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教师想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学者儿时成长的历程,启迪学生的心灵,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A.《我的第一本书》
B.《谈生命》
C.《端午的鸭蛋》
D.《城南旧事》
2.在古代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含有“梅花”意象的诗词,下列适合的是()。
A.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C.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D.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3.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保尔·柯察金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某教师给学生推荐阅读文章,下列合适的是(    )。
A.《鲁滨逊漂流记》
B.《海燕》
放下作文C.《海底两万里》张震岳再见歌词
D.《简爱》
4.某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收录的都是一些追问求知的论述性文章,如《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述文章和论述语言,教师在上课前,讲解了一些关于论述文的知识。如议论文一般会有论点、论据等,其中论据又分为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等。下列是学生举出的一些理论论据,其中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书中自有黄金屋”
B.“宝剑锋从磨砺出”
C.“司马光砸缸”
D.“冰,取之于水而寒于水”
5.教师在讲授“渔人甚异之”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异”这个词的用法。特意出和其用法相同的例句让学生分析。下列选项中适合被用来举例的一项是()。
A.父异焉(王安石《伤仲永》)
B.觉无异能者(柳宗元《三戒》)
C.异是非,明好恶,检奸邪,消佚乱(陆贾《新语》)
D.产异蛇(柳宗元《捕蛇者说》)
6.《雷电颂》课后练习题是“课文在形式上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试反复朗读课文,背诵前六段:说说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对该练习题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引导学生体会历史剧的语言特点
B.提高学生概括文本大意的能力
C.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D.通过朗读和背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7.教师课堂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依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以下正确的是()。
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②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
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④六出飞花入户时,挫看青竹变琼枝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③①
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对“阅读方法”的理解恰当的是()。
A.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方法。
B.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C.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D.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9.《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那么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
B.阅读是学生的一种整体化行为
C.阅读是学生的一种综合化行为
D.阅读是学会的一种组织化行为
10.某版教科书《端午的鸭蛋》课文中有一幅插画,描绘了一个妇女在孩童的额头写“王”字,周围有很多鸭蛋的画面,这幅插画属于教科书中的什么系统?()。
A.作业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11.阅读某教师《黄鹤楼》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课上,让学生抓住“吊古怀乡”,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比如:抓住“空”“不复返”“愁”等等,通过细心朗读,结合看插图,领会古诗语言。
该诗描写了诗人崔颢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课上,通过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说话,与其心灵对话,感悟诗人内心深处丰富细腻的情感,产生共鸣,更好地体会诗人对于家乡的深情。
学习古诗需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到诗句中最能体现情感的句子,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至于诗中的词语,只要抓住“愁”等稍加点拨即可,并且指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反复吟诵,加深体会。薄饼的做法
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插画的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学生对诗句的深入理解。
B.教师的做法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C.教师的做法有一定的缺陷,应该在课堂中大量使用多媒体。
D.教师的做法体现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12.阅读下面某教师关于《苏州园林》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我这节课的授课过程大致是这样的:情景导入——教师导学——学情诊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小结。导入时采用图片欣赏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先直观地、形象地感受苏州园林的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文字中感受苏州园林之美。教师导学环节向学生展示作者资料、苏州园林概况和写作背景。目的是使学生能知人感文,并对苏州园林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和了
解。学情诊断环节主要是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自主学习环节主要通过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合作探究环节旨在出文本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通过课堂检测环节来了解学生的掌
握情况,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课文和观察学校的图片,并运用《苏州园林》中所学的说明方法,进行片段写作《我们的校园》。
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导入环节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以及情境教学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导,可以依学生喜好来选择课文的朗读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C.教师遵循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D.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及时消化吸收课堂所学的知识。
1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某教师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插用了苏州园林的宣传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对于此“视频”的利用,下列分析恰当的是()。
A.提供必要的视频资料有利于理解作品。
刘青云郭蔼明
关于友情的歌B.播放“视频”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观看“视频”会干扰学生个性化解读。
D.播放“视频”占用了有限的教学时间。
14.阅读《社戏》教学实录导入语,按照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童年的生活大多是美好的,值得回忆的,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本散文集《朝花夕拾》,专门回忆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我们曾经学过其中的一篇文章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过先生大概觉得意犹未尽,又用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素材,创作了一篇小说,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社戏》,来领略他为我们展示的那一份纯真和美丽。
对上述教学实录导入语的分析,下列不正确的是()。
A.教师能够根据文章内容,适当选择导入方法。
B.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生的对话欲望和学习兴趣。
C.导入语过于强调情境,影响学生的自读探究。
光纤宽带猫
D.教师采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15.阅读《小石潭记》教学叙事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小石潭记》一文值得探讨欣赏的内容很多。在解读文本时,要教会学生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景物的特征及对景物的描写方法;二是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教授本文时,我教给学生欣赏景物描写的方法(即从正面和侧面来描写)并分析景物描写
的作用。这样既教给学生如何赏景,又教会他们如何写景。如,在让学生欣赏小石潭周围的青树翠蔓时,我本想引导学生去感受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繁密茂盛,“参差披拂”的动态之美,但偏偏有一个叫黄嫣然的学生抓住了“青树翠蔓”中的“青”和“翠”两个字,体会到了景物的彩美,从而感受到景物的盎然生机。这出乎我的意料,但我当即给予肯定,从而带动学生各抒己见,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重视对文本的解读,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B.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但是未能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C.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钻研课文内容。
D.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具有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阅读下面《蒹葭》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
环节一
师:好,语速要略加调整。这是一首恋情诗,写向往、追寻,所以情感的氛围要通过语速表达出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就是轻柔的、充满向往的、充满爱意的朗读。再试一次。“蒹葭”,读。
生齐读全诗。(学生深情地读,语速降下来了。)
师:读得好!你看,这一遍感觉就不同啦。还有几个地方要读好:三句“所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三句都要读出期盼、向往,甚至是赞叹。美人啊,就在那个地方!还有三个“宛如”,好像在那里,本来已经看见人了,但是又好像不在,有点遗憾,“宛在水中央”,这个“宛”字要读得重一点。好,再试。“蒹葭,一二。”
学生齐读全诗。
……
环节二
师:现在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概括这首诗意境美感的四字短语,哪位来试一下?它是怎样的一种美感呢?
生4:应该是“所谓伊人”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