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男生女性化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探究
   
                                  摘要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社会中的一些男孩不再具有男性的典型气质,出现了男孩女性化的现象,本文从我国小学教育方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师喜好、考察方式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的不足总结出导致一些男孩女性化倾向加重的原因。为了使儿童更健康地成长,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儿童进行性别教育。  关键词:性别角 女性化 性别教育  原因以及对策
一、性别角的界定与形成
(一)性别角的界定
在一般人的眼中,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根据其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被分别纳入社会划分的两个性别范畴之内:男性、女性。其实这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根据个体的生理特征划分的性别
车扣分查询
只是个体的性角(sex)。而真正的性别角(gender)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在社会中学会的适应男性或女性的个性、态度、言行举止和情绪反应等,从而产生的具有社会文化认同的心理性别。“性”与“性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英国社会学家S.德拉梅特曾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性,这一概念准确的含义应该是指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生物特征,而性别这一概念的准确含义是指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一切非生物方面的差异,诸如在衣着、兴趣、态度、行为、才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性是先天的,由生物的染体决定的生理特征;性别是后天的,由社会决定的心理特征,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里所说的男孩女性化实质是男孩性格的“弱化”,具体表现在行为的畏缩,缺乏敢为性,如不敢说、不敢做、不敢冒险、不敢表现自己以及我们经常在生活当中见到的不少小男孩儿在其长辈的刻意虑缀下,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性格爱好,朝着女性化倾向迈进。尤其逢年过节抑或双体曰,放眼大街小巷及公共娱乐场所,时常可见小男孩着花衣,甚至浓妆艳抹等离奇的现象。
(二)性别角的形成
性别角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化过程。儿童一出生就因为其先天的生理特征不同而受
到了不同的对待。在随后的婴幼儿时期,儿童逐渐对自己的性别形成了认识,他们的这一认识为性别角的进一步社会化提供了保证。        心理学家柯尔伯格(Kohlberg)认为儿童的性别角是在2-7岁之间形成的,并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性别认定——儿童开始了解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同时也开始知道别人的性别;第二,性别稳定——儿童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不会改变,现在自己是男孩,长大后就只能是一个男人;第三,性别的一致性——儿童一方面认识到性别不能随着自己的意愿改变,另一方面也自愿的接纳自己的性别,使自己的行为表现与性别一致。    也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3-6岁,就已经形成了性别角,如果在这以后男孩仍然认为自己与周围的女孩一样,在打扮、表情、行为上模仿女孩,即是出现了女性化倾向。
二、男孩女性化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社保卡将实现一卡通
  一些男孩女性化,责任多半在于孩子的母亲。也许是出于对孩子的宠爱吧,在相当一部分家庭中有些年轻的母亲在孩子尚十分幻小之时,就偏爱于把他们打扮得十分女孩子气,还自以为是地认力这能让孩子显得与众不同。殊不知,如此“与众不同”的穿戴,虽说或许能
引起旁人不失善意的注目,甚或认为你的儿子长得女孩子般秀气,从而获得虚荣心的满足。但与此同时,孩子亦极可能由此开始了足可让你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为其担忧的心理上的畸形发展。也有不少男孩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他们在家庭环境中受周围太多女性长辈及女性小伙伴的呵护、宠爱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性情、言谈举止,以及平时的爱好更是出落得几乎无处不像女孩子。虽说这些家庭中“塑造”孩子的长辈们有些做法情有可原,但无论是否具有科学根据,古来“三岁看老”的说这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 诚然,正如一位搞儿童心理咨询的专家说,现在30岁以内的年轻母亲之所以要如此装扮孩子,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是,在她们的童年没有穿花衣、抹胭脂的权利,所以她们总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笔者相信这位专家所说是事实,但即便如此,年轻的母亲们也不该感情用事,更不应该弥补个人儿时的缺憾而影响到强子的心理健康 
家长的溺爱教育下使儿童所形成的怯懦的个性品质的影响,加重了部分男童女性化的发展当前我国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家庭都接受了独生子女的生育要求,然而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家长一般都对子女采取了溺爱的教育方式,过度的溺爱教育使子女形成了对父母过分依赖的个性品质,另外由于父母对子女的的事情包办过多,使孩子从小就很少接触他人,加剧了男孩的女性化特点的发展。这也是一些男童表现出明显女性化
特点的重要的家庭原因之一。
 
(二)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因素    人把男孩女性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于教师的师资配备上。在李幼恩当今的幼儿园小学中,女性幼儿教师的比率尤其多。那么,首先男孩女性化是女教师多造成的吗?北京师范大学曾对此问题进行了多项实验。实验以北京师范某小学学校的144名准小学教师为对象(他们多数是女生),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还是认为男孩应该更为勇敢、强壮、宽容,而女孩应该比较文静、胆小、听话。这个结果并没有体现出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女性化倾向,相反却表明教师希望教育出像男孩一样的男孩和像女孩一样的女孩,这种传统的性别观念和性别教育观念潜在于教师的价值体系中,也明显地体现在其具体行为过程中。因此,关键不在老师是男是女,而在于老师的观念与行为。并不能简单地将男孩女性化的原因归于教师的性别比率。男女教师比例相差太大,这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现有的学校评价标准太保守、太偏颇及社会大环境变得越来越柔弱化。其次,很少有学者关注究竟为何小学教师女性一统天下,男性幼儿教师凤毛麟角。社会普遍认为孩子年纪很小,在性别意识的扭曲下,将此份工作刻板定义为女人的工
小彩旗男朋友
作,而此份工作又被贬为低社会地位的。在与老师们的交谈中,,男性从事小学教育普遍会被认为其胸无大志、婆婆妈妈;或是以将来要成为行政管理阶层为目标,教师工作只是为其职业踏板导致幼儿小学教育男性从业率极低。因此,间接向男性宣告:“男人不要来当教师。”既在拒绝男性的同时将女性贬为必须从事低下工作,又在对女性角的刻板期待中,规训了男人应有的社会职业,一个现象同时显现了对两种性别的偏见。这种现象不改变,将会给学生个人和社会甚至国家的发展带来严重危害。同学们了解到,男生的个性如果长期受到压制,将导致这些男孩子一生之中最关键的创造能力、数学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果敢和自信能力的丧失,另外,男子汉应该具备的阳刚和血性之气也将一并失去。试问,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男生今后能担当起家庭、社会赋予的责任吗?
阳宅风水学入门(三)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加强了男孩女性化的倾向    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都是以语言教学为主,主要以训练学生的言语能力、读写能力为目的。而女孩的言语能力和读写能力都要比男孩发育得早,因此她们在语言学习中比男孩更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的时间里运用相同的方法去学习相同的内容,男孩的学习效果势必会比女孩差。长期如此男孩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挫伤,致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迫使他们对女性角产生认同和羡慕,这就会加大一些男孩性别角的逆转。 
三、男孩女性化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家庭教育的影响
由于男孩的女性化特点的形成是多种因素所致,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比较困难。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加强家庭教育的影响,即对男童的女性心理特点可能形成的因素在家庭教育环节中得到克服。由于导致男童女性化的主要因素中有两种情况发生的在家庭教育中,所以父母应该重视对孩子从小进行相应的男性心理的训练,如果家庭教育中解决了这个问题,将会使绝大多数的女性教育影响得到克服。所以对男孩的父母来讲,从小对孩子有意识地进行男性心理特点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是要杜绝对男孩子有意识地进行女性化影响,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是男孩子,男孩子应该和女孩有所不同,勇敢、坚强应该是男孩子的品质,当然也应该对女孩进行这方面的心理品质和个性训练。
(二)学校教育中要重视性别教育加强男孩的心理个性训练
学校要重视对男孩进行男性的心理训练,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小学对教师教育影响接受较快,所以如果小学能够有意识地对男孩子进行男性个性训练,也可以较好地防止男
孩的女性心理牲特征的出现和发展。小学和中学是儿童的心理及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发现男孩在小学已经形成了女性化特点,那么以后很难校正。
(三)教师要大胆鼓励男孩参加各种活动
1、在游戏中,教师不应在规定的某种活动中只准男孩参与或只准女孩参与,而应组织一些具有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团结友爱,通过相互合作去完成的活动,促进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2、对不同性别的儿童采取相同的奖惩措施和一致的评价标准。按以往的经验,教师对男孩的过失通常会采取严厉的批评,而对女孩则明显宽容一些。这种差别无意中强化了男女性别角的差异性,对儿童性别角的形成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在给予孩子奖励或批评时,不要因为是男孩或女孩就给予不同的对待。3、允许儿童自由表现与传统性别角相异的角行为。比如男孩表现出爱哭、女孩却骁勇好斗,这些都是儿童的正常表现。成人的否定、惩罚,教师的批评,会导致幼儿产生自卑的人格特征,会强化幼儿关于性别角的刻板印象。因此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只有在儿童出现的行为中给予指导,从而形成良好的品格。
(四)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共同培养
家园合作,共同培养,为儿童形成健康的“两性化”人格奠定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两性化人格形成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家长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多的接触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和注意到各类问题或障碍产生的早期原因。家长应培养儿童对自己性别的正确认识。男孩应着男装,玩男孩玩的玩具,女孩亦然。父母不要让孩子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应按孩子的性别来教育和培养孩子。具体来说,家长应帮孩子些不会排斥他的同性伙伴到家里来玩,让他有较为广泛而舒适的社交圈子。让女性化男孩多参加体育活动,了解竞争、了解勇敢。不鼓励孩子异性化的行为,时刻注意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自我性别概念。由此可见,成功的儿童教育应当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它可以纠正一些不准确的观点,使人们产生科学正确的认识,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培养、塑造幼儿健全人格的理论依据。                        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方面物质条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关注“儿童”,不能只靠家庭和学校,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正确培养孩子健康的性心理是其后天身心健康的保证。人们通常所见的男子“娘娘腔”类型与性心理和性社会心理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家长老师应该关心男孩的性心理健康,改变男孩女性化的倾向。
伊能静不雅照片                      参 考 文 献
(1)武文玉,浅谈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教育与男孩女性化 
(2)黄济,劳凯声,檀传宝主编 小学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3)佚名,男孩女性化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