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一、引言
自佛教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是舟山旅游产业中最具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举办,扩大了普陀山佛教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对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非常必要的,它将进一步的推动舟山市乃至整个浙江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主题
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在学校图书馆的综合书库、期刊室、中国期刊网上搜集的,主要是关于我国其他地方关于宗教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文章以及书刊。本人对以往关于对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期刊、论文等进行了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采纳了他们的某些观点,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体综述如下:
在现有的旅游市场环境下,佛教文化游已经成为了各地佛教名山的旅游主题。但是,如果普陀山的佛教旅游资源想要在众多佛教名山之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对自己现有的佛教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同样,国内一些学者也提出了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重要性:李开元认为一个以旅游吸引力为核心的旅游环境例如旅游景点形成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游客接待量都会经历一个由少到多,此后又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即为该景点的市场寿命。人们要想设法延长该景点的寿命,其根本方法便是不断进行开发,不断更新和再生其吸引力,使其年年添新,岁岁有异。
沈祖祥认为旅游业对地域特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带动着区域整体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区域整体规模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
耿茹、李国民等也认为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有利于扩大本地对外开放的程度和知名度。对本地的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不仅能够充分的利用这些丰富资源,而且有利于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综合管理员岗位职责
周丽君、王金伟在《论佛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中也提到,宗教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旅游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中国,佛教是最大,派系较全的一个宗教,他对中国旅游业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蒋宝华、俞树彪在《菩提树下任逍遥——浙江宗教文化旅游创新》一书中提到,保护与开发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会使原有的旅游资源臻于完善与进一步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兴旺,也会有利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与研究。
普陀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其观音文化享誉海内外。佛教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但是在其佛教文化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孙丰念在《论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中指出:我国现有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只局限于表面的烧香拜佛、求签算命、观光游览等活动。而佛教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的价值没有被挖掘出来。此外,他还提到我国现有的导游人员由于佛教文化知识的缺乏对一些佛教观光的游客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佛教建筑等物质造像的介绍上。
明世法认为在我国的佛教旅游景区往往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各个管理部门之间互相又缺乏协调,是的佛教旅游在发展中的问题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此外他也同样指出了我国现有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低,没有展现出其精神层次的价值,很难令游客满意,甚至导致游客对宗教的失望。
赵伯乐认为现在有一些佛教旅游胜地屈服于经济利益的诱惑,利用游客祈福的心理,把进香、捐功德等原本用于修行的途径变为敛财的手段。更有甚者,有一些导游与佛门少数贪者打联手,以拿回扣为条件把大批游客带往佛寺,这些做法都引起了旅游者的反感。
保继刚、楚义芳在《旅游地理学》中提到旅游者去宗教圣地旅游,并不是精神上的原因,而是常带有宗教交往和满足好奇心等其他动机。因此,旅游者举止行为、服装衣饰常引起虔诚教徒的不满,他们认为旅游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宗教活动;同时,人们也担心宗教圣地为迎合旅游业发展,从而失去其宗教意义。
李平认为我国现有的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只看到短期利益,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一些地区超员接待游客严重影响了佛教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无疑会将佛教圣地毁于一旦,同样也违背了佛教生态观教义。
这对普陀山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对其改正。马勇、李玺认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突出本地方的旅游主题,他们进一步地分析了旅游主题的内涵有三个层次,即以该地历史文化和发展目标为内涵的基础层;以旅游功能和旅游产品或项目为内容的支撑层;以旅游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表象层。其中基础层是旅游主题的来源与依据,支撑层是旅游主题构建的重要工具和依托,表象层是旅游者对于该旅游主题的综合反映的结果。
如下图:
图1 旅游主题的内涵层次结构
孙丰念指出在佛教旅游开发过程中,要进一步挖掘佛教文化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特别是个人道德建设的内容,在佛教文化旅游产品中适当增加友谊的佛教理念,以提升游客的精神修养,加深人们对佛教的认识。此外他还提出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应该更加重视其参与性,进行多层次、
多角度开发。其次他也提到对佛教当地的导游人员进行专业的佛教知识培训。
明世法针对多头管理的问题,提出可以让旅游地社区的有关负责人和居民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旅游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以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发展,另外佛教景区的各个管理部门之间也应该加强协调。
赵伯乐认为在佛教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该妥善处理好旅游活动与正常的宗教活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旅游者在游览时应该遵守宗教活动场所得规则;另一方面,佛教自身的佛寺也应严谨规范,维护宗教的纯洁性,促进其健康发展。
李平针对佛教旅游资源开发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践佛教旅游的生态性原则。a、宣传佛教教义的神态管,促进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保护。b、在修复寺院时,要采取恰当的手段,坚持生态性开发原则。c、组织,尝到一些具体的生态活动,寓“教”于游,让游客充分体验佛教的生态原则观,以使游客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坚守生态观念。地铁蓝衣水岛津实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在对普陀山的佛教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的过程中,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和想法:一、整合资源、创新产品;二、重点加强对普陀山旅游商品的开发;染头发什么颜好看
三、展旅游市场、加强市场定位;四、针对现有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的进行整改。
三、总结
佛教旅游资源是旅游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普陀山佛教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不论是从现实的角度还是长远利益的角度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以上的文献综述发现了前人已对宗教旅游资源从开发利用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意见。但当时也发现在佛教旅游资源开发中结合普陀山佛教了柴油资源开发的个案研究很少。
[参考文献]
[1]高军,王文洪. 世界佛教论坛与普陀山佛教旅游发展研究[J].浙江省舟山市委党校,2006(1):14-18.
[2]蒋宝华,俞树彪. 浙江省宗教文化旅游创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6-207.
都美竹家境[3]耿茹,李国民,王晓光,赵香玲.张家口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问题及其对策. v/view.asp?id=229.
[4]苏志平.江苏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2007(5):222-223.
[5]周丽君,王金伟.论佛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东北师范大学,2004(1):59-63.
[6]明世法.社会学角度下的宗教旅游开发与共赢思路[J].云南社会科学,2008(6):88-91.
[7]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9-220.
[8]沈祖祥.旅游文化学导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82-84.
[9]李开元.旅游学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129.
[10]赵伯乐.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1):42-45.
[11]李平. 论佛教旅游资源开发[J].贵州大学学报,2005(5):41-46.
[12]马勇,李玺. 旅游规划与开发[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3-45.
[13]孙丰念.论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J].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16-118.
崔汝真[14]浙江省旅游局.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18-20.
[15]杜炜、张建梅.导游业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1-53.
[16]浙江旅游局.导游文化基础知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71-73.
湖南卫视寻紫菱[17]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60-61.
[18]Richard Butler and David. Tourism, Religion and Religiosity: A Holy Mess [J]. England: Aireys University of Surrey,2007(6):98-112.
[19]James Elliott. Tourism, Climate Change-a Framework From Buddhism[J]. Australia: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2005(5):1-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