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於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齐。家齐而後国治。国治而後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故两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都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引申为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5)得:收获。(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12)本:根本;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通俗译文:
序:夫子程颐先生说:《大学》是孔子遗留下来的书,也是开始学习理论的人进入道德的门径。如今人们
还能见到古人做学问的顺序,主要依靠这篇《大学》的知识,其次依靠《论语》、《孟子》。做学问的人必须顺着《大学》中的顺序去学习,那样的话进入道德的门径就不远了。
1、 《大学》的道理,在于让人们的美德得以表明,在于让天下之人推陈出新,在于让人们提高境界。
2、 明白所应达到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可以确定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才内心宁静,内心宁静后才能泰然处世,泰然处世之后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详之后才能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3、 世上万物都有根本和末梢,天下万物也有结局与开始,能够明白他们的先后顺序,那样,就能够接近《大学》的道理了。
4、古时候,要想使美德表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整治好他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的人,先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想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他自己意念诚实;想要自己意念诚实,先要认识明确;而达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在于推就事物的真理。
5、 唯有推究事物的真理,才能做到认识明确;只有做到认识明确,才能意念诚实;只有意念诚实,才能心思端正;只有心思端正,才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才能整治好家族;只有整治好家族,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治理好国家,才可以使天下太平。
6、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的平民百姓,必须都要把修养好自身的品德作为处世的根本。
7、 一个人,如果他自己的品德修养这个根本之处败坏了,却想做到家齐、国治、天下平,那是不可能实现的。如同应该重视的反而轻视,应该轻视的反而重视,本末倒置,这样的事情是根本不会有的。
朱熹说:前面是经典的一个章节。是孔子的言论,由曾子口述的。十章“传”文,却是曾子的见解,又是他的学生记录下来的。旧的版本文字又有很多错乱颠倒的地方,现在依照程颐的校正,再参考经文,特决定分出章节次序如下。
--------------------------------------------------------------------------------
原文:第一章 释明明德章
『1』康诰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顾天之明命。」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注释:张国伟和徐冬冬互动频繁显暧昧
(1)康浩:《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2)克:能够。(3)大甲:即《二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4)顾: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禀性。(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通俗译文:第一章 释明明德章
1、《康诰》里说:“要有崇尚光明的德性。”
2、《太甲》里说:“牢记上天赋予的阐明美德的光辉使命。”
3、《帝典》里说:“能够使伟大崇高的德性显明。” 4、这些书上说的意思是要使自己的美德得以发扬和继承。
朱熹说,上面一段话是传文的第一章,是解释“明明德”的。
--------------------------------------------------------------------------------
原文:第二章 释“新民”章
『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注释:
(1)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2)苟:如果。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3)作:振作,激励。新民: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诗曰:这里的《诗》指《诗经.大雅.文王》。周,周朝。旧邦,旧国。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维:语助词,无意义。(5)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通俗译文:第二章、释“新民”章
1、商汤时期的青铜器上篆刻着警戒的文辞说:“假如能在一天之内洗净自己身上的污垢,焕然一新,那么就应该每日清洗,除旧布新。一日也不间断,永远保持这样清洗,做到天天新,每天新。”
2、《康诰》里说:“鼓励商朝的遗民,使他们悔过自新。”
3、《诗经》里说:“周国虽是一个古老的邦国,不过由于文王禀承天命除旧布新,所以能做到自我更新。”
4、因此,那些统治者在新民方面,总是每时每刻竭心尽力,以求达到美好完善的最高境界。
朱熹说:前面一段话是传文的第二章,是解释“新民”的。
--------------------------------------------------------------------------------
原文:第三章 释止於至善。
『1』诗云,「邦畿
上海旅游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4』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5』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右传之三章,释止於至善。
注释:
(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ji),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随上下文而有所区别。在这句里是居住的意思。(2)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引自〈诗经·小雅·绵蛮〉。缗蛮,即绵蛮,鸟叫声。隅,角落。止,栖息。(3)“穆穆”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玉》。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於(wu),叹词。缉,继续。熙,光明。止,语助词,无意义。(4)《诗》云: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卫风·淇澳》。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yu)水边。斐,文采。瑟兮(亻闲)(xian)兮,庄重而胸襟开阔的样子。赫兮喧兮,显耀盛大的样子。(讠宣),《诗经》原文作“(讠爰)”,遗忘。(5)道:说、言的意思。(6)恂栗,恐惧,戒惧。(7)於戏!前王不忘:引自《诗经·周颂·烈文》。於戏(wuhu):叹词。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8)此以:因此。没世:去世。
通俗译文:第三章、解释“止与至善”章
1、《诗经》里说:“京城地势广阔方圆千里,很多百姓都喜欢在那里定居。”
2、《诗经》里说:“黄鸟鸣叫着‘緍恋’栖息在那些多树的丘岗。”孔子读了这两句诗感慨地说:“唉,黄鸟选址筑巢时,都知道栖在它所应该栖息地地方,难道人不如鸟吗?”
3、《诗经》里说:“仪表堂堂又端庄谦恭的周文王,他光明的美德使人们全都崇敬。”作为国君,他的言行要做到仁政;作为属臣,他的言行要做到恭敬;作为儿女,他的言行要符合孝道;作为父亲,他的言行要表现出慈爱;与国人交往要做到坚守信义。
张恒资料4、《诗经》里说:“看着那淇水岸边弯曲之处,青绿的竹子光泽茂密。那富有文采的君子(卫武公),他治学就如同切锉骨器那样严谨、一丝不苟;他
修身就像琢磨玉器那样精致细密,孜孜不倦。他的仪表庄重威严,他的品德光明显扬。那富有文采的君子卫武公,教人终身也难以忘怀啊!”
诗中“如切如磋”,比喻精心求学;“如琢如磨”,比喻修德养性;“瑟兮间兮”,是表示内心德谨慎;“赫兮喧兮”,是表示仪表威严;“有斐君子,终不可宣兮”,是表示卫武公具有君子德完美品德,老百姓当然都无法忘记他了。
5、《诗经》里说:“唉,前代贤王德品德之所以不被人遗忘。”那是因为后代德君王推崇尊敬品德高尚德前代贤王,热爱创立基业的前代亲人,平民百姓也享受到遗留下来的安乐,获得了所遗留的利益。所以,这就是前代贤王永垂千秋而不被人们遗忘的原因。
朱熹说:前面一段话是传文的第三章,是解释“止于至善”的。
-
-------------------------------------------------------------------------------
原文:第四章 释本末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注释:
印小天和杜淳事件(1)“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犹人,与别人一样。(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3)民志:民心,人心。
通俗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打官司),我与别人一样,能做到将案情断得曲直分明,但我和其他人存在不同的地方是,必须尽力使诉讼这类事件不发生,达到绝迹才好。”从孔子讲的这段话里,我们能领悟到:圣人能使那些心中奸诈不实之徒不敢随便说尽他们那狡辩的厥词,并且引导他们提高自身修养,从而使民众敬服盛德,没有争讼打官司的事。这就称为认识根本的道理。
东盟十国--------------------------------------------------------------------------------
原文:第五章 释“格物致知”章
『1』此谓知本。
『2』此谓知之至也。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注释:
①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朱熹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