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传播力研究 2021年05期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收稿日期:2021-2-3
基金项目:贵州省委党校课题:重大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及政府应对策略(课题编号:2020DXZXYB07),本文系部分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杨雪(1986—),女,四川康定人,讲师,主要从事社会治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随着科技、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社会风险时时会与我们不期而遇,风险社会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威胁,并且超出了社会的预测和控制能力,正如贝克所言,在现代化进程中,“在风险社会中,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1]在武汉爆发的疫情,就是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爆发后,受到世界舆论的高度关注,我国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政府利用舆论力量,通过网络传播能量、安抚公众,尽最大努力化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
一、网络舆情概念、演化逻辑及特性
(一)网络舆情概念张根硕推特
舆情在古代治国思想中就占有重要地位,《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强调要疏导民怨,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古代的舆情思想对于现代化舆情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互渗透,管理者不再有信息位的优势,都处于扁平化的空间,人们都可以都过微博、、QQ 等新媒体传递自己声音,让情感交流、意见表达、信息共享成为了可能,“人人都有麦克风”是当今时代特有的现象。交流方便的背后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交流成本降低后,使得不同体、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网络将信息传播、扩散,甚至会引起舆情事件。本文结合疫情防控,认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是指由各种不同社会体,以扁平化的网络媒体为平台,围绕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含有多种情绪、价值偏好、观点态度和理解认知的行为总和。
(二)网络舆情演化逻辑
从生命周期的视角看,网络舆情的演变是一个发酵到消亡的过程,一般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爆发期和消亡期。
1.萌芽期
信息网络可以实现快速的信息交流,扁平化的结构、传递信息的功能促成了网络舆情生成的可能。在萌芽期,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交流的扩张性都会成为网络舆情产生的温床。
2.发展期
发展期主要表现为恐慌心理扩散、谣言在网上肆意传播。由于缺乏事实依据,心理恐慌加剧,信息不对称,谣言就会甚嚣尘上。在这个阶段,谣言和心里恐慌是即是重要参变因子,又是网络舆情爆发的催化剂。
3.爆发期
伊能静不雅光碟在这个时期,突出表现为舆情的不可控、不确定和不好管特点,发酵已久的网络舆情达到了临界阈值点,瞬间达到舆论高潮。具有较高信息识别能力的体也因时间而受到感染,均出现了不理性现象,影响社会稳定。
4.消亡期
随着时间的发展,谣言会不攻自破,社会恐慌心里在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逐渐衰落,恐慌增量在减少,存量也跟着减少,慢慢的会回到爆发临界点以下。政府澄清事实,民众基于对政治合法性的认同会逐渐减少社会恐慌心里。(三)网络舆情特性
在疫情防控期间,社会对信息需求高度一致,焦虑情绪和社会恐慌心里导致舆情广泛蔓延,逐步脱离了人们能够接受的范围,形成一个“超大舆论场”,出现了“规范真空”,
网络舆情也呈现出自己的特征:
1.虚拟与现实的交互性
此次疫情突如其来,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网民都非常关注,面对社会焦点话题,人们不约而同都会聚焦网络上事态发展的一举一动,多以舆论关注度非常高,从而形成了网上讨论与网下观察的二元结构状态。网络是“虚拟社会”,
网络舆情的发展特性及应对策略
◎杨 雪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基础教学部,贵州 惠水 550600)
摘 要: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是指由各种不同社会体,以扁平化的网络媒体为平台,围绕发生的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发布的含有多种情绪、价值偏好、观点态度和理解认知的行为总和。疫情发生后,我国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措施来防控疫情,但是在网络管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现实问题处理不当引发网民不满、网络谣言滥觞、媒体炒误导民众等三个方面。政府作为应对公共舆论危机的主要管理者、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权力的拥有者者,在应对网络舆情的过程中要保持定力主要采取增强舆论主导权,建设透明化政府、建立新闻发言
制度、加强法治建设,规范网民行为等三个方面的措施。关键词:突发卫生事件;疫情;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1)05-0010-03
国际传播
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意见,同时也提供了交流互动的机会和平台,政府应对疫情危机、社会采取相关措施都是网民的谈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需求。进而形成外部显性和内部隐性共存的状态。从外部显性舆论来看,网民从网络媒体中获取信息,通过自己有限的理解和分析,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评论、阐释观点;从内部隐性来看,部分网民基于现实结合自身的有限理性分析评论再流向媒体平台,形成双向反馈调节。网络信息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对现实的客观、理性、全面地描述,帮助网民全方位了解事实,提供准确、丰富、及时的信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维护社会团结和稳定,保持一元化价值。
2.传播快速性
与报纸、广播、宣传栏等传统传播媒介相比,互联网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比如因疫情影响实施小区出入管制,居家隔离等局部性、区域性的处理方式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相关信息、图片或者是视频 ,
光遇霞谷先祖位置就有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成为谈论的焦点。全国各地网民在第一时间就可以发表评论,网络舆论和交流也呈现动态发展态势。随着全国各地采取疫情防控的有效措施不一样,网络舆论主体逐渐变成从单向到多向,从一维到多维,客观有效维护了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3.开放性和隐蔽性
现代社会是自由表达观点的社会,网络促进了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形成悖论的是网民具有隐蔽性,谣言和不真实信息在网络中普遍存在,背后形成的原因是网民可以很容易地隐藏身份。一方面,随着网络便捷化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增加了网络舆情传播的无限制性,信息和图片可以自由流动和传播。另一方面,不同身份、地域、年龄的网民通过互联网自由表达意见,对社会事件进行讨论。部分网民对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片面二孤立理解疫情防控,没有深刻认识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加之网络具有隐蔽性特点,选择性转发、评论,使部分信息失真,激发其他网民情绪。
4.网络传播载体的多元化和网民的多样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社交媒体、办公软件,这些都是舆情传播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发展,为进一步扩大宣传提供了良好条件,手机软件操作方便,即使不会写字仍然可以传播信息,表达立场、观点。这些网络传播方式增强了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对疫情防控和应对危机处置关闭评论
都带来巨大挑战。对于国家应对疫情防控措施,绝大部分网民都是支持的,但是仍有一小部分网民没有认识到疫情防控的严重性,这说明,网民的判断和认识存在着失衡现象,没有统一到具体认识上来。
二、网络舆情应对呈现出的问题
疫情发生后受到广泛关注,线上线下同时存在两个战场。一是举国上下形成的抗击疫情的实践战场,具有现实性;一个在网络上形成的网络舆论战场,具有虚拟性。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更大的“次生灾害”,增加政府抗击疫情的难度和成本,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发展,不能让网络“后院起火”,政府更加专注高效应对现实。经过4个月全民战“疫”,我国总体上稳住了局面,在本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政府及时公布权威信息,基本上满足了众对疫情防控的信息需求,网络舆论整体是积极向上的,信息供给和需求处于紧平衡状态,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
(一)现实问题处理不当引发网民不满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成熟,手机等新兴网络工具逐渐把个体变成了“虚拟-现实”的双面人,线上和线下界限逐渐模糊,并且呈现一体化趋势。在自媒体时代,媒体新闻报道和网民通过信息关注已呈现出“双轨趋势”,也即官方媒体报道机制已逐渐淡化,网民通过手机等拍摄的视频或者是通过、微博也会
引起媒体和其他网民的关注,官方媒体不再处于信息的高位势,官方和草根在获取有价值信息上已处于势均力敌状态。在网络信息时代,社会处于“人人都是宣传手”阶段,官方媒体与草根网民早已模糊了信息获取的优先序,信息获取和发布成本越来越低,机会越来越多,从之前的精彩文案吸引人到现在的一段小视频、图片就可引起舆论关注,甚至是引来舆论大讨论、大辩论、大争论,有时候会上升到灵魂大拷问。比如山东任城监狱由于管理不当爆发疫情、武汉女子监狱刑满释放人员黄某某通过重重关卡离汉进京等事件引发网络关注,引起不小躁动,并形成恶劣影响等。
(二)网络谣言滥觞
谣言是网络舆情的最大诱导因子,由于信息极度不对称,有限信息不能满足网民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导致谣言滋生,泛滥。疫情期间,有关疫情防控谣言层出不穷,尽管政府等公共机构发布权威信息,但存在信息的迟滞性,仍然不能满足网民对信息需求,有些在网络上盛行的谣言“有模有样”,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乱花渐欲迷人眼”,极具迷惑性。如果政府等公共部门失声,网络谣言和社会恐慌就会恣意发展[2]。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是网民对信息需求的过剩欲望,利用网民对热点话题的关注,迎合不明真相者心理信息需求,经过几次有意无意的选择性宣传,轻易获得公众信任,这些零散的网民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加工,从而形成几何级数进行传播,想溯源、还原事实真相比较困难。如果放任管理,“在网络上多飞一会儿”的谣言就会演变为网络舆情事件的,就会引起网络舆论多种“不良反应”,
第 5 卷 总第 125期 11
12 传播力研究 2021年05期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成为风暴的“舆论眼”,可能会导致网络舆论一发不可收拾。一方面要澄清舆论事实,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准备相关事宜召开记者进行澄清。一个谣言被证伪了,另一个谣言会接踵而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断处于“猫捉老鼠”的循环中。面对网民有限的理性分析能力,良莠不齐的信息铺天盖地,对政府的应对能力和社会的判断能力都是极大考验。一方面是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影响网民对舆情股市大跌原因
的客观判断和理性认知。另一方面民众有“仇不公”“仇富”心理,容易引发情绪波动,形成民意“堰塞湖”。由于存在人传人现象,民众“被居家隔离”,生活失序,极易产生网络舆情怀疑心理,加剧了民众恐慌心理,并极易导致社会 问题。
(三)媒体炒误导民众
李娜冰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表达空间,网络空间中存在理性和非理性甚至意识形态对抗等情况,对网络舆情应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3]
。疫情爆发以来以来,一些媒体一方面看热闹,唱衰中国经济,另一方面借机对我国进行舆论攻击。为了人民健康减少感染率,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采取封城措施,西方媒体竟然以“自由”“人权”等名义对中国抗疫政策横加指责。为减少感染率、传播率,继武汉封城之后,鄂州市、仙桃市等相继宣布暂停一切交通,暂时关闭离开通道,防止新型冠状病毒扩散。虽然在疫情防控期间网民绝大多数都支持政府的抗疫举措,通过网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不当言论渲染噪音,制造恐慌情绪,缺乏网络信息鉴别能力的部分网民正中敌对势力下怀,这对于全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信心和决心产生不良影响,值得我们深思[4]。
三、完善地方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既是一把“双刃剑”也是民意的“晴雨表”,在处理网络舆情的过程中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应对网络舆情的过程中要保持定力,抓住主要矛盾点,保证社会秩序正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应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
(一)增强舆论主导权,建设透明化政府
首先是建立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面对海量信息要分类施策,合理有序引导舆论导向,建立信息交流平台,遇到重大公共突发事件,要及时开辟政府专栏,充分利用信息渠道,做好 “把关人”和“守门员”的角,对众关注的焦点要第一时间给予回应,同时加强舆论的宣传力度,根据“议程设置”理论,
需要建立信息交流系统,尽量满足众对信息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的反应速度,尊重网民的知情权,及时做好舆情反馈工作。其次是积极引导,权威媒体部门要敢于、善于发声,积极引导正确的舆论观,促
进网络舆论走上正确的轨道。建设透明政府的要义是及时传
递正确权威信息,依托政府、、微博等交流媒介,将突发应急事件进行公开,科学设置问答框架,进行信息实时互动,满足众对事件的好奇,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
好沟通,不给谣言传播的机会,降低众对突发事件的好奇心,同时提倡提高网民合法用网,增加对政府的信任[5]。(二)建立新闻发言制度
面对突发事件,政府要第一时间成立舆情网络应对小
组,有早发现早介入、关口前移,整合相关部门和资源,强化联动协调,做好舆情发现、上报、分析、处置工作,对于全社会关注的舆论,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打通“舆情绿通道”,全面、准确、及时回应突发舆情危机,防止出现信息传播的“中梗阻”。同时,要完善新闻发布机制,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多频率的信息发布,有效引导舆情走向,建立保持相互联系、信息及时
传递的内部信息系统,实现政府多部门的资源共享与整合,以便对新情况、新问题实现第一时间的交流与互通,更好的做好舆情分析与反馈工作。面对疫情,政府在发布信息时要按照“态度诚恳、实事求是、信息准确、及时有效”的原则,及时回应焦点问题,满足众的信息需求,重点在政策解读、事件处理、下步打算等问题给予重点回应,通过与网民的互动和媒体的宣传报道,及时消解舆论质疑,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三)加强法治建设,规范网民行为
法律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威慑性,注重他律,可以稳定行为预期、规范个体和团组织行为,是治国之器,也是应对舆情危机的关键举措。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网络潜在的矛盾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必须把法治体系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处理舆情信息、规范网民上网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建立秩序良好的网络世界。政府
必须将网络纳入治理范围,加快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发挥法律网络治理作用,严密法律监督体系,规范网民行为,保证国家在网络领域话语的主导权。同时,还要通过法律维护网民的合法权益,规范网民的上网行为,对于忽视法律、肆意传播谣言者要给予法律惩戒。网络平台也要在法律的规范下合法运营,加强网络空间的日常维护,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1](德)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南京:译
林出版社,2004.07.
[2]苏晓伟.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逻辑过程与特征及对策建议[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02):110-113.
[3]李天龙.突发事件舆情的阶段应对策略[J].情报杂志,2018(12):106-111.[4]杨松.疫情网络舆情应对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0:18.
[5]宋学山,韩卓育.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20(12):249+25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