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长胜同志事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第一篇:蒋长胜同志事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蒋长胜同志事迹
2004年至今共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14篇,包括BSSA、PAGOPH、中国科学等SCI索引期刊论文4篇、EI索引1篇,发表其他作者论文15篇,包括SCI索引1篇、EI索引5篇。参加了包括“973”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主持两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2008年申请的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地震“类临界点”模型普适性问题和地震学检验》项目获批。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八级强震,八万七千同胞罹难。地震发生后,他正在澳大利亚参加ACES2008国际会议,接到原地待命指示的同时,根据已有资料,持续撰写多份震情研究报告发回国内。回国后直接赶赴工作岗位,接到局预报处工作安排,积极投身“全国七级地震与地震形势跟踪组”震情跟踪周报告工作,撰写分报告并协助总报告汇总工作。“国务院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成立后,应征参加委员会余震工作组下属专家团,作为专家团成员
、秘书,参加了“余震组”组织的历次多学科震情研讨会、在具体报告和报告汇总两方面工作中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编写了统一的绘图程序模块,供兄弟单位同行使用,在“国务院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编制的汶川大地震图集中绘制了多幅图件。同时也为中国地震局抗震救灾展览、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四川汶川8.0级地震初步报告》材料汇编工作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汶川地震初期阶段后,震情有所缓解,工作重心转回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预报推进组。承担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应急跟踪项目《汶川8.0地震震后趋势判定和强余震预测研究》,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预报推进组专家一道继续进行汶川余震震情跟踪工作。2008年7月底至8月初,汶川余震区发生的多次6级以上强余震,汶川震情骤然紧张。作为地球物理研究所代表参加震区震情联合会商会,与研究所专家共同努力,研究报告的科学价值得到地震局主管领导的认可和好评。与系统内其他专家共同合作,持续跟踪测算汶川余震序列中的5.0级以上强余震矩心矩张量解,相关结果发布至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网站,为从事震情跟踪的专家同行提供共享。
四川及周边地区频繁发生的多次5级以上显著性中强震,全国震情紧张复杂。在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的协助和支持下,第一时间测算地震矩心矩张量解,最短时间及时提供给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预报主管部门,为主管部门和地震“前线”的兄弟单位的震
后趋势判断、应急决策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和科技保障。相关工作获得上级各主管部门一致好评。协助研究所主管领导组织撰写震情研究报告,由于地球物理研究所相关研究报告科技含量高、震情观念强、服务于震后救援和震后趋势判断及时,研究所和研究所地震预报推进组获得中国地震局各级主管部门的一致称赞。在此过程中,与研究所专家团结合作,为集体荣誉的获得贡献了力量。
科技产出是国家地震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汶川八级强震震情缓解后,积极投身汶川强震的科技产出工作。所在课题组现已合作完成多篇科技论文,相关研究和产出工作仍在继续。
汶川大地震数万同胞罹难永远成为全国人民的黑记忆,但全国军民同心协力抗震救灾所激发的民族精神同样成为时代烙印。作为科技型公益事业的一分子,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历练自身,以震情服务和科技创新为己任,仍将为防震减灾事业不断贡献力量。
第二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遭遇破坏性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韩国最高颜值限制禁片
辽宁美术学院
突发地震灾害事件应急预案
(1类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颜人中2005年4月22日
1总则
火炬之光2控制台武器1.1为保证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遭遇地震灾害时能及时、高效、有序地完成自救工作和国家赋予的震情跟踪和地震应急工作,结合研究所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预案。本预案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专项预案之一。
2应急体系框架、组织机构和职责
2.1 研究所所在区域遭遇破坏性地震灾害时,由研究所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见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指挥部)全面指挥应急工作。
2.2 成立以主管科技发展部工作的所领导为组长,主管服务中心工作的所领导为副组长,科技发展部负责人为执行指挥,服务中心负责人为副执行指挥的地震事件应急指挥小组。
研究所遭遇突发破坏性地震时,地震事件应急指挥小组在所应急委(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按照地震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实施紧急应对工作。如同时涉及多类灾害应急,其他类别灾害应急指挥小组在所应急委(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协助完成本预案任务。
2.3 在应对破坏性地震灾害时,科技发展部为应急第一主责部门;后勤服务中心为第二主责部门;后勤服务中心的车队、物资供应库、医务室,计划财务部财务室为保障部门;机关其余部门、各研究室(观象台)为配合部门;流动重力组以及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科学考察应急工作队现场地震观测组、地磁组和灾害评估队员为应急专门队伍。
2.4 所科技发展部负责地震事件应急指挥小组的运行,并负责协调研究所震情监测跟踪工作;
2.5 所服务中心负责协调研究所办公楼、车辆和通讯方面的维护和应急抢修工作和医疗救护工作;同时负责车辆调度、物资装备和医 1 药供应等后勤保障工作。
2.6 所办公室负责协调机关各部门应急工作,并负责所指挥部的运行;
2.7 计划财务部负责应急工作期间的财务工作;财务室应及时提供必要资金。
2.8 人才资源部和离退休办公室负责协调应急救援时的人员信息汇集和组织工作;
2.9 党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宣传沟通工作。
2.10 研究所在遭遇破坏性地震侵袭时,指挥部和应急指挥小组的应急办公地点将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在相对安全的临时地点。具体通讯方式也将视当时通讯条件确定。
3应急级别的确定
3.1 破坏性地震:北京地区强烈有感,部分质量较差房屋倒塌;大面积建筑物遭到破坏;部分生命线工程遭到破坏,出现公共通讯短时间中断、供电短时间中断;部分道路交通设施受到破坏;出现人员伤亡。
3.2 严重破坏性地震:北京地区强烈有感,生命线工程遭到系统破坏,出现公共通讯长时间中断、供电长时间中断;道路交通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人员大量伤亡。
3.3 灾难性地震:在北京市城区发生ML7.0以上地震,地球物理研究所各项功能遭到彻底破坏。多余的解释许嵩
快女
4应急工作的预警机制
4.1 研究所应该保持通讯渠道畅通,以便及时获取上级部门关于地震 震情的通知或文件。
4.2 根据长、中、短临时间尺度的震情预测意见,所应急委员会应组织全所人员做好相应的救援物资储备工作、各个关键岗位人员值班。特别是制定人员安全工作、设备安全运行、关键部位防火和防盗等安全措施。并在布置工作后进行必要的检查,以确保预警准备工作落实到位。
5信息报告制度
5.1 在遭遇破坏性地震灾害时,研究所内部报告制度按照2004年9月发布的“关于震情、灾情、事故和其他突发事件上报制度的通知”(震球发[2004]145号文)规定(附件1)执行。
5.2由所指挥部(或所地震事件应急指挥小组,以下同)指定的部门或人员主动将研究所得到的震情和灾情信息上报主管部门。指定人员在上报震情和灾情信息的同时,应及时将中国地震局的应急工作指示转达给指挥应急工作的研究所领导。
6公众沟通机制
6.1 研究所所在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直至灾难性地震后,作为国家级防震减灾基础科学研究的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人员负有向公众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提供抗震救援技术支持的责任。
6.2 在发生不同程度地震后,根据中国地震局统一安排和布置,研究所可通过互联网、、宣传板报和宣传品等方式建立防震减灾 知识的公众沟通机制。向公众宣传地震科普知识,协助政府稳定社会局势。为当地居民自救提供科技知识。同时做好震情监测预报工作的保密工作,避免向社会扩散可能引起社会不的信息。突发破坏性地震应急处置程序
7.1 在京的所指挥部和地震事件应急指挥小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在完成自救行动后,应采取各种方式尽快赶到研究所指挥和参加应急救援工作。因个人特殊原因不能到场的,应及时告知所指挥部负责人或其他主要成员。
7.2 启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应急工作预案》。7.3 发生地震时,在研究所办公楼和观象台的震情值班人员、保卫值班人员、服务中心值班人员、研究生和单身宿舍职工应立即组成抢险救援队伍。救援队伍应首先完成自救,在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立即
通过移动电话向所指挥部负责人或主要成员汇报研究所(和观象台)遭受破坏情况。如移动电话系统遭受破坏,则应指定人员选择可能的交通工具进行信息传递。
7.4 各部门应与保卫部门联合,在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小组的领导下,重点加强存放现金、贵重仪器、财务和人员档案等重要地点的安全保卫工作。必要时采取妥善措施将重要物品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点。7.5 在所指挥部负责人或主要成员尚未赶到研究所的情况下,抢险救援队伍基础设施抢修负责人为服务中心值班人员;震情速报工作负责 4 人为北京数字地震台网值班人员。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的应急工作由带班台长负责。