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情商,是每个人的必修课程
热闹沸腾的聊天,一开口就冷场;吐槽朋友的发际线,被甩了一个世界大白眼;午夜时分给减肥的小伙伴发美食图,从此消息再也没发送成功……
已经在"情商低"边缘徘徊的你,准备好一脚踩下去了吗?
1、所谓的理解 通常是误解的总和
"我懂你"、"我明白你的意思"、"我理解你",情商低的人一开口就是强行把自己和对方置于同一个语境,以为口头说出来的"理解"与"明白"就真能引起对方的共鸣。
《三体》中思维透明的世界,想和说是同一个词儿,一切交流都发生在大脑与大脑之间思维电流的直接传递。单方向的极致进化阉割掉表情、语言、肢体动作,最终得以走向极致的理解。
理解是一种"共情",建立在语言、生活习惯、个人经历等等一系列个性化体验的基础之上;交
流与表达是一种解码与编码,过程中存在种种干扰、损失、信息丢失;
只要有这一转换过程的存在,就存在误解与障碍。
人类没有这种进化趋势,所以只能通过"蹩脚"的交流,在彼此大脑的"黑箱"中曲折摸索,语言、眼神、表情、神态、肢体动作……每一个微小的信号都承载着至关重要的信息。谭松韵爸爸
没说几句的时候就贸然用"我理解你"来打断交流的人,只算是莽撞自大的交流中断者。自以为是的理解,其实只是自说自话;没有在同一个语境中交谈,又怎么能聊得来?
2、世上所有的道理抵不过一句随便你
韩熙庭结婚了吗如何共享一台打印机"今天中午吃什么?——随便。""一会儿看什么电影?——随便。""你觉得哪个更好看?——随便。"
emmmmm……"你去男厕所还是女厕所?——随便。"
等等,最后一个问题可不能"随便"吧。
"随便你","佛系"青年三大金句之一,被标榜为顺其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使用起来也要适可而止。
在别人的发问面前,一味地"随便你""无所谓",只会被认为是漠不关心,懒得交流,甚至不负责任的表现。
"我不喜欢经常说随便的人,特别是在别人征求你的意见时,回答随便,本身就是读别人的一种不尊重,不关心,不在乎!"
"一句随便就把皮球踢回去了"。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交流是人性本能。遇事"随便",看上去是好脾气,照顾别人的想法、迁就别人,却只是一种逃避选择和责任的回答。
在对方拿不准主意、需要听建议的时候,你的想法和态度是很关键的信息。
在恰当的时机给出建议并不是"强势""控制欲"的表现,也不会让你显得是在主导别人,相反,"该出手时就出手",才是礼貌又不失体贴的做法。
3、别跟生活较真,较真你就输了
总有一人,把钻牛角尖当考据,把抬杠当社交情趣。
泼冷水、唱反调、嗷嗷乱叫,遇事总要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严谨认真。
当你仪式性客套,随口说一句"天气真好",也可以被对方说教到大气物理学、天文学、环境污染、行星地球……强行跟你谈科学、聊人生,偷换概念,夸夸其谈,讲到吐沫星子横飞,听得人两眼昏花、胸闷气短。
严谨是好事,认真也是必须的生活态度,可生活不是学术,更不是打压别人的艺术。
与生俱来的"反驳欲"和"思辨欲"只会给对方带来压力,如果每一次开口都要字斟句酌、再三思索,那必然疲于迎战,让交往陷入死胡同。衣服染怎么办
杠精们最喜欢压制别人、抬高自己,"你跟他讲普遍,他和你讲极端",哪里是死胡同就往哪里钻,没有路也要硬生生"杠"出一条路来。
"杠精"们的困境在于,无法清醒地辨识语境。
波兰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原始语言的意义》一文中提出"""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言的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不管是语言,还是交往行为,"情境"都是理解与沟通的第一秘钥。
不考虑语境,只在自己的思维套路里过活,即使说得言之有理,也只会产生一种格格不入的矛盾状态,让人反感。
比如每一次名人逝世,朋友圈五花八门的"缅怀体"刚刷屏,杠精们就开始列队出场。
对于这类"真才实学"派杠精党,只想抱拳,然后扭身就走。虽说百晓生式哭丧有附庸风雅的嫌疑,但太过较真只能证明你是在卖弄才学。
"霍金研究的领域仍然一窍不通,李敖的作品也谈不上很喜欢。只是或多或少有点唏嘘,就像是不停在见证一个又一个时代的结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