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破陋习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祖宗、刺痛、废除”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3.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重点】:了解缠足这一封建陋习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难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背景资料】
1.孙中山简介
1866年1l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杰出的资产
阶级革命家。他组织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但不久,由于资产阶级退让,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晚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的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2.缠足
旧时汉族统治阶级所造成的一种摧残妇女身体的陋习,把女孩子的脚用长布条紧紧地缠住,使脚骨缩小成畸形。据说此陋习始于南齐东昏侯时。清康熙三年(1664)下诏禁裹足,七年又罢此禁。太平天国曾禁止缠足。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开始真正废除。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本课设计中应力求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使学生能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
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力求紧扣“语言文字”,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文本中人物的心情,感受缠足前和缠足后情感的巨大变化,在课外资料的链接中激发学生对缠足的痛恨之情,对的同情之情,以便更好地体会孙中山破陋习的坚决和给中国妇女带来的解放。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阅读孙中山的生平简介。(2)搜集缠足陋习的相关资料。(3)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l)预习、自学课文。(2)搜集孙中山、缠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质疑激趣
1.出示孙中山图片,1911年这个人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21年1月1曰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他就任临时大总
统。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板书“孙中山”,指导学生看老师写字。
2.孙中山一生做过很多伟大的事,其中有一件还改变了妇女的命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孙中山破陋习。(板书:破陋习)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4.过渡:“陋习”指的是什么?孙中山为什么要“破陋习”?走进课文,你一定能到答案。
设计意图:由图片引入,并配以简短的介绍,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孙中山的丰功伟绩,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而且对课题的出示,也很巧妙地把它拆分为——“谁”“做了什么”这两部分,潜移默化地理解了题目,为引导学生学习概括文章的大意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测字词掌握情况。
(1)小组合作识字、读词。(出示生字词)
孙中山 捡柴 痛苦 心疼 祖宗 既然 不该 总统 废除
(2)指生认读,指导难字
用字理知识区别“既”与“即”。(在字理中“既”字在古代的写法:左边是一种盛满食物的容器,右边是一个跪坐着的人,头向背后扭转,不再看摆在面前的事物。“既”字最初画的是一个人已经吃饱了,准备离开食物的样子,表示“完、尽、结束”等意思。后来“既”字又表示“已经”的意思,如“既然、既是、既而、既往不咎”等等。而“即”字,左边是一种用来盛食物的容器,里面盛满了食物,右边是一个跪坐着、面向食物的人。表示“准备吃食物”的意思。要“准备吃食物”, 就必须走进食物,所以“即”字又有“走进、靠近”的意思,如“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查字典理解“陋习”“祖宗”“辛亥革命”。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临时”“空闲”。
3.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重点指导“痛”“罪”“既”。
(2)学生描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本环节在充分发挥学生识字意识的同时,立足于学生识记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字理方法识记生字,既让学生兴趣盎然,又提高识字的效率,大大降低了错别字的出现率。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读第8自然段。
(1)孙中山破除的“陋习”是什么?是从哪一自然段知道的?出示第8自然段,指导读好长句的停顿。
(2)重点理解“缠足”。 俗称“裹小脚”,封建社会以小脚为美。用长布条将女孩儿的脚紧紧
地裹住,使脚骨缩小成畸形,直到成年。(出示图片)民间有一句谚语“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
(3)齐读第8自然段,概括段落大意。
2.读第2~7自然段。
这种陋习害人不浅,孙中山的就深受其害,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情景——
(1) 开火车读第2~7自然段,相机指导读好长句,理解词语“痛苦”“心疼”,会用“既然。。。就。。。”造句。
(2) 这部分人物对话很多,学生分组采用喜欢的形式朗读。
范丞丞女友(3) 第2~7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概括段落大意。
3.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学生评议,注意儿化音。
(2)认读词语“挑柴”,做动作,积累提手旁的字。给字开花。(换偏旁)
(3)齐读第1自然段,概括段落大意。
设计意图:“课不读熟不开讲。”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强化初读,延迟开讲”的意识。“熟读”是语言文字的习得,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的设计中,不仅采用了多种形式读,更在读中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了解了段落的大意,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了解文意,学习方法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试着用“段意叠加法”概括文章的大意。韩寒方舟子事件结果
2.关注文章的题目,还能更简洁地概括文章的大意吗?
3.总结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运用“题目解释法”和“段意叠加法”,都能简洁明确地概括文章的大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就必须以课文为依托,让学生习得方法,并能在不断的训练中形成能力。
五、布置作业,问题延伸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这种缠足陋习是怎样残害孙中山的的?孙中山废除陋习的过程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作业的设计既巩目第一课时的收获,又为第二课时深入理解课文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希望学生在熟读中能获得“其义自见”的感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理清文脉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到底这种缠足陋习是怎样残害孙中山的的,才让孙中山如此深恶痛绝,使得他当了临时大总统后,首先就废除了这个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陋习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懂课文。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进行“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在言简意赅地回顾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从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入手,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二、补充资料,前后联系显“陋”
(一)感悟“缠足之痛”。
1.默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缠足之痛”的语句。
2.学习第2自然段。
出示第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是怎样介绍缠足的。
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缠足。
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
(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缠足给带来的痛苦。(长长的、一道又一道、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
(2)想象理解。想象:如果用布条死死裹住你的手,十多天不能松开,你什么感觉?
(3)补充资料。
资料一
怼人不带脏字的狠话 最残忍的“刑罚”
缠足是中国历史上最残忍、时间最长、迫害人最多的“刑罚”。
女子缠足从小时候开始。缠足时,先用白矾洒在脚缝,五个脚趾紧靠一起,脚面用力弯成弓状.然后用白绫缠裹。缠上两层,用针线密缝,一面狠缠,一面密缝。缠完后,脚如炭火炙烧,疼痛难挨。随后日子还要他人搀扶走动,以活络筋骨……
资料二
出示一组图片,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说:“观看一个小脚女人走路,就像在看一个走钢丝绳的演员,使你每时每刻都在被她揪着心。”可见这缠足怎一个“痛”字了得!
(二)读出“缠足之痛”。
1.引读,感悟的“痛”。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啊!孙中山看见了,他亲眼看见了。生接读——(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眼泪直往下流。)
缠足之痛不仅折磨着的身体,更折磨著她的内心。原本勤劳、开朗,常常陪孙中山一起玩。经常唱歌的,在以后的几个月里变成什么样子了呢?生接读——(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的歌声。)
2.想象的变化。
再也没有看到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的歌声,那看到的是什么?听到的又是什么?
动漫人物帅哥图片
3.对比朗读,体验的“痛”。
女生读笫1自然段,男生读第7自然段.
聂远离婚(三)辨析句子。
此时此刻老师的心也在隐隐作痛,你们的心呢?那身临其境的孙中山呢?
比较: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从第二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伤害之深)
过渡:除了心疼之外,还有什么让他幼小的心灵被深深地刺痛了呢?我们来看他和妈妈的对话吧。
设计意图:“体会缠足之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资料、图片的介绍以及语言文字的感悟,使学生在充分地体会的“痛”后,做到情动而辞发,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很好地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细研文本,对话阅读悟“情”
1.孙中山和妈妈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默读第3~6自然段,用“~~~~~”画出妈妈的话,用“____”画出孙中山的话,然后思考对缠足,他们各是什么态度。
2.小组合作交流。
3.体会在缠足问题上,孙中山和妈妈的理由都是什么。
(1)指生读孙中山的话,说出他的理由。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孙中山说话时的心情。(两个问题,体现了他对的心疼;“不该去做”“怕什么”、感叹号都体现了孙中山对缠足陋习的反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