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静;易后余
nobody 歌词【摘 要】爱国电影家沈西苓从事电影活动约十年,期间全身心投入左翼电影和抗日电影运动,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核,为中国影坛留下了为数不多却是沉甸甸的宝贵电影遗产.
詹妮弗安妮斯顿男友【期刊名称】《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2)002
【总页数】5页(P5-8,12)
【关键词】沈西苓;电影;艺术
【作 者】曹静;易后余
【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电脑老掉线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03
沈西苓(1904-1940),浙江德清人,原名沈学成,也曾以沈叶沉的名字从事艺术和社会活动。他早年毕业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后留学日本,进东京美术专业学校学习绘画,因热心戏剧活动,认识了日本戏剧家秋田雨雀等人,受到日本进步思想的影响,从 1924年起,在日本筑地小剧场实习美工。1928年回国后参加创造社,同时执教于上海艺术大学和中华艺术大学。1929年冬与夏衍、冯乃超组织上海艺术剧社,从事左翼戏剧运动,在这期间他导演了话剧《爱与死的角逐》,并参加过《炭坑夫》等剧目演出,同时参加流动剧队,深入工人区和学生中,指导众戏剧活动及演出。1930年 2月与许幸之等组织时代美术社,推动左翼美术运动。同年 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发起人之一,这一年,他在天一影片公司以美工的身份开始电影创作,同时开始探索电影编导艺术。不久,他又转而参加了明星电影公司,并且他之后的大部分成就都是在那里取得的。
沈西苓是一位优秀的电影艺术家,从事电影活动前后不足十年,他一直积极参加左翼电影和抗日电影运动,创作并导演了《上海24小时》、《十字街头》、《中华儿女》等多部优秀影片,黄晓明的女友
给中国影坛留下了为数不多却是沉甸甸的珍贵影片。这些影片表现了沈西苓对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不满和反抗,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和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着较为鲜明的反帝、抗日等进步内容。其艺术才能表现在他善于透过看来平凡的事件反映出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内容,刻画出各种类型的被压迫的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善良美好形象,表现出他们的苦闷、成长或斗争,影片中的人物性格都相当鲜明,环境描写也真实细腻,有浓厚的生活实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近十年的电影生涯清晰的呈现出三个主要阶段。今日小麦一斤价格表
今天是教师节一、通过对比直接反映民生疾苦的初创阶段
1932年“一二八”事件后,沈西苓就计划构思一个以上海女工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好朋友夏衍就把他过去从事工人运动时调查所得的有关包身工的材料都提供给了他,根据这些材料沈西苓写出了电影剧本《女性的呐喊》。
《女性的呐喊》描写以叶莲为中心的几个女性的不同道路,第一次在中国银幕上展示了中国工人的生活,展示了最受剥削、最受压迫的包身工——“罐装了的劳动力”的非人待遇,表现了他们的觉醒。三个女主角:少英,思想进步,到武汉参加革命;叶莲,在军阀混战中失去了自己的
小资产阶级家庭,和妹妹两人相依为命,被包工头陈大虎骗去上海沦为包身工,妹妹被恶少胡大少爷凌辱致死,为妹妹复仇,艰难地抗争着邪恶势力,最后走向革命斗争的反抗道路;爱娜,谄媚着挤进所谓的上流社会,对年少好友投以嘲笑。同是旧时好友,三个人却走上三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光明与黑暗的对比,为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叶莲暗示了出路,她在经历了残酷现实的磨砺之后,终于觉醒、成长了起来,决定与少英走上革命斗争之路。
影片中沈西苓善于用剪裁的相当简练而经济的对照和譬喻手法,来烘托人物的处境,表现内容的含义,例如:用鸡啄米的镜头来映衬女工吃的包饭,说明她们的非人生活;用鸟笼的穿插,来暗示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用汽笛的轰鸣,衬托叶莲的觉醒。此外,沈西苓还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巧妙的用对比来揭示自己要表达的电影语言:围绕着女主人公叶莲的遭遇,影片勾画了洋场恶少胡大少爷、榨取包身工血汗的工头陈大虎凌辱糟践包身工的无耻嘴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血腥罪恶,同时也通过叶莲、叶莲妹妹和其他包身工的非人生活,展示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凄惨境遇。影片透过先进妇女少英的走向革命和软弱妇女爱娜的走向堕落的对比,为叶莲暗示了出路。而少英的反抗精神和叶莲的最终觉醒,也是深化了反抗压迫的主题,表现了觉醒了的中国妇女向黑暗势力所作的英勇呐喊,使影片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女性的呐喊》是沈西苓担任电影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在导演艺术上,也有不成熟的地方,在画面构图及镜头跳拍时有失去重心和协调的感觉,但总的来说是瑕不掩瑜,《新声报》在 1933年 45期上称赞它“足令我们瞩望着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的曙光”,指出它是“新生的嫩芽,一枝在充满了沙砾的土壤中挣扎出来的苗树”,这样的评论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在完成了《女性的呐喊》之后,沈西苓很快投入了新的探索。他在同年导演了由夏衍编剧的《上海24小时》,通过 24小时内同时发生在工人和资本家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之间的强烈对比,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尖锐阶级矛盾。
《上海 24小时》以 30年代上海的现实社会生活为基础,描述一个外国资本纱厂的童工被机器轧伤。在童工被轧伤到死亡的这一天时间里,受伤童工一家痛苦万分,治伤无门,四处借贷却乞怜无着;而买办资本家夫妇却在餐馆和跑狗场分别带着自己的情人一掷千金,对童工受伤的消息不闻不问,将 30年代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揭示得淋漓尽致。
鲜明的对比具有撼人心魄的感染力,沈西苓在《上海 24小时》中将对比手法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女工们疲惫地下班的时候,资本家的太太却睡眼惺忪地醒来;童工受伤倒在地上流血不止时,买办太太却把吃厌了的鸡汁倒在地上;工人一家为没钱医病而一筹莫展时,买办太太却
随意地付给了宠物狗的兽医20两银子;工人阶级家庭中的穷苦贫困与上流社会舞厅里的骄奢淫逸相接,轰鸣喧嚣的车间和幽沉静穆的公馆相映……,这些巧妙的对比拼接,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把人带入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畸形两极世界中,衍生出一种压抑、激愤、悲悯的情感体验。这种对比,鲜明的表达了沈西苓爱憎分明的情感和一个电影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作者对于现实中尖锐的阶级对立和矛盾的认识。《上海 24小时》完成试映时,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可以说是在电影界里吹响的反帝反封建的号角,深入人心,为当时风起云涌的人民反抗斗争推波助澜。
除了强烈的对比之外,《上海二十四小时》在艺术处理上也有其他独到之处:一是剧本的构思和情节结构比较巧妙,拍摄时也要把整个故事集中在一昼夜之内,时间短内容却又有很大的张力,沈西苓拍摄成功可谓匠心独具;二是剧中镜头有精选的细节描写,真实的环境扫描,简洁的蒙太奇处理等等,都反映了沈西苓指导电影艺术水平的提升。
二、通过丰富艺术手段达到含蓄深沉阶段
再度回到“明星”是沈西苓电影生涯第二阶段的开始,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出了《乡愁》和《船家女》两部反映饱受压迫的妇女生活的影片。随着斗争形势的日趋复杂,及个人的人生
遭际,使他也有迷茫和困惑,他的创作也开始由反抗的激越转向深沉,以含蓄感人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尖锐的社会主题。
《乡愁》是以抗日为题材的,由沈西苓自己编剧并执导,影片讲述中国边陲的某个地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青年小学教师杨瑛的家被摧毁了,她的爱人梅华流亡上海,爸爸和年幼的弟妹死于战乱,哥哥参加了义勇军。她在上完最后一课后,也带着母亲流亡上海,想到爱人梅华。一时没到爱人,她的母亲又精神失常了,在生活没有着落且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她做了阔少的私人秘书。在一次盛大的宴会后,醉酒的阔少企图她,被她打伤,她也因此被捕入狱。梅华终于从报纸上知道了爱人的消息,等杨瑛出狱后,敌人又在上海点燃了战火。于是,一从家乡烽火中逃亡出来的人们,投入了救亡的斗争。《乡愁》是沈西苓艺术处理很有特的一部影片,画面的剪辑,节奏的掌握,音响的利用都是成功的,表现了沈西苓导演艺术的日趋成熟。该影片还是同时期配音影片中声音艺术运用得比较成熟的一部影片。它的声音构思比以前的影片要完整的多,在叙事和情绪表现的许多方面娴熟地加以运用。虽然它也像同时代的大量其他有声电影一样,基本上是采用画面配音乐的模式,而且音乐也大多采用国外的现成曲目,但是比起早前那些盲目的“画面 +音乐”的方式,已经显示了很大程度的改进,它的音乐都是尽可能地密切结合影片的整体思想和艺术表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影片的创作者门
“把人声,拟声和音乐协奏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节奏”(沈西苓语)。主题歌《乡愁曲》在当时拨动了多少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心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