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卷 第1期2000年2月
人 文 地 理
HUMAN GEOGRAPHY
V ol.15,N o.1
Feb.2000
文章编号:1003-2398(2000)01-0023-05
——以徐州汉文化景观为例
冯 健,张小林,金其铭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区域规划研究所,南京 210097)
提 要:由文化景观结构地域整合研究的理论背景出发,以徐州汉文化为例,分析了徐州汉文化景观的
结构及其形成的地理历史基础;从文化地理的角度,系统论述了徐州汉文化景观结构的地域整合与历史演变过程,并划分为四个时期;最后,就徐州汉文化景观结构的地域整合对旅游开发的意义作了阐述。
关键词:文化景观结构;地域整合;旅游开发;汉文化景观;徐州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THE REGIONAL INTEGRATED PROCESS OF C ULTURAL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aking Xuzhou s Han Cultural Landscape for an Example
FENG Jian,ZHANG Xiao-lin,JIN Qi-m ing
(College of Geogr ap hic Science,N anj ing N or mal U niv er sity,N anj ing210097,China)
Abstract
Xuzho u keeps varied and color ful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Han Dynasty,w hich not only has import
ance to culturolo gy,but also provides Xuzhou w ith important tourism rescourses.
First of all,on the basis of theories of research o n Xuzho u s Han cultural landscape structur e, the author s analyze the structur e o f Xuzhou s H an cultural landscape and its Geog raphy-His-tory basis.T hen,they systematically discuss the integrated process and dev elo pmental histo-ry from v iew point of Culture Geo graphy and divide it into fo ur phrases.At last,they set forth the sig nificance of Xuzhou s Han cultur al integr ated pro cess to tour ism development.
Key words:cultural landscape structure;r eg io nal integ ration;to urism development;Han cultural landscape;Xuzhou
1 文化景观结构地域整合研究的理论背景 文化景观是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内容, C.O.苏尔主张以解释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的研究核心。对文化景观一词曾有不同的解释,H.J.德伯里指出文化景观“是由各种文化特征聚合为一体而构成,它是对某一区域文化的各种印象和感觉的合成”[1]。乔丹等认为“文化景观是文化集团在其居住地球上创造的人为景观,……并且每个文化景观都独特地反映出创造它的文化”[2]。
文化景观是在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中孕育成长的,因而它具有区域特征。它又是随着不同历史阶段而发展成长的,具有历史延续性。古代中国的文化呈地域多元化格局,经过长期的历史
演变和地域整合,在汉代形成了成熟的汉文化系统,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统一文化系统的成熟。
收稿日期:1999—03—18;修订日期:1999—05—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671030)
作者简介:冯健(1975—),男,江苏沛县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与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
所谓文化景观结构的地域整合,即是一定地域的特定文化景观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受外来文化和周边文化的不断侵入渗透,与各种不同地域文化景观之间的兼并、融合、取代、共生等文化过程及其空间现象。若非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和战争,则文化景观在时间上或空间上,都是渐变的和延续的整合过程。两汉为徐州地区留下了蔚为壮观的汉文化景观,这既有文化发生学上的意义,又给徐州提供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因而以徐州汉文化景观为例进行文化景观结构的地域整合过程和文化发生机制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而且对徐州旅游业的开发也具有指导意义。
2 徐州汉文化景观的结构与特征
汉高祖及其一大批徐州(古称彭城,下同)籍开国元勋开创的西汉王朝明显与其故乡徐州的本土文化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在汉文化系统发育和完善的过程中,徐州又作过积极贡献,而且许多都具有开创性,并成为汉文化系统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3]。两汉王朝一直以徐州为东方重镇,并长期把它作为
诸侯王的封地,从而使现代徐州拥有丰富的汉文化遗存。徐州地区的汉文化遗存具有数量丰富、种类齐全、反映面广等特征,直观而系统地折射出汉文化的面貌和内部构成因子。汉文化遗存与其所折射的汉文化因子共同构成了徐州的汉文化景观,徐州汉文化景观的结构详见表1。
3 徐州汉文化景观结构形成的地理历史基础及其地域整合过程
3.1 徐州汉文化景观结构形成的自然地理基础与
历史人文背景
3.1.1 优越的区位和自然地理环境为徐州成为汉
文化的发祥地奠定了基础
古代徐州西屏江淮、北扼齐鲁、东濒黄海、西
表1 徐州汉文化景观的结构
T a b.1 T he str ucture o f Xuzho u s Han Cultur al L andscape
蔡宜达徐州的汉文化遗存汉文化遗存的
内部构成
汉文化遗存所折射的
汉文化因子
Ⅰ不同形制的汉代墓葬A墓门、墓道、甬道、墓室(包括耳室、侧
室、前室、后室、厕所、仓库)等构造
B建筑材料的选用与加工
C供、排水系统
D墓地的选址原则和墓葬内部构造与方位
之间的关系
A汉代建筑典雅、庄重、古朴的风格与建筑艺术特点,宫
殿构造与规模
B建造材料的独特性
C原始的城市规划思想与技术
D汉代人的风水观与人居思想
Ⅱ汉兵马俑A侍俑、跽坐俑、站立俑、发辫俑、仪卫俑
B乐俑、舞俑
C指挥俑、盔甲俑、车马俑、警卫俑、官吏
俑等A汉代造型艺术及工艺制作水平,汉代的服饰,汉代的宫庭礼仪和等级制度
B汉代的乐器演奏(吹奏、打击、弹拨、编罄等)和舞蹈(长袖舞等)
C汉代的军队盛况,军制(包括步兵的装备与组合、骑兵的建制与运用),战阵、兵种和作战的兵器等
Ⅲ服饰、装饰品及吉祥物A金(银)镂玉衣、首饰等
B以一些祥禽瑞兽为表现内容的玉器和装
饰物品
张晓晨微博A汉代的服饰和着装习惯
B汉代的风俗、信念、迷信思想和图滕崇拜,汉代人所特有
的审美观和自然观
Ⅳ生产器具和生活用品各种漆木器、陶器、铜器、铁器、玉器及珠、
料器等
汉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和状况以及极高的工艺
制作水平
Ⅴ汉画像石A以表现现实生活及人间场景为代表的一
类风格
B以描绘珍禽异兽、神话故事和死后升仙为
代表的一类风格A反映汉代的风土人情、地方民俗、农业生产和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B反映汉代的封建迷信思想、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以及“龙凤”等图滕崇拜
Ⅵ汉代典籍、著作汉代的文学、艺术、史学、医学、及自然科
学的著作与成就
综合反映汉文化的各个侧面
资料来源:由在徐州地区各汉文化景点和相关部门调查所得的资料整理、分析而成
24人 文 地 理15卷
控中原,地势险要而交通便达;境内山丘逶迤、平原广袤、湖泽星罗、河川密布,自然地理环境相当优越,因而一向是兵家必争之地,也导致了古代徐州行政隶属更迭频繁。地缘优势使古代徐州本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的性格,为徐州成为汉文化的发祥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2 独特的经济和历史人文背景为最初徐州汉
文化的形成起到了至为重要的作用
据竺可桢先生的考证,秦末处于中国历史上的温暖期[4],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使徐州一带农业经济(尤其是桑、竹、麻的种植)得到发展。徐州境内泗、沭相会,水陆交通十分便捷,使经济与文化交流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从而培育了徐州人(尤其是包括刘邦及其众多臣子在内的丰、沛人)开放豁达、崇文尚武、重气节、好交游、豪爽尚礼的地方风格和本土文化性格。另外,春秋战国时儒家和道家学派的发源地均距徐州较近,而且老子曾在小沛(今徐州沛县)隐居长达10年之久,孔子和庄子也都曾在徐州一带游历讲学。这种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徐州本土文
化在先秦时期就被赋予多元性和亲合性的特征。所以经济基础及历史人文诸因子对古代徐州本土文化性格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也为其后来走向全国并形成融多元文化于一体的大一统汉文化格局创造了契机。
3.2 徐州汉文化景观结构的地域整合过程与模式
徐州汉文化景观是在原始的本土文化基础上,不断孕育新的文化因子,伴随着西汉王朝的建立而形成全国汉文化系统雏形,进而与多种地域文化交流、兼并、整合和共生,经过复杂的、兼收并蓄的历史演变过程,最终形成成熟、定型的汉文化系统和徐州地区丰富的汉文化景观。徐州汉文化景观结构的地域整合模式见图1,整个过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3.2.1 原始胚胎期:史前直至周简王13年(即公元
前573年)
史前时期,徐州属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4个大的文化圈之一—东夷文化圈的范围。据考古学揭示[5]
,东夷文化时期人类已经拥有相当文明,如已有最早的玉器制作,精致的骨器和铜器制作以及工
艺
图1 徐州汉文化景观结构的地域整合模式
Fig 1. T he r eg ional integ rat ed mo del of X uzhou s Han cultural landscape str uct ur e
广州著名景点25
1期冯 健等:文化景观结构的地域整合与旅游开发
高超、技术复杂的陶器制作,纺织和酿酒技术也达到很高水平,普遍存在对太阳、天地、山川神的自然崇拜。
包括徐州在内的苏北地区,实际上位于大汶口文化与南方良渚文化的相互交接地带,向西则又与仰韶文化邻近。现代徐地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史前时期徐州的本土文化就已表现出文化融合的特征。徐州在夏商时为大彭国所有;春秋时曾隶属于宋;周简王13年(公元前573年),楚、郑联合伐宋,夺取彭城,则隶属于楚。史前直至公元前573年,徐州原始的本土文化基本上是东夷文化的传承,但在漫长的演化进程中已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3.2.2 初步萌发期:公元前573年至公元前221年
自徐州归入楚的版图直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徐州深受楚文化的影响,是徐州本土文化第一次大幅度接受文化整合的洗礼。楚地是道家的发祥地,追求浪漫主义彩是楚文化的典型特征。近些年徐州地区出土的西汉墓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很大一部分仍沿袭楚文化传统;以及汉画像石中表现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以及各种祥禽瑞兽等神话故事与死后升仙等主题的占相当一部分,这种浪漫主义风格明显系受楚文化影响所致。它们都为楚文化兼容徐地本土文化的过程提供了佐证。这一阶段,徐州本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深深留下了楚文化的烙印,以致使战国末年的徐州成为典型楚文化的所在地之一。
3.2.3 充分发育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140
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中国,政治的统一为文化的一统创造了条件。秦“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的种种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化共同体和统一文化系统基本格局的形成[6]。这时的徐州作为西楚之地的重心,既受秦轻文尚武思想的影响,而更多的则是保留了楚文化的传统习俗。
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的建立则使统一的文化系统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形成了汉文化系统的雏形。汉初的文化格局及政治形势激发了开放、运动的文化生成机制,极大地促进了汉文化系统雏形与其他地域文化的空间整合。这时徐州的本土文化与整个汉文化系统的关系表现在:一方面,整体文化系统的
发展会波及徐州并促使其作相应变动和升级;另一方面,徐地楚文化传统浓厚的本土文化在特定条件下又使整个汉文化系统受到影响。
这一阶段所发生的文化地域整合主要包括: (1)汉文化系统与关中文化(即秦文化)的整合
关中文化形成于黄河上游及渭水流域,其典型特征是“天命神权”的文化观念、世袭分封的政治结构、以宗庙社稷为权力象征的等级特权制度以及以宗法制度维护君统的封建家长制统治体系。秦统一中国,实际上是凭借政治力量使秦文化扩大到全国,而西汉在政治、经济、法律、朝仪和宗庙礼仪等方面承袭秦制,从文化地理的角度来看则是汉文化系统与关中文化的一次大的整合。
(2)汉文化系统与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的整合
齐鲁文化的地域主要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齐、鲁地区是儒学文化发源和发展之地。齐鲁文化的典型特征是农业及蚕桑丝织业发达,崇尚礼仪、质朴务实、尊重传统、开放创新。西汉初年的汉文化系统与齐鲁文化之间的整合,其主体实际上是楚、儒文化的交融,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学和艺术等领域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汉高祖立国后让太子习儒并开创了封建统治者尊孔祭孔的先例,以及徐地汉画像石中的宴饮、车马出行、生产活动、游射田猎、博奕游戏、乐舞百戏、建筑庭院等现实生活场面所反映的儒家现实功利主义的彩,都是这次文化整合的实证。而且作为汉代开国君臣故乡的徐州,在汉初习经成风,并造就了一大批如刘向等的名师大儒,他们在繁荣汉代经学中起到
了主力军的作用,对汉文化系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西汉,徐州是儒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徐州一带成为儒学研究的中心。儒文化的渗入,也改变了徐地的秦楚陋习,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汉文化景观的发育。
(3)汉文化系统与楚文化传统浓厚的徐州本土文化的再次整合
在汉文化系统发育的过程中,还经历了与楚文化底蕴浓厚的徐州本土文化的再次整合。据《史记》载,汉高祖曾在郦邑筑新丰城,将其父太公“旧人”迁至新丰定居,显然直接将丰沛县的生活习俗和地方文化完整地引入关中。公元前200年,长乐宫建成,汉高祖至长安,丞相以下皆徙治长安,因而使一大批徐籍文臣武将迁家定居长安。他们和依据高帝5年《罢兵赐复诏》定居关中的诸候子一起给关中民俗以巨大影响,促使了徐州本土文化与汉文化系统的整合。
(4)汉文化系统与燕赵文化(北方文化)的整合
刘美含演过的电视剧燕赵文化产生于海河流域,受塞外匈奴游牧文化的影响,粗犷雄浑、奔驰豪放是其典型文化特征。自汉初开始,燕赵文化渐次融入汉文化系统。公元
26人 文 地 理15卷
前201年,汉高祖为缓和汉与匈奴的关系所确立的和亲政策,使汉文化进一步发挥其影响,促进了汉
文化系统与北方文化的交融。
3.2.4 成熟定型期:汉武帝光武元年(公元前140
年)以后
在汉文化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巴蜀文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甚至海外文化等都曾对汉文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汉文化系统正是经过与诸地域文化复杂的地域整合过程,才由雏形逐渐发展和完善,在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之后成熟、定型,历经各代不衰,演化为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精萃的大一统的汉文化。成熟的汉文化系统为徐州地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汉文化景观。
4 对旅游开发的意义
徐州地区共发现20余座不同形制的大、中、型汉代王侯陵墓,出土了大量的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和汉代器具、遗物。丰富的汉文化遗存和汉文化底蕴构成了徐州的汉文化景观;斑斓的汉文化景观则为徐州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徐州汉文化景观结构的地域整合过程与演变历史对其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1 对协调不同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关系,开展区
际旅游合作与交流有一定指导意义
劳动节的名人名言明确汉文化景观结构的地域整合过程,则有助于理解汉文化系统产生的自然与历史人文背景、渊源、构成、特征,加深对汉文化与其它地域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包括差异及共同点、历史上的关系和基于文化运行机制基础上的文化交流、兼并、整合与共生等文化过程。一方面,便于突出地域文化特征与地方特,更好地指导徐州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另一方面,也利于更好地开展区际旅游合作,营建大区域旅游圈并协调内部各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开发,形成规模效应。如近年来徐州市与泰山、曲阜的旅游部门开展的“一山(泰山)两汉(西汉、东汉)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区际旅游合作已初见成效。这是汉文化与齐鲁文化的合作,其实汉文化与江苏吴文化风情,与河南、安徽等地的楚文化民俗等均有很好的合作前景。
4.2 利于揭示人文景观的深层文化内涵,对区域旅
游产品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基于古文化景观上的旅游产品的开发形式是多样的,大致有 反映地域文化特的纪念品,具有特定传统文化氛围或赋予若干传说的地方食品特产 纯外观上的模拟,以形的酷似见胜并满足游客的文化心理需求体现古人风尚风俗的器具,作为各种感观体验的中介!摒弃形的限制、追求神似,以古人的自然观、审美观进行再创造等几种。前两种类型较常见;后两种类型的开发则有相当难度,对游客的吸引力却最大。对汉文化演变进程的把握,宜于满足人们对原始初民们的生活方式、信念、习俗、图滕崇
拜等神秘性向往的需求,将汉代人那种纯朴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既具有浪漫主义彩又保持现实生活情调的审美观加以再现,从而将汉文化景观中所蕴藏的汉代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经济与政治生活等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并实现旅游经济效益。
4.3 对指导现代仿汉文化景观建设和汉代风情、场
面模拟具有一定的意义
为了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近些年徐州地区建造了许多现代的仿汉文化景观和以汉文化为主题内容的大、中型主题公园。如徐州的汉城公园,沛县的汉城、汉街以及汉风情表演和每年一度的“汉文化节”,各汉墓的地面建筑等。现代的仿汉文化景观建设要以汉代文化为依据,具体表现在 建筑风格要与汉文化景观统一,一些园林及建筑设计专家遵循“貌合、神合、势合”的原则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汉风情表演和模拟中的服饰、器具、民俗风情、文化特征等都要与传统的汉文化景观相协调。否则,不但会失去新颖性,还会出现文化学上的错误,难以获得预期效益。
[参考文献]
[1]德伯里著,王民等译.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50.
[2]乔丹等著,王恩诵译.文化地理学[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986.68.
naomi康雅馨[3]王中文,夏凯晨等.两汉文化研究[M].北京:文化艺
术出版社,1996.5—185.
[4]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
科学,1973,(2):168—189.
[5]逄振镐.东夷文化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1—69.
[6]韩养民.秦汉文化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1—252.
27
1期冯 健等:文化景观结构的地域整合与旅游开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