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是平台创新服务模式的核心一一访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主任谭瑞琮
作者:暂无
来源:《华东科技》 2012年第12期
    本刊记者/郭霞
    在获得诸多企业认可的背后,到底蕴藏着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研发平台)的哪些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为了进一步探寻研发平台的服务模式,本刊记者采访了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主任谭瑞琮。谭瑞琮主任认为,研发平台创新服务模式的核心在于逐步形成的立体式的创新服务体系。
    企业是实践创新的“主角”
    《华东科技》:中小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动力。但我们知道,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足,作为承担了上海市“五位一体创新服务体系”中诸多职能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可以说承担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上海创新体系协调发展的使命。从平台负责人的角度,您是怎么理解创新的,您认为阻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有哪些?
电视剧 推荐李钰追悼会    谭瑞琮: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创新就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和条件
进行新的整合,推出新的产品和新的生产工艺,并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利润的过程,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技术创新也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
    目前来说,阻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严重不足。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造成资金紧张的最重要原因是融资渠道不畅。此外,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本高,造成生存压力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创新动力;二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技术、设备、人才、信息缺乏。大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设备、人才、信息等方面不具备优势,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能力;三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和服务体系还没有得到完全彻底的改善。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自身能力较弱,其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和外部服务体系的依赖性较大。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和服务体系都有待完善。
    《华东科技》:具体就上海来说呢?
    谭瑞琮:就上海来说,科技部门长期重视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改善企业创新创业环境,打造了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公共服务机构,来满足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有部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是科技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其规模、数量与水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优势和特的科技服务和产品还不够丰富,社会化、市场
化的科技公共服务主体机构发展不够,总体处于弱势地位,导致科技公共服务产品的多样性不够,竞争力有待提高;二是科技服务考核激励机制尚待健全。不健全的机制制约了科技条件资源作用的发挥,也制约了从事科技公共服务人才的发展;三是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有待加强。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造成科技分割,部门所有的现象还是一直存在;四是科技服务人才队伍总体还不够壮大。专业化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是支撑科技平台有效运行的保障。
    《华东科技》:研发平台是上海科技资源的集聚地,而这一系列的科研资源只有通过覆盖面广且贴近企业的服务体系才能发挥更大的能量与作用。我们了解到,研发平台逐渐形成了立体式的服务体系,对服务体系的内涵可否为我们做一下介绍?
    谭瑞琮:研发平台成立至今,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逐步形成了六大服务体系,包括:一是组织管理体系。对平台建设和服务进行的协调与推进,形成分层有序的管理和服务机构体系;二是资源整合体系。集聚各类优质资源加盟平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专业服务平台的建设来提升服务的能级。三是用户管理体系。平台的服务面向所有对科技资源有需求的用户,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是平台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及时解决用户问题的手段,是实现标准化、个性化、专业化和系统化服务的重要抓手;四是服务推广体系。整合创新资源是我们的方式,而最终目标是使资源能够服务广大的用户,我们通过市区联动机制,在各个区县设立了服务中心,在行业协会、科技园区也都设立了服务站点,通过服务站点汇聚企业需求,推广服务资源,企业和平台形成双向互动机制,平台
的服务也能得到有效的辐射,资源的服务效率能够得到提升;五是制度保障体系。通过对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和落实,保证资源共享的有效性和用户使用资源的积极性;六是服务队伍体系。人是贯穿服务体系的核心要素,科技服务的开展需要一批专业化程度很高,有服务能力和热情的人才队伍,我们要不断培养壮大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包括各类服务创新的专家和一线的服务人员,提高平台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此地无银三百两什么意思    “走出去,大范围地释放创新能量”
    《华东科技》:2007年颁布的《大型仪器共享规定》自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可以说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作为贯彻落实《共享规定》的主体单位,您认为能够取得显著成绩的原因有哪些?国产车哪个品牌好
    谭瑞琮:原因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建立跨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沟通互动。研发平台设立了跨部门跨委办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的工作协调管理机制。共享服务需要跨部门协调和多单位合作,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第二,法规的落实需要专门的组织落实部门。大型仪器共享法规落实中,在人大和科委的指导下,由研发平台管理中心这样一个专门的部门来具体推进,保证了法规的各项要求得到有效落实;第三,不断加强宣传,传播推广共享理念。平台协同各委办局,联合组织向各管理单位进行《共享规定》的宣传和解读,向全社会传播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的共享理念;第四,机制的创新。平台建立了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加盟机制。加盟机制的实施,有效扩大了参与大型仪器共享的社会覆盖面,形成了国资、民营等多渠道资金购置仪器的共建、共享、协作服务网络。
    《华东科技》:我们了解到,平台设立了企业集团服务站,请问集团服务站设立的构思是什么,目前取得了哪些成绩,对其未来的发展又是如何预期的?
    谭瑞琮:企业集团服务站属于服务推广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服务推广和用户管理的双重属性,我们打算在龙头企业中建立企业创新服务工作站,将平台服务辐射到这些集团所属的各个企业,同时推动集团内的各类资源和专家发挥更大的服务社会的功能,推动研发服务产业发展和产学研合作。目前研发平台已在宝钢集团、纺织控股集团、轻工控股集团、上药集团、华谊集团、建工集团、建材集团、仪电集团等8家龙头企业中建立了企业创新服务站,得到了企业一致的认可和支持。
    今年,我们的区县、园区、专业孵化器,行业协会等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上海市已累计有11个区县相继出台了与平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新建12家园区服务站和4家行业协会服务站,这为推动企业与资源的有效结合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年举行推广活动50次以上,组织了2次大型主题活动,覆盖企业1000家以上。
    《华东科技》:企业集团服务站是今年研发平台服务企业的创新举措之一,事实上,还有一个重要举措,即开展研发平台“万户企业推进工程”(简称“万户工程”)。自今年七月份启动以来,实施效果怎么样?
    谭瑞琮: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创新创业的需求,研发平台以“服务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为主线,
以“用户管理和服务模式转型发展”为核心,围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全面开展上海市万户研发企业推进工程,简称“万户工程”,利用平台优质资源,强化产学研互动,为研发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服务,在研发平台开通10周年之际,重点服务的研发企业达到10 0 0 0家。通过“万户工程”服务模式,从用户管理、服务模式、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四个方面提升了服务能级和特。在用户管理模式上,建立企业用户的专属企业档案,借助“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CRM用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企业用户服务分析,探寻用户需求,挖掘重点企业用户,开展集中式一对一的重点服务。
麻辣鸭脖子    在服务模式上,平台主动走进企业,借助区县服务中心、园区服务站、行业协会服务站、企业集团服务站等服务渠道,收集企业需求,并明确具体的服务负责人。并组织专业技术平台聚焦服务重点,提升服务能力。
    在服务对象上,通过对研发平台现有的40多万个人用户和5万多家企业用户的信息梳理,建立用户企业的服务档案,形成个人用户、一般企业用户和万户企业用户等多个层次。
    在服务内容上,万户企业可以享受:大额度的文献查阅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科技114信息速递服务、一对一的专家咨询、个性化公益培训、科技创新政策咨询、以及万户企业专享的“网络平台公共展示”等。
    目前,已有数百家企业成为平台的“万户企业”,预计到今年年底将有2000家左右的企业成为“万户企业”。世界十大网游排行榜
    《华东科技》:您多次提到了协同创新,事实上,协同创新已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创新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协同创新方面,研发平台有何实践?
    谭瑞琮:研发平台成立开通8年多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本身就和各相关单位的协同创新是分不开的。研发平台主要是通过协同创新服务,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服务网络。一方面,在企业集聚区布局建设研发平台服务网络节点,尽可能地拉近资源服务方与企业用户方之间的空间距离,提高企业用户依托研发平台开展技术创新的便捷性和实效性,同时积极协调多家服务机构协同为企业的创新需求对接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国内科技合作,向全国推送研发服务。依托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建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在更大范围内提升上海研发平台的服务功能、释放平台的服务潜力。此外,我们还积极依托研发平台服务功能,支撑对口支援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协同创新,建立合作渠道,使上海的优质资源服务全国的同时,使全国的资源也能服务上海。
    “要不断弘扬共建共享的理念”
    《华东科技》:就目前平台的发展来说,是否存在亟待突破的瓶颈?会如何解决?
    谭瑞琮: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平台建设缺乏权威的国家标准体系,亟需加强平台建设的标准化的研究。目前平台建设还没有国家标准,甚至连平台定义也没有严格界定。第二,平台的运行服务机制还不够明确。总体上,目前平台建设运行主体性质多种多样,有的建在转制院所、有的建在高校,有的建在企业,有的平台是独立法人实体,有的只是一个单位的部门。探索平台建设运行和管理的规范,将有利于平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也有利于平台得到政府在政策资金上支持,也有利于平台服务成效的显现。第三,平台服务的人才队伍缺乏。需要建立全面科学的服务人才评价标准和培养制度。从事科技平台服务工作的人员,一直以来认可度都不高,他们大都在职称评定、绩效评估处于被动从属地位,所以对他们来说应该完善现有的激励方式。
    第四,对科技资源共享的社会共识还不够,要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通过塑造服务品牌,开展技术交流、培训以及媒体宣传等活动,提高平台公共服务知名度,不断弘扬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相关激励政策和制度,从而改变服务资源管理者和拥有者的理念,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实现科技资源大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