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及其少数民族
纯洁的丽江是一片安详的土地,在那里有着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居住着。他们不在乎金钱,时间。他们就这么安静地看着时间流淌,看着历史改变,看着外面世界的变迁,却依然安静着……
具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座落在丽江坝中部。丽江古城中纳西族人占多数,占地1.5平方公里。于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丽江始建于南宋时期。丽江古城选址独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围自然环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忱狮子山,东面和南面与开阔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形成坐靠西北,放眼东南的总体格局。
丽江古城灿烂神秘的纳西东巴文化。它是伴随着纳西族漫长历史发慌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态文化,约形成于唐宋时期,有近千年历史。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并蓄其他宗教,笃信万物有灵,为多神教。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只有1400多个单字,但词语异常丰富,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也能记叙说明复杂的万事万物,还能写诗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好看的动画电影排行榜活着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书写并保留
下来的经文共有两万余册。卷帙浩繁的经书,内容丰富多采。涉含哲学、历史、天文、宗教、巫医、民俗、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简科全书。
相隔丽江不远的玉龙雪山脚下,有纳西族的人民在那里自由地生活着。当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姑娘和小伙子们都会在雪山脚下谈情说爱,畅谈人生和美好的未来,如果双方的父母同意他们的婚事,他们就会幸福地走在一起,如果一方的父母反对他们的婚事,相爱的人就会相约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选择玉龙雪山上一个神秘的山洞,在那里,他们在一起会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第二天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会更加紧紧相拥,因为,当太阳光线从洞进洞里,在洞里形成而且只能形成一米长的光线的时候,他们就会牵手从雪山上跳下,在纳西族,他们的这种做法不认为是殉情,而是认为结伴去天堂成亲。
第二天早上,当双方的父母不见了自己的儿女,就会明白他们的儿女去了玉龙雪山那个神秘的山洞,于是,他们来到雪山脚上,摆上水果和鲜花,祝福他们的儿女,在天堂生活得幸福和快乐。
玉龙雪山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秀丽挺拔,造型玲珑,皎洁如晶莹的玉石,灿烂如十三把利剑,在碧蓝天幕的映衬下,像一条银的玉龙在作永恒的飞舞,故名玉龙山。又因玉龙雪
山的岩性主要为石灰岩与玄武岩,黑白分明,故又称为黑白雪山
束河古镇位于云南丽江古城西北四公里处,是纳西族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被称为清泉之乡。
束河,纳西语称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当年徐霞客游芝山解脱林时,曾走过此道,在他的记述中这样写道: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十和笔记本电池怎样保养”即今束河古镇之古称,由此可见,早在明代,这里已是丽江的重要集镇了。
束河古镇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街头有一潭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潭周绿柳垂地,翠柏指天,泉水清澈,游鱼可数。从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于村中道旁,远近汩汩有声。村庄中心有长33米、宽27米的小小四方街,与古城四方街一样可以引水冲洗。街面上的那些被人马踩踏得光溜平滑的石板,似乎还能照见往日的繁华。
丽江地处南丝绸之路的口岸入茶马古道线上,是滇藏茶马互市的重要通道,从唐宋兴起到明清时期,以纳西族为主体的丽江人就一直是茶马古道上的主力之一。丽江古城的新华街,
街头由五花石板铺就而成,是滇藏茶马古道的主要出入段,山脚下设有接风楼,可以尽揽全城。昔日马帮进城晚间都宿在龙潭下、玉河边,既可以就近夜宿又便于就地交易。晨曦中河边的马帮早起做饭,袅袅炊烟升起,呈现出玉河烟柳的壮观景象。
纳西族:
纳西族是我国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带的少数民族,除四川、西藏有少量分布外,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市及其周边的中甸、宁蒗、维西、永胜、德钦等县。现有人口为324679人。 云南省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有纳西族295,464人(2000年人口普查),占纳西族人口的95.5%。除云南外,四川和西藏均有纳西族聚居地,四川有纳西族8,725人,占2.8%,西藏有1,223人,占0.4%;其余省市区均有散居,共有4,065人,占1.3%。纳西族也是昆明市非土著民族中的第一大民族。纳西族的自称因方言不同而有所区别:丽江等地多自称纳西,宁蒗、四川盐源等地自称纳日纳汝纳恒。按纳西语分析,尊贵的意思,西等意为。1954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纳西作为共同族称。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致以金沙江为界分为两
个方言,方言之间相互不能通话,而纳西语的标准语则以纳西语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丽江县城大研镇的语音为标准音。在纳西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有过东巴文、哥巴文两种文字。东巴文是纳西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以前)就创造的一种象形文字,由象形符号、标音符号和附加符号组成,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还流传在民间的活的象形文字。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纳西族人民创造了富有本民特点的灿烂文化,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纳西东巴文化在云南各民族独树一帜,是纳西族人民的骄傲,比如东巴文对于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在《东巴经》中,一方面保留了许多古语古词,是纳西语和其他亲属语言作历史比较的极好材料,另一方面又记录了大量的纳西古代文学。
  与东巴文化发展的同时,纳西族又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先进文化,从而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和内容。从明代开始,以丽江土司为首的贵族领主首先接受了汉文化,他们大都能诗能文,如木公曾写下了《雪山诗选》,木增曾写下了《云迈淡墨》等诗集。
  纳西族一般居信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结构瓦房,格局多为
房一照壁,山区多是低矮的木楞房,以木板覆顶。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数地区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宁蒗泸沽湖周围的摩梭人则还保留着母系家庭和对偶婚的残余。随着婚姻法的贯彻,一些古老的婚俗正在逐渐改变。
  纳西族能歌善舞,在生产劳动和民族节日中常有众性的歌舞活动。古老的传统歌舞曲调有喂麦达(丽江)、火搓圭(永宁)、呀号里(白地)、哦热热(丽江大东)等;民间乐器以葫芦笙、竹口弦和直笛为主。
张蕾个人资料
纳西族礼俗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或八个菜来款待。
纳西族婚俗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订婚时要摆定婚宴,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置办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送客。
    纳西族禁忌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纳西族节日纳西族以农历纪年。除了有与汉族大体相同的春节、 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外,还有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正月白沙农具交流会、二月北岳庙会、三月黑龙潭物资交流会、六月火把节,七月烧包节、骡马会等等三朵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
三朵节是云南丽江一带纳西族传统节日,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相传是纳西族保护神三朵的生日。节日期间,纳西族男女老少踏着游春赏花,小伙子骑上骏马,进行拨旗、拾银圆赛马活动,胜者,倍受姑娘们的青睐。晚饭后,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纳西姑娘跳起欢快的“痞幼黑料阿哩哩”。
  纳西族虽不大,但却有自己的纳西族风俗,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的纳西族文化,有“小民族创造大文化”之说。纳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了东巴象形文字(目前世界上仍在唯一使用的象形文字,堪称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籍。东巴文是纳西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以前)就创造的一种象形文字,由象形符号、标音符号和附
加符号组成,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还流传在民间的活的象形文字。与东巴文化发展的同时,纳西族又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先进文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丽江的纳西古乐,原是由内地古典音乐传至丽江,融入了纳西族的音乐风格,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
彝族:
建军是哪一年几月几日彝族是云南省人口最多,支系较多,分布地区较广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山区,部分居住在高寒山区,少数居住在平坝和河谷地带。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全省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尤以楚雄、红河两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宁蒗、永胜、华坪等县)比较集中。
  丽江地区现有彝族人口19万多,其中宁蒗彝族自治县有13万多人。因为宁蒗彝族主要是从四川大凉山迁徙而来,所以人们习惯上称这些彝族居住区域为凉山,而为了区别于四川大凉山,又称云南小凉山牛仔哥过马路
  彝族历史悠久,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其《太阳历》和《十二兽历法》有其独特之处。自称他称不下一百余种,主要的有诺苏拨、纳苏拨、聂苏拨、改苏拨、撒尼拨、阿细拨等,解放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彝族。彝是鼎彝的,既是彝族自称的音译,又具有庄重古老、丰衣足食之美意。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小凉山彝语属北部方言什扎土语。彝族人民在历史上曾用彝文写下了历史、文学、天文和医药书籍、宗教经典等,如凉山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
  彝族的节日很多,有密枝节、彝历节、清明、端午、中秋和冬至、插花节、赛装节等,尤以火把节最为隆重。彝族人民擀制的羊毛披毡、刺绣优美图案的挎包、精制木漆器皿,是日常生活用品中富有民族特的工艺品。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的服装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彝族少女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的童裙,梳的是独辫,一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就要穿中段是黑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将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还要将
童年时期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沙拉洛仪式标志着少女的黄金时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