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建构运用的提升策略
作者:付艳青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21年第01期
        摘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注重语言情境,提升思维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養的根本要求,是“思维能力发展”“审美意识提升”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建构及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拟以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为例,探讨提升学生语文综
合能力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策略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注重语言积累,并且有效地加以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应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设计教学的中心。在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中,命题者无论在选取的文本还是设置的题型上都注重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笔者据此分析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缪清公主
        一、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试卷中的具体体现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深入挖掘语文学科所蕴含的核心素养,努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发挥创新精神,较好地处理了稳定与创新的关系。阅读文本在平实中见深刻,朴素中见庄严,注重发挥中华传统文化,较好地反映出考生生活的积淀、思考的深度和写作的个性。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上,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三国志英雄的黎明        (一)注重语言积累与建构
卫浴五金十大品牌
        试卷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建构,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比如,语言文字运用题注重对学生 “词语”建构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在相近词语中进行辨析,从而增进其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辨析能力。比如,文言文阅读翻译题中“鞶”“珥”都是学生较为陌生的字词,但是如果学生平时能够结合造字法开展语文学习,这两个字的意义理解起来会容易得多。
        (二)注重情境和语境设置
活字组词        命题者精心挑选素材,注重语言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地进行思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需要学生明晓答题方向的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解答。比如,论述类文本“如何纠正诗歌朗诵中‘演话剧念台词’的倾向?请简要概括。”实用类文本第20题“请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这两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答。在客观题的设置中,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语言运用”这一板块的第3题“结合某校高三年级举行线上成人仪式后,对所用古诗文进行筛选。”虽然是客观题,但是需要学生在作答的时候结合具体情境,充分分析诗句内涵,从而把握语言文字的特点与运用规律,有效筛选才能准确作答。
        (三)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
        试卷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也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比如,古诗词鉴赏题需要学生全面、准确地解读诗歌,还需要学生精准地审题,从感性思维转化为理性思维。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第8题“赵太夫人平居言语中的‘识大义’体现在哪些方面?”需要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能够有条理性地进行整合、归纳。再如,第4题图表题巧妙地将之与“中国互联网发展”结合在一起,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着很大的自作用。同时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在一起。
        二、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提升策略
毛孔粗用什么护肤品        (一)从单个积累到有效整合,建构语言
        借助思维导图形成系统的语言建构。掌握语言是一个系统工程。语言的积累通过一定线性的归类可以让语言建构更加有效。比如,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词语辨析”,教师可以从传统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教学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构建相关词语的思维导图,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积累。笔者让学生进行成语归类的时候,引导学生从“望文生义”“一词双意”“褒贬两用”三个角度进行思维导图的建构,学生对常见的成语理解透彻,做题时就会得心应手。文言文阅读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重点的文言实词从字形上进行纵向的
思维导图建构。比如“王”字旁,我们可以梳理高中必修课本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玿、玳、玷、玹、玻、玽、珂、珉、珊等,借助造字法对这些字词进行整合,制作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例如,围绕“玷”可以设置如下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设置任务活动,让语言建构更高效。语言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学生长期的积累中形成的。教师需要设置有意义的任务激发学生语言建构的兴趣,从而让语言建构更加高效。比如,以成语积累为例,教师可以“小成语、大文化”为主题,设置以下学习任务:梳理成语的前世今生;探究成语的文化基因;有效妙用成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任务进行成语积累,从而有效地进行成语知识以及文化的建构。有的学生围绕任务一梳理了成语的来源,分析出成语的结构,得出了成语的意思。有的学生围绕任务二探究成语中的文言知识。有的学生围绕成语为之撰写调查报告,开展情境写作。
        (二)从主观语感到理性语理,运用语言
        在高中阶段,学生阅读的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厚度和深度,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其有效运用语言。
        首先,由此及彼,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学会运用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等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以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第9题为例,问题是“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学生会简单地写到“常州的沟塍田畴,传谣风俗”。这种答案缺少一定的逻辑思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如将颈联“常恐”与“忽逢”两词对比,强调出对“沈康前去治理常州的期许”,由此得出常州的相关信息为“农事荒废,民事艰难;官员不体恤百姓;自然风景优美”。
        其次,由具体到抽象。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表象去挖掘事物的本质,从而精准地运用语言表达。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文学类文本第14题为“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阅读文本,我们可以得知“文本抒发了对河生人生命运的同情”。学生很容易仅答这一点,但是这只是浅层次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透过作品中“”这一形象去深层次地感知作品。作品中勤劳能干、爱护家人、乐观善良,向往爱情,但是最终却被没有理由地退婚。的眼泪其实是一种对生活的无助和茫然,这就引发出学生对这一类人命运的思考:美好品性的人们在命运面前的卑微,正是这种卑微更能凸显普通人人格的光辉。学生也会深入思考“河
李玮驸马生决心读书”的原因。
        (三)从语言建构到有效实践,提升语言
        语言需要在一定的活动实践中得到提升。听、说、读、写能力是语言实践的基本途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实际语境中的话语行为和意义,才能使得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内容更加丰富,体验更加真实。
        创设真实的情境,走进语言现场。语言需要入场、登台,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表达。教师需要设定特定的情境进行项目学习、实践才能有效融合听说读写的语文学科知识,从而使学生广泛而有深度地参与到语言表达的学习活动中。比如,古诗词阅读,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设置以下情境的学习实践活动:(1)化诗为语。朗读诗歌,录制音频。(2)白话诗歌。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诗歌的意蕴,将诗歌转化为散文。(3)化诗为画。为诗歌绘制手抄报,进行全美构图,并写上推荐语。(4)化诗为文。为诗歌写上阅读简评。这些情境任务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形成独特的体验,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教师需要注重带领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的内核,设置一定的情境,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梁天钧.古代诗歌备考要关注“在场”作答之需[J].语文教学之友,2019(12).
        作者简介:付艳青(1982— ),女,江苏省连云港市赣马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