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40岁(据熊赐履:《学统》)。他是孔子早期弟子颜路之子,出身寒微,却能安贫乐道,聪敏过人,深思善学。对孔子所讲能闻一知十,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德行见称。颜渊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事师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2022希望疫情结束的唯美句子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 488 年),颜回随孔子离开负函,经陈、仪、蒲回到卫国帝丘。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 484 年),颜回三十八岁,孔子六十八岁,季康子派使臣公华、公宾、公林带着礼品到卫国来迎接孔子一行归国。从此颜回结束了跟随孔子长达十四年的列国周游。
颜回重归鲁国,已年近不惑,其故居陋巷虽然依旧,但父母均已年迈,家庭重担理应落在他的肩上。这就使颜回必须有一份较固定的收入维持家计。颜回在孔门中,是最有条件继承孔子学说的弟子之一,也是孔子的希望所在。孔子在不能入仕做官,达到以其思想治国的情况下,靠办学广收弟子来传播他的治国主张。他希望弟子能入仕则入仕,不能入仕则通过讲学传授其治国之道,使其思想、主张能为后世所用。所以颜回在未入仕为官的情况下,设坛讲学实属必然。
颜回讲学所用教材,跟孔子一样不外《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只是他对《易》接触较早,研究较深入,“颜渊弱冠,而与仲尼言《易》。”(《法言?问神》,东晋李轨注)。在教学实践中,颜回对《易》的讲解较深透些,这对其弟子参悟宇宙大道之理是有帮助的。
归鲁之后,颜回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特别是《易》,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过程中,颜回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颜回死后,孔子在颜回对《易》所作整理的基础上,又经过“韦编三绝”的辛劳,才给后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经》。
颜回通过自己讲学授徒,传授儒学六经;通过协助孔子整理古代
典籍,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形成了儒家的一个宗派—颜氏之儒。《韩非子?显学》指出:自孔子死后,儒分八派,“颜氏之儒”是其中的一派。后世儒学专家大多认为韩非子所说的颜氏之儒,是指颜回弟子在继承颜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学支派。
颜回之德是颜回留给后世最丰厚,也是最不朽的文化遗产。《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颜回的不朽,在于其重立德,后世称他为“复圣”,便是对其重于立德的肯定。颜回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实于个人的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颜回以其高尚的道德人格影响社会,启迪后世。
颜回的言行体现了他善于领略天地造化的力量,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但又重视人的能动性,守道而不移其志。颜回有入士为相的愿望,希望通过人的努力,达到“无伐善,无施劳”。在条件不成熟时,能主动退让,待时而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居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把自我化于自然之中。“同于大道”( 《庄子?大宗师》 ),使自我行动符合天道。
颜回在学习和弘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的过程中,总是殚精竭思,倾注全部心血,再加上“箪食瓢饮”的困苦生活,这种状况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 年)夏历八月二十三日,一代儒学宗师颜子不幸病逝,给世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由于他的家境十分困难,以至 无力按照当时有关礼仪殡葬,最后经他的父亲颜路四处筹措,并在其弟子及同门好友的帮助下,才勉强完成了葬礼。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他是一个勤勉好学,学有所成,品行高尚,一生兢兢业业努力实践孔子学说的人。
对他的记载有几处很值得玩味:
一是孔子说他“不愚”。孔子并没用“敏”、“惠”等字眼,而用“不愚”,说明颜回资质并不特别高。
二是说他对自己并没什么帮助,无论自己说什么,颜回都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孔子还是很看重这个学生的,颜回死时,孔子极度伤心,大呼“天丧予”。颜回也对孔子充满了感情,孔子受困时,他对孔子说,您还没死我怎么敢死。
我觉得,对于孔子来说,颜回就是自己的翻版。他眼见自己的学生一步一步跟自己越来越象。面对这种情景,我想孔子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除了“天”以外,最知道自己的就是颜回了。颜回即使并不意识到自己了解孔子,他的
行为也体现了他已把握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和这样一个学生在一起,孔子应有一种知己的感觉,但孔子并没有过明显的表达,甚至还嫌不足,“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这可能是因为颜回太像自己了。只有在颜回死后,孔子才意识到失去颜回意味着什么,叹息道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并对学生说我不为颜回哭为谁哭?孔子是否觉得颜回之死意味着自己理想人格之死,意味着镜中自己的死呢?再也没有人可以像颜回那样勾起孔子的共鸣了。
下面摘录:论语中的颜回
为政第二: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公冶长第五 :后来的我们讲的是什么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雍也第六: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述而第七: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罕第九: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先进第十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
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于文华离婚了吗
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卫灵公第十五:
动物药学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启发一:颜回为何又叫颜渊?
《说文》:“回,渊水也”,“回”字的字形就象水的漩涡,是深水的意思。因此,颜回又叫颜渊。
从颜回的名字让我想到颜回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就是象水一样。
让我们看看圣人老子是怎么写 “水”的,水被老子称为“上善”,最高的善,最美的德。水的“善”表现在什么地方?老子一连用了七个“善”字。老子的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参考南怀瑾的解释: “上善若水”,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南师的解释颇具中道,“上善若水”在道家里有这样的解释:“善处下,而不争”。 崔永元手机事件
“上善若水,善处下,而不争”这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大“善”人就像水一样,常常处于最下的地方,而不去争抢那些世间的名利。
非主流情侣个性签名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作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
心善渊: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
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
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
正善治:立身处世作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
事善能:担当作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
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
水的三德:低洼意识 —— 低姿态、高境界 ;为而不争 —— 善利万物而不争;以柔克刚 —— 柔弱胜刚强 。
水有四性:适应性、渗透性、包容性、原则性。
水有五则 :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
力量;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宽大度量;汪洋大海,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又或凝结成一面如晶莹明镜的冰,不论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上善若水”(《老子》八章)。无
所不容,无所不载,无所不驻,无所不润。无常形而无形不具,无常而无不备。无可折之,无可笞之,无可损之,无可灭之。居低谷而凌伟岸,守柔弱而克刚强。上行穹庐,收日月之灵光;下游龙泉,邀经纬之浩气。其始也涓涓,方成气吞千里之势;其逸也渺渺,终就化育万物之功。徐如行云,祥如霭雾,威如雷霆,和如霁雨。经流九洲,博济众生,彰开明无执之德;汇聚四海,兼纳诸奇,开仁厚有容之风。顺时势,法自然,其道必成;致虚极,守静笃,其运乃久。君子从善若流,持真知而不作计谋,执灼见而不务宣泄,得达势而不逐功利,掌大器而不肆显荣。圣人之守,善也。上善何若?水也。故有大义大仁而不求知遇在前,此真仁义也;有大德大恩而不图感报于后,此真恩德也;虽至贵至尊而无视尊贵之位,此真尊贵也,虽至恒至永而无思永恒之存,此真永恒也。
在《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这里也可以看出颜渊水的特性,即水是顺势而为的,它的流动总是顺着地势走的,地势高了它就往高处流,地势低了它就往低处流,它永远顺势而为。
水是最善于变化的。水的变化是任何事物当中最大的,水有三种形态,它可以是液体,可以是气体,可以是固体。一个东西在自然环境中可以同时变出三态,只有水,不出第二个来。能有这么大变化,说明它能够随机应变。《易经》中讲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水就是知道变通,无孔不入,渗透性很强。
水又是永恒不变的。气体、液体、固体都是由水分子构成,H2O是永远不会变的,也就说它具有原则性。这个原则是永远不变的,形式再怎么变,但本质永远不变,万变不离其宗,水分子永远不变。
水是不争的。水能够养育万物,它的功劳最大,但是它却不与万物相争,体现了水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也表现了谦虚、卑下、无为的优良品德。
水是纯洁的,具有去污性。人要效法水,做到心地纯净,我们讲“洗心革面”,“洗”是水字旁,是用水来净化心灵。
水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水滴石穿,水可以把石头给滴穿,而石头不可能把水斩断。
我们再来看看孔子论水原文: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
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做解释,大家自行体会。
启发二:颜回为什么能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我想一是可能因为:颜回的父亲颜路是孔子早期的弟子。可以想象,当时父亲在孔子那里的所学,其父定会传授给颜渊,可以猜想,颜路为儿子成为圣贤,铺就了一条大道。颜渊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早教,有了很好的基础,十三岁就拜孔子为师有关,十三岁是一个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开始,在这个时候得到明师的指点,是非常难得的。一个人的年龄越小越接近自然大道,正是因为年龄小,颜回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就像一块海绵,很容易就接受了和贴近了孔子的心。
所以为什么赖老师提倡孩子从小学习圣贤的经典,其中的智慧和奥妙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我们现在的家长和孩子们不就像当年的颜路和颜回一样吗?家长和孩子同时接受圣贤的最高智慧,共同成长,感恩赖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直接学习《易经》最高智慧的机会和方法,这个因缘是多么殊胜,有明师指点,从源头学起,才不会偏颇。
二是可能因为:颜回是一个非常尊师重道和谦卑的人,有着至诚如神非一般的空杯心态,对明师的尊敬,处在最低位的位置,才最容易得到。孔子看到颜回这般尊师重道是多么欣喜,这就颜回的用心之处,孔子当时给到学生们的教材古六经:《诗经》,《乐经》,《书经(尚书)》,《礼经(礼记)》,《易经》,《春秋》,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听课,颜回因为处于最低位的得到的悟到的最多,最难能可贵的是颜回得到之后很快就付诸行动,是正真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做到了正真的知行合一,不迁怒,不二过,真正体道,悟道,行道的才会虚怀若谷,信受奉行,安贫乐道。
三是因为颜回从小家境贫寒,几乎没什么物欲。心灵没有私心杂念的时候最容易回归本源,对于物质是损之又损,记得赖老师曾经说过:“我们的家具跟随了十五年,比佳佳年龄还大,我们的电饭煲也比佳佳年龄大,我们没有电视,没有冰箱,没有电话。我们很快乐,家中笑声不断,很富足,佳佳每天分享在学校的生活,我们很开心。”赖老师衣服总是那几件洗得发白的,吃的是青菜馒头,师母也是一位非常贤良的女性,从不用化妆品,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却孤注一掷把1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