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图形的旋转
【教材分析】
范玮琪张韶涵《图形的旋转》是华师大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另外一种图形的变换,是后续学习四边形的基础,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个渗透,因此,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旋转共三个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同时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利用旋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入手,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旋转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概念,再通过观察,进一步加深对图形旋转的性质的初步认识,体验变换的思想与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旋转概念,能够到旋转中心、识别旋转角,明确旋转方向,
认准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②通过观察学会描述旋转现象;
天佑和二驴2、数学思考及问题解决:
①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图形的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
到理性的转变,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完成旋转,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③让学生从数学角度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3.情感与态度:
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活动中, 体验成功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兴趣,同时感受旋转所蕴含的美。
【教学重点】了解旋转概念,寻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旋转概念的形成
(观察旋转比较简单,但形成概念是重点,更是难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在此处要花时间,如何突出重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呢?本节课我准备采用以下两个措施: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2,借助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化难为易,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图形旋转课堂小测试卷(3道题)
【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
基于本节课内容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以启发式与自主探索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归纳出图形旋转的定义,利用多媒体课件,探索旋转的有关性质,并引导学生归纳操作要点,通过实例应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领悟旋转的知识。课件中的旋转动画为这节课重点、难点的突破创造了条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和效率。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感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了解旋转,知道旋转的性质,掌握旋转图形的画法,并能通过旋转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诊断分析】无证之罪结局
一、课题的引入
这节为图形旋转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旋转,形成旋转概念。本课时我从日常生活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小朋友荡秋千、常用的钟表、车夫拉车,来引导学生发现其共同的运动现象---即旋转,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引出我们今天的课题。同时我把“武松打虎”故事计分引入小组竞比。让竞比直接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心中。
让学生同时畅所欲言:“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哪些旋转现象?”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常见旋转,直观认识旋转,认识到旋转就在生活中。同时,引出常见的辅的地毯、盘子等可以旋转简单图形得到,为下面图形组合埋下伏笔。
二、探究新知:
1、观察旋转的形成:以荡秋千为例,使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出点的旋转过程,以汽车雨刷为例,模拟出线段的旋转;以三角形为例,模拟出面的旋转。让学生观察其旋转的过程,并用右手画弧模拟顺时针方向,左手画弧模拟逆时针方向,最终同桌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出旋转的概念。在总结时,不仅从顺时针方向说明旋转过程,而且还尝试让学生反方向来说明,多次重复旋转过程的叙述,让学生深刻领会并最终成功归纳出旋转的概念,并充分理解了旋转中心、旋转角和旋转方向这三个要素。同时,在总结概念后,又再次让学生针对点、线、三角形的旋转,再次旋转三要素。
2、亲手做旋转(同桌协作):先由老师演示,再学生同桌互助亲手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再次体会旋转的形成过程及要素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旋转三要素的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三、反馈检测:
两个设计的小抢答和课本小练习以及香港紫荆花的设计,不仅从形式让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时也借助游戏再次检测学生对旋转三要素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了解了复杂美丽的图案可以通过旋转简单图形得到,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旋转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真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小结收获:
让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收获了什么?(大屏幕上显示一个旋转的风车)(收获的不仅仅是旋转的定义、三要素以及简单的旋转可以进行复习的图形组合,更从中认识到数学来自于生活)
低值易耗品有哪些>张婉悠资料五、当堂检测:在学生以小结形式再次重温本节所学之后,课堂小测试由浅入深,再次考核旋转的掌握情况:其中第3题的第(2)问偏难,让学生思考,把问题延伸到课外的预习,为下节研究旋转性质奠定基础。
六、趣味拓展:设计了一个趣味的图形组合题。带着趣味思考的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复杂图形的组合,再次将旋转生活化。
【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王昱珩微观辨水本节课学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法:情境式、合作式、开放式。根据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知识和年龄特点,我设计本节课的教法为:借助于课件,大量实例情境式引入教学,借助游戏,大量的开放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法主要体现在以同桌、小组的讨论以及游戏的竞比探究学习中,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类比、归纳学习。
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大胆地发现和归纳。在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基础上,既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探索的意识,又增强了理论总结能力。同时,在学生尝试总结归纳时,注意数学语言的严谨及表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
从课堂氛围和当堂反馈可以看出,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结束语】
数学来自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不仅仅是数学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对数学的美好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