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和社会主义事业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 错误。(1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正确的。所以对多民族的我国来说,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问题。(2 但是,民族问题和社会主义事业是同等重要的问题的提法是错误的。因为,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部分。我国的民族问题只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解决。(3 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但它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比毕竟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问题,决不能相提并论其重要性。(1分)
2.增强民族意识有利于民族发展
: 不完全正确。(1 民族意识既具有积极的正功能,又具有消极的负功能。(2 民族意识的增强,如果引导、调控得当,会有利于凝聚民族成员、维护民族生存与稳定、促进民族发展、协调。(3 但民族意识的增强不能是无限度的,也不能偏离正常的方向,如果民族意识走向狭隘、保守、排它和极端利己,甚至演变为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对民族的发展是有害的。
3.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 正确。(1)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一段著名论述。(2)这段话揭示了民族问题的根源和实质,揭示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社会革命问题的关系,指明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4.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都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不完全正确。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各民族之间关系不能说“都是”,而应说“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工作职务1)的性质是与民族发展程度相联系、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和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的基本性质是不同的。(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由于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不存在,实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和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所以,各民族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3)但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国际上的阶级斗争也会反映到国内民族问题上来。因此,这一时期的
的性质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
1.简述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
1)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2)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的民族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3)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4)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5)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
2.  简述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答案要点:
民族问题的发生是以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为前提的。(1分)民族问题的产生主要有自然原
因和社会原因。(1分)自然原因有: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民族间相互交流、交往中会引起的各民族的发展问题。社会原因有: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民族问题产生的两个根源――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还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在民族间交往联系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在民族存在的社会里,这两个因素都起作用,只是作用的性质、强弱和表现方式不同罢了。
3. 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答案要点: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是相沿久积而成的风尚、习俗,是民族文化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1)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实际上是尊重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2)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尊重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3)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的统一。
4. 简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答案要点:
第一主张和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也就是说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先进或者后进都应该一律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履行相同的义务。
第二主张和坚持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第三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第四主张和坚持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第五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张孝全女友
六、论述题(20分,二选一:做一道题即可,两题都做不另加分)
1.结合实际论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生活方式,不能因某个民族有某种风俗习惯而受到歧视或者侮辱;一个民族某种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都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与民族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实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4分)
(1).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5分)
(2).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团结。
(3).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体现的。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这都闪耀着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意义重大。(5分)
2. 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以上,民族地区的稳定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大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着制度规范和法律规范。制度规范是指通过实施单一制国家结构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方面确立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确立了各自治地方与上级政府和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实际上是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制度规范。4分)法律规范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及相关民族法律法规。一方面确立了不同民族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平等关系,实际上是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确立了中央政府权力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力的行政关系,实际上是对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法律规范。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在五十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坚持和完善,赢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具有广泛的众基础;这一制度载入了《宪法》,制定和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具有明确的法律基础;在党的政治报告中,它被明确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制度基础。2分)
3.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8分)(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表现为对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256个民族都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3)各民族人民的平等地位得到实现,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4)各民族彼此尊重、帮助、合作和学习,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交往联系中,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多。(5)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宏伟目标。 (二)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6分)(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三)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6分)(1洪欣第一任丈夫是谁)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也是良好的的反映。(2)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3)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的良好状态。
4 . 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二)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改革开放是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民族地区改革开放步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宽领域开放。(三)推进西部大开发,把握好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契机。抓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科技进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四)国家大力扶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多渠道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五)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扬长避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开展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对口支援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卫生领域、干部队伍建设、技术培训、边境贸易、发展外向性经济等方面。(六)坚持自力更生,努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国家帮助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用好国家的政策,增强造血机制;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
四、材料分析
原题: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设立了多项专项资金和进行若干的政策倾斜在计划生育方面适当放宽要求对少数民族中人民代表的选举在名额上给予特别安排对少数民族考生在招生时适当降分录取等。
答案:这体现了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特殊原则。(1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证明世界各国的民族的发展都具有不平衡性。在实现民族平等的过程中存在着社会目标与社会现实之间、形式上的平等与实际的平等之间的极大矛盾。因为权利永远不可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1分)换言之由于个人天赋的不同家庭背景以及环境的不同个人努力的不同这些不同是客观存在的决定着平等的实现程度。因此在事实上的平等与作为原则的平等之间就存在着种种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得到平等的结果就不能只停留和满足于形式的平等有时需要采取不平等的手段实现平等即平等的结果往往要求不平等的机会。(2分)在实现民族平等方面也同样如此要实现民族之间结果的平等并且保障和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就必须考虑各民族发展上的差距和文化上的差异如果单纯强调一把尺子量到底”,其结果只会是无
法平等。(1分)对于少数民族权益特别保护的特殊原则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具体表现为优惠政策和措施。现在许多国家都有对于国内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对少数民族给予基于社会差别之上的特别保护。(1分)
我国各民族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长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许多少数民族往往因为其人口数量、地域分布、自然环境、历史基础、社会发展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在一些方面还难以有效地依法享受法律赋予他们的各项平等权利难以完全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2分)为此我国通过立法、行政、政策等手段进行了引导和调整在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于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原则。如材料所述。这些特殊性原则更多的是关注民族之间结果的平等。实践证明这些特殊性原则具体化为政策和措施得以贯彻和实施之后已经充分显示出促进各民族权利平等、共同发展的预期效果。(韵母表24个2分)
原题:{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国民)意识(报刊文章观点):新中国建立五十多年来,我党和国家始终坚持行之有。。。。}
答案:(1煜读什么)这是近几年经常在报刊和会议上出现的言论,代表了目前阶段思想理论上的一种不正确的倾向。(2分)
2)在目前阶段民族意识的增强是一个客观趋势,不可能,也不应该人为地去干涉,而应注意去引导。(2分)
3)民族意识与公民意识并不是绝对对立的,爱民族和爱国家是可以、而且应该是统一的。(2分)
4)平等权利中应包括民族集体和个体的平等权利,不能偏面强调某一方面。(2分)
5)民族之间平等和民族成员平等并不矛盾,而且没有前者不可能有后者,反之也是,两者是辩证关系。(2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实体中哪个不属于人们共同体发展序列:  (c)A.氏族    B.部落    C. 种族      D.民族
2.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d)  A.满族    B.回族    C. 蒙古族      D.壮族3.在中国第一个翻译介绍西方化民族定义的是(a) A.梁启超      B.汪兆铭    C. 李大钊      D.王明
4.在民族发展中,“同源异流”现象属于(b)  A.民族组合    B.民族分化    C.民族自然同化    D.民族强迫同化
5.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d)  A.种族发展成民族 B.胞族发展成部落 C. 氏族发展成部落联盟  D.从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
6.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d)
A.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观B. 工人阶级的民族平等观  C. 封建社会的一般平等观   D.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7.下列民族中解放前处在原始社会形态的民族是(b)
A.川滇交界处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    B. 东北的鄂伦春族    C. 内蒙古的蒙古族    D. 贵州的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