厅、花厅和古戏台,建筑体量宏大宽敞,既有江南文人园林的秀气,又兼北方皇家园林之大气,于大开大合之间,尽显宦家之气度。
如何卸载4. 东园
东园原是明代李氏的小隐园,以老树奇石和竹林茂盛著称。乾隆初年,此园被徐士元购得,增筑厅堂四进,主要用于生活起居。园内叠石栽花,堪称精巧雅致的宅第园林。清朝末年,徐家日渐衰落,东园为木渎陈家购得。陈家的外孙女沈寿从小在这里长大,随外祖母和沈立学习女红,用功不辍,终成一代“刺绣皇后”。
5. 西园
西园原是明代东林党人王心一的别墅,建成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王心一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被削职遣归。先在苏州建造归田园居(现在拙政园的东园部分),因嫌城中烦嚣,便在木渎香溪之滨建秀野园,时常邀上三五同志,在园中游观酬唱,排遣情怀。后里人韩王景将此园改为“乐饥园”。园内有秀野草堂、桐桂山房、乐饥斋诸胜。该园现为木渎
圣旨珍藏馆和科举制度馆,内中珍藏了20道清代皇帝圣旨以及科举试题、答卷等,充分展示了清代皇牍文化。
(三)、古松园
1.古松园方位
古松园位于山塘街鹭飞桥东侧,为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所建,是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风格。后园有一株明代罗汉松,苍翠虬劲,姿态优美,古松园即因此松而名。
2.古松园之大厅
大厅名古松堂,为仿明建筑结构,步轩和内四界的梁架上各有四对棹木,形如古代官帽的两根翼翅,俗称纱帽厅。步轩的四对棹木较小,分别刻有吕纯阳的宝剑、铁拐李的葫芦、曹国舅的檀板、韩湘子的竹笛、蓝采和的花篮等物,民间称为“暗八仙”。梁头的山雾云和抱梁云为“鹤鸣九皋”,气韵生动,精妙绝伦。最有意思的是,梁架正中一根方椽上刻有八只琵琶,名为“八音联欢”,寓意“喜庆欢乐”。典出《尧典》“八音克谐”,而苏州弹词开篇中也有“八音联欢”的曲牌,用八只琵琶进行联奏。将八只琵琶的造型刻在椽子上,如此用法,微博怎样发私信
在苏州园林建筑中尚无二例。
3.古松园之楼厅
古松园的楼厅最有特,因檐枋下端雕有16只倒挂花篮,楼上轩梁又雕有16只凤凰,有人便称此楼厅为“花篮楼”或“凤凰楼”。凤凰楼的雕花师傅是清末民初苏州著名雕刻艺人赵子康。赵乃木渎镇凤凰村人,最有名的作品是东山雕花大楼,木渎凤凰楼则是其早期作品,故有人称这两座楼为“南北妹雕花楼”。凤凰楼上所有雕刻均为吉祥图案,民间称为“讨口彩”。如明间檐枋由西而东分别刻有画、书、信、元宝,称为“书中自有黄金屋”。次间檐枋刻着花篮、箱子、宝剑、葫芦等“暗八仙”。厢房檐枋刻有海螺、风火轮、珊瑚、铜鼓等八件宝物,称为“八宝”。檐下挂落为缠株花纹,有梅、荷、菊、山茶等四季花卉安放于花瓶之中,称为“四季平安”。楼下厢房的窗格上刻有梅、兰、竹、菊“四君子”,象征品性高洁。
窗下栏杆刻有狮子和大象,前者象征权威,后者代表万象更新。楼下轩廊的每根荷包梁上都刻有一对大象,表示“吉祥”。楼上栏杆为环形图案,中间花瓶里插有三根画戟,谐“平升三级”之音。檐下挂落插角为蝙蝠图案,蝙蝠“变福”谐音。
3.古松园之水池
园中一泓半亩大小的池塘,湖石假山、亭榭回廊依水而设,其建筑倒影与天光云影交织在一起,景物越发可人,整个花园也因此多了几分空旷,也更觉得旖旎多姿。如此水景,正应了杜甫“名园依绿水”的诗情画意。
三、 木渎古镇的保护
木渎古镇区内由香溪和胥江两条河流构成人字形骨架,主要街道沿河道平行展开,河街平行,河路相间,建筑沿街沿河布置,水、路、桥、房连成一体,展现了江南水乡的传统特。
为了保护古镇的整体空间格局,必须维护传统肌理、河网体系和街巷格局。不得随意填埋河道、改变河道的流向和宽度;严格保持传统街巷的历史原状,禁止改变传统街巷的宽度、走向和街巷比例。为了保持古镇的传统风貌,必须严格控制古镇区中的建筑高度,建筑檐口高度不得超过6米;对风貌不良的建筑,应当尽快按传统建筑的样式进行整治,建筑的整治和改造以原建筑的基底外边线为建筑红线,其建筑的平面布局和体量组合形式应与传统肌理协调,建筑的形式、体量、高度、彩保持与传统建筑的协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