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概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五篇范例)
第一篇:佛教文化概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巩贺整容
佛教文化概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后羿出装
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宗教派别有成千上万种,但是,公认的世界宗教只有三种: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这三大世界宗教中,起源最早的是佛教,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佛教在汉代时期顺利传入中国,随后发展成为了适用于我国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的佛教,并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创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所以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这个尊称以后非常流行,以致他的本名很少被提及了。
在公元前7世纪到前6世纪的古印度,存在着一百多个种族部落,相互之间发生连年不断的战
争。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古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也发生着变化。古印度有四大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主要以祭祀为业,其一上层具有宗教特权,社会地位最高;刹帝利,主要以打仗为业,其上层掌握军事权利,社会地位仅次于婆罗门;吠舍,主要从事工商业活动,其上层经济实力雄厚;首陀罗,主要从事农业和服务业工作,社会地位最低,相当于奴隶。在兼并战争中,一部分出身于刹帝利的武士崛起,上升为新兴的王族。伴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部分出身于吠舍的商业人士经济实力增强。这两部分人要扩大自己的权利,提升自己的地位,就必然与高高在上的,极力维护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婆罗门祭祀贵族发生各种矛盾。
这些社会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就是代表刹帝利和吠舍利益的“沙门(出家者)思潮”兴起,并且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当时也是属于“沙门运动”中的一支。
二、释迦牟尼创教
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少年时代,他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29岁时,由于看到每个人都要遭受生老病死等
各种痛苦,他便离家外出,寻师访友,立志探索人生的解脱之道。
释迦牟尼出家之后,先是跟随两位哲学家学习,然后开始了长达6年的苦行生活。释迦牟尼觉得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苦行生活,清除了身体中的体液,才能悟出真理。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后来7天才吃一顿饭。他穿鹿皮、树皮,晚上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还睡在荆棘上。但是,6年之后,他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然没有发现什么人生的真理。他认识到苦行无助于解脱,就开始净身进食。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印度的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冥想。经过7天7夜,他终于悟出了“四谛”,就是四个真理,真正成道觉悟,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更准确说,“佛”意思是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已经有透彻觉悟的人)。这一年他35岁。
释迦牟尼得道之后,到鹿野苑(在今印度瓦腊纳西附近)为情陈如等5人讲说“四谛”的道理,情陈如等5人信仰了释迦牟尼的教义,成为首批僧侣,号称“五比丘”。至此,有了成道的释迦牟尼(佛),有了他所证悟的真理(法),又有了信徒(僧),传统称为佛、法、僧“三宝”具足,标志着佛教真正建立。
我只在乎你日文版三、佛教的基本教义
李湘有几个老公
释迦牟尼创教时最关心的,是解决人生的苦难问题,而不是某些不切实际的抽象理论问题。所以,佛教的基本教义,都是围绕解决现实人生痛苦的主题而展开。这是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四谛”和“三法印”。
“四谛”学说形成于释迦牟尼创教时期,以后不断被充实完善。“谛”有“实在”、“真理”的含义,是印度各派哲学通用的概念。“四谛”也称“四圣谛”,意思是“四条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四谛概括了佛教对人生和现实世界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其内容是列举苦的表现形式,分析产生苦的原因,指出消除苦的方法和途径,描述达到解脱的境界。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道谛:指出消除苦难、达到解脱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一般称为“八正道”: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正确的思考)、正语(正确的语言)、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正确的谋生方式)、正精进(正确而不懈怠的修行)、正念(正确的忆念)、正定(正确的禅定)。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三法印”指衡量是否真正佛教教义的三条标准。即“诸行无常”,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诸法无我”,一切事物或现象都是因缘和合(各种因素和条件聚合)而形成,没有独立的实体和主宰者;“寂静涅槊”,超脱生死轮回的涅槃境界是永恒清净、没有烦恼的。如果符合这三条标准,就是真正的佛教思想。
四、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
教师面试自我介绍
公元58年汉明帝刘庄登基,由于多年战乱纷争,明帝期望永修太平,从而建国号永平,希望通过“法外施恩”来达到消除皇族的手足之争,对佛教传入中国很有利。皇族中有人谋反,只需面壁思过就可了事,这样对天下百姓也有个交待,同时还免除宗族兄弟间的斯杀。公元60年,在汉明帝“法外施恩”的精神指导下,佛教顺利地传入中国。公元250元在洛阳的白马寺有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徒。
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时,中国的儒家已占居了人们的思想领域,但又由于两汉后战乱,民不聊生,佛教的传入使人们在心灵的空间中到了寄托。在唐三藏前,中国已有佛经,但经文不正统,唐僧取经主要想获得西天真经,并在翻译真经的过程中去掉中国人不能接受
的地方,因而从这儿就开始了佛教的中国化过程。玄奘,唐王朝人氏,年幼聪颖过人,后受唐皇重托去西天取经18年,成为南亚佛教最后的、知识最渊博,最光彩照人的三藏法师,他博闻强记,两年学完古印度语(梵文),能写诗,和流利地用印语交谈,并懂得多种外来方言。能熟练背诵5000本佛学经典:《佛、律、论》成为印度佛学史上第十位获得印度佛学院的最高学位:“三藏法师”称号(总共就十位)。在印度佛学院,他讲经布道,与经文高手进行辩论,他所发表的经文论文无人能改一字,赢得了印度佛门弟子普遍的尊敬。
真正使佛法中国化的是“禅宗六祖”慧能,慧能是一个苦难的农家孩子,后成佛门小僧。传说他聪明过人,后与师兄(神秀)结下恩怨,受到师兄多年的追杀,后经多次劫难,终于铲除师门逆子,并成为主寺。是他使佛教在中国大众化,他提出诸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或“顿悟成佛”的许多观点.使众多佛教徒免除修行之苦。所以我们仍认为:慧能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同时也使佛教在中国达到了顶峰,从慧能以后,中国的佛教就走向教条化,并逐步哀落。
五、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一)对艺术的影响
化妆品十大排名佛教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佛教的传入和佛教造像的盛行,极大促进了中国雕塑、建筑、绘画艺术的发展。其中,尤以雕塑领域更为突出。存世作品中,佛教造像不仅数量众多,更有着令世人瞩目的艺术价值。如果没有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等众多石窟中数以千万计的佛教造像,没有巍峨梵宇中的诸佛菩萨,雕塑艺术宝库将减少一半以上的珍藏,中国雕塑史也决不会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么丰厚、那么有份量。而存世的古建筑中,也有相当部分是寺庙建筑。如现存最早的两座唐代古建,均为佛寺殿堂,即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至于古塔,基本都是佛教建筑。尤其是那些经典之作,如嵩山嵩岳寺塔、山西应县木塔、大理崇圣寺三塔、苏州云岩寺塔等等,虽然风格造型各异,但都是清一的佛塔。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既因自然景观而名,亦因人文景观而胜,而佛教名胜正是人文景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的绘画、书法作品,同样离不开佛教题材。山水画中,有古寺梵刹、阿兰若处;人物画中,则有诸佛菩萨、金刚罗汉、高僧大德。而各个朝代抄写的经书,则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古代书法作品。其中,书法大家的抄经名作便不胜枚举,如王羲
之书《遗教经》、张旭书《心经》、柳公权书《金刚经》、苏轼书《圆觉经》、赵孟頫书《妙法莲华经》、林则徐书《阿弥陀经》、欧阳渐书《心经》、弘一大师书《华严经》等等。此外,敦煌还保存有大量唐人写经,既是珍贵的佛教典籍,也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宝库。在这些作品中,不仅直接以佛教相关题材乃至佛教经文为创作内容,更蕴涵着佛法的境界和精神。
(二)对民俗、道德观念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极盛之时,普及至“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于是乎,佛菩萨圣诞等宗教节日也逐渐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民俗节日。其中,尤以腊八节和盂兰盆会的影响为最。
中国古人,立身处世,甚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孝道为本。佛教之传入,益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佛教言孝,不仅侍奉供养,继其志,展其业,更要使其止恶行善,进而了生脱死,离苦得乐。佛教孝道之提倡,确可令社会充满孝敬与亲善,而人心之向善,前途之幸福,亦可指日可待。所以说,佛教之孝,不止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抑亦可以敦风化俗,有助于道德之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